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南粤文脉作为其中浓墨重彩的篇章,不仅藏于名城古迹的恢宏叙事里,更沉淀在乡土村落的烟火传承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2025年7月,来自五邑大学应用技术与设计学院的“邑启新章”突击队在“研习南粤”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中,将脚步迈向广东鹤城坪山村——这座浸润着百年腐竹香的客家村落。作为鹤山市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腐竹制作技艺承载着深厚的地方文化记忆。学子们在磨浆煮浆的温润时光里,触摸乡土文化的鲜活脉搏,不仅深入了解了腐竹产业的发展,更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他们还在此进行了墙绘活动,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腐竹制作的精彩画面,从浸泡的黄豆到锅中翻滚的豆浆,再到晾晒在竹竿上的腐竹,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跃然墙上,吸引了众多村民和游客的目光。这场学思践悟的青春远征,让学子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励着青年们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岭南大地生根开花、结出硕果,也为坪山村的腐竹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贡献了青春力量。

古艺今承,寻访乡村产业。坪山村是远近闻名的腐竹村,其腐竹制作已有百年历史,现有大小腐竹厂约60家,从业人员达400多人,是广东省主要且历史悠久的腐竹生产基地。学子们在这里深入考察腐竹制作工艺,从选豆、泡豆、磨浆、煮浆到结皮、晾晒等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村民们的智慧和传承。同时,他们还探寻坪山村的历史文化,作为纯客家村,坪山人民保持着客家人勤劳质朴、勇于拼搏的精神。

画笔为介,绘就乡村新景。在坪山的日子里,队员们顶烈日、冒酷暑,拿起画笔,在村中的墙体上勾勒、填色。我们以腐竹制作的工艺流程为线索,从饱满的黄豆到磨好的豆浆,从锅中泛起的豆浆皮到成型的腐竹,将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描绘在墙上。色彩鲜艳的黄豆,仿佛颗颗饱满欲滴;流淌的豆浆,似在墙面泛起层层涟漪;挑起的腐竹,轻薄如纱,在阳光照耀下闪着诱人的光泽。路过的村民纷纷驻足观看,孩子们围着墙体好奇地问东问西,村里的老人也感慨:“活了大半辈子,头回见咱们的腐竹这样‘挂’在墙上,好看!”我们还在绘画过程中,与村民交流,听他们讲述腐竹产业的故事,将这些故事也融入绘画细节里,让墙体不仅有视觉之美,更有文化之韵。


成果转化,赋能乡村发展。墙体绘画完成后,昔日普通的墙面变得生动鲜活,成为了坪山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道风景线,终会发挥出它的价值,助力坪山村农文旅融合发展。不少前来村里采购腐竹的旅客,被墙体绘画吸引,更深入地了解了坪山腐竹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

踏遍坪山,深耕腐竹乡韵,“邑启新章”团队的步履,是青春对非遗的热忱寻访,更是创意为传承点亮的星火微光。他们以画笔勾勒工艺脉络,用设计唤醒文化记忆,凭传播讲好山村故事,用实际行动印证,百年的腐竹匠心,在青春的守护与创新的表达中,必将绽放更耀眼的光芒,照亮乡村振兴的前路,书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南粤大地生生不息的新篇章!

五邑大学“邑启新章”突击队由应用技术与设计学院孙一鸣、罗震两位老师指导,来自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等专业的15位同学组建而成。团队成员擅长视觉创作,以专业设计赋予文化符号全新活力;善于创意策划,用巧思让文化传播更具吸引力;注重团队协作,高效务实推进实践任务落实。团队旨在深入调研,探寻当地文化的独特底蕴与当代意义;守护传承,助力本土文化尤其是非遗项目的延续与活化;创新表达,吸引更多人认识、喜爱并参与到当地文化发展中来,力求让这片土地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