1.团队简介
本团队现有师资6人,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3人,中级职称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
本团队在陈文华教授的带领下,专注于药学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以化学生物学为研究手段,通过活性先导物的合理设计、高效绿色合成和高通量活性筛选,发展新型的抗肿瘤、抗糖尿病和抗阿尔兹海默症药物;同时,以有机小分子化合物为探针,研究与生物体系的相互作用,以确定疾病机制和新药靶标。团队建立以来,在药物化学生物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包括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发表高水平论文SCI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2.研究方向
(1)药理活性分子的合成方法学
利用先进的合成技术,对药理活性分子进行高效和绿色合成、后阶段结构修饰及结构优化,并建立相应的化合物库,为药物开发提供具有结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新化学实体。
(2)类药杂环的高效构建及其抗肿瘤活性筛选及其机制研究
通过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药效团拼接和电子等排原理等对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类药性杂环进行结构修饰、改造,合成不同系列的衍生物并对其抗肿瘤活性进行广泛的筛选,从而发现对肿瘤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小分子。
(3)新型小分子荧光探针的设计与合成以及疾病发生机制和新药靶标研究
设计合成细胞器靶向性荧光探针分子,用于肿瘤过度表达标志物的识别与标记、细胞或细胞器内外的离子监控与调控、非基因修饰条件下的细胞内蛋白标记与成像等方面。借助合成化学、光谱学和生物成像等现代技术手段研究纤毛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肿瘤细胞迁移,发现新药靶标。目前开展的课题介绍如下:
Ø 细胞器靶向性的荧光阴离子转运体的设计合成
Ø 重要疾病相关的生物大分子标志物的荧光检测与成像
(4) 基于生物大数据挖掘的复杂疾病相关非编码RNA筛选
通过生物大数据挖掘,对现有的数据库中复杂疾病相关的非编码RNA进行筛选,用于从全新的角度理解疾病机制、开发新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3.承担的科研项目
Ø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氟代阴离子转运体的合成及其诱导细胞死亡机制研究,21877057,陈文华,2019.01~2022.12
Ø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无导向惰性C-H键选择性芳基化反应设计与机理研究,21901188,吴家强,2020.01~2022.12
Ø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提升项目:基于分子编辑技术的杂环多样化合成研究,2023A1515030144,吴家强,2023.01~2025.12
Ø 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区域联合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022A1515110134):近红外二区自组装纳米诊疗试剂用于荧光/光声双模式成像引导的肿瘤低温光热治疗,李兰清,2022.10-2025.09
Ø 广东省教育厅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自然科学类)(2022KQNCX092),近红外二区有机自组装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荧光/光声双模态肿瘤成像中的应用研究,李兰清,2022.10 -2024.10
Ø 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青年基金: 兼具Nrf2激活和HDAC抑制的神经保护剂的设计、合成及抗AD活性研究,2019A1515110266,胡金辉,2020.01~2022.12
Ø 胡金辉,大环嘧啶类AXL激酶抑制剂的构建及抗肺癌脑转移作用机制研究,2025年度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2025.01-2027.12
.对外合作与交流
Ø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程震教授 细胞器靶向药物研究、细胞成像
Ø 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 谭建业教授 基于阴离子跨膜转运机制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研发
Ø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毛宗万教授和谭彩萍副教授 阴离子转运体的生物活性及机制研究
Ø 广东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姚宏亮副研究员. 活性分子结构设计、化学合成、动物药效评价、分子机制研究
4.团队成员
团队成员 | |
团队带头人,药物化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五邑大学副校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2023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兼任广东省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热带药用植物化学重点实验室(海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曾留学日本和美国。主要从事药物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10余项科研项目,在J. Med. Chem.等国际刊物上发表英文SCI论文150余篇。获日本兵库震灾纪念21世纪研究机构兵库海外研究网络(Hyogo Overseas Research Network)事业推进奖等。 | |
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2015年7月获得中山大学博士学位。2015-2018年6月中山大学副研究员,现任五邑大学药学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实验中心主任。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以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提升项目等4项,五邑大学高层次人才启动项目1项。发表包括J. Am. Chem. Soc., ACS Catal., Org. Lett., Communs. Chem., Chem. Commun., Eur. J. Med. Chem.等国际刊物上发表研究性SCI论文40余篇,主要从事药理活性靶向的合成方法学研究。 | |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7年获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学位。2017-2018年在武汉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2018-今五邑大学生物科技与大健康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制药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领域:(1) 基于含氮生物活性分子骨架构建的合成方法学研究;(2) 基于药物发现的天然产物结构修饰与改造。在Org.Lett., Org. Chem. Front., J. Org. Chem.等国际期刊上发表研究性SCI论文10余篇。
| |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9年获中山大学药物化学博士学位。兼任广东省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药物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针对肿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开展小分子药物设计以及药物合成新技术研究。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学科权威杂志J. Med. Chem., Eur. J. Med. Chem., Org. Let.等发表论文15篇,获得授权专利3项。 | |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9年获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2019-2021年南方科技大学博士后,2021年-今五邑大学药学与食品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制药工程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领域为化学生物学,目前主持五邑大学高层次人才启动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区域联合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青年创新人才项目以及五邑大学港澳联合研发基金等5项。在Adv. Mater., Sens. Actuators B Chem., Anal. Chim. Acta, Chem. Commun.等国际刊物上发表了研究性SCI论9余篇。 | |
博士,硕士生导师。2023年获澳门大学博士学位。2023年-今五邑大学药学与食品工程学院专任教师。主要从事生物大数据与算法开发、基因组学与多组学融合、非编码区在复杂疾病中的潜在作用、人工智能辅助新型靶点筛选的研究工作。在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等国际刊物发表SCI论文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