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导航
五邑大学文化交流中心:一座镌刻侨魂的精神丰碑
发布时间:2025-07-28

一、赤子初心:伍舜德的报国情怀

少年磨砺,铸就坚韧品格

伍舜德,祖籍广东台山,生于动荡年代。七岁时,母亲攥着三张船票,携他与幼弟远渡重洋,在纽约唐人街与父亲短暂团聚。然而命运骤变,十一岁那年父亲离世,孤儿寡母被迫返乡,蜗居祖屋艰难度日。煤油灯下,母亲用父亲留下的檀木算盘教他识字算账,算珠的“叮咚”声与泛黄账簿上的数字,成为少年心中最深的烙印。为筹措学费,母亲变卖最后一件银饰,将他送入广州岭南小学。四百银元的学费如烙铁般灼烧着他的心,也点燃了他“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

寒窗苦读,叩开命运之门

1931年,伍舜德考入岭南大学商业经济系。校园永芳堂的廊灯下,总有一个青衫学子彻夜苦读,英伦经济学原著上贴满自制的粤英对照表。为赚取生活费,他在宿舍支起煤油炉,靠代抄书稿维持生计。毕业时,校长亲手为他扶正学士帽流苏,这位台山寒门学子以优异成绩叩开了香港陆海通公司的大门。从司理会计到董事会最年轻成员,他以勤勉与智慧在商界崭露头角,却始终未忘“兴教报国”的初心。

倾囊兴教,构建教育长河

上世纪80年代起,伍舜德累计捐资逾6000万元,在家乡台山打造“从胎儿教育到大学”的全链条教育体系:捐建马兰芳幼儿园、四九学业中学、台山一中,支持五邑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他亲力亲为参与校园设计,连单车棚的布局都反复推敲。其捐建的学业中学,虽地处农村,却以一流教学水平获评“广东省一级学校”,原国务院副总理谷牧赞其“农村学校,一流风范”。

克己奉公,俭朴铸就丰碑

身为香港美心集团掌门人,伍舜德对家乡慷慨解囊,个人生活却极尽简朴。一套西服穿数十年,不合身便修改;一顶绒帽因褪色补丁,被他笑称“巴黎最新款”。他常说:“人在质不在貌。”这份克己奉公的精神,与其捐建的楼宇一样,成为侨乡人心中不朽的丰碑。

二、时代使命:侨乡的文化觉醒

侨胞聚力,共筑教育殿堂

19世纪中叶,数十万五邑劳工以“契约华工”身份被贩卖至海外,台山民谣《过番谣》泣诉:“金山路远断人肠。”血泪记忆深植侨胞心中,化作“以文聚魂”的集体诉求。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珠三角,江门作为“中国第一侨乡”,却因高等教育匮乏陷入人才困境。

1985年,在海外530万侨胞的鼎力支持下,中国首所完全由华侨捐建的本科院校——五邑大学正式成立。首任校长叶家康提出“侨校三使命”:育侨乡子弟、传华侨文化、助国家战略。至2000年,37国侨胞累计捐资超5亿元,但侨乡仍缺一座凝聚全球华侨精神的文化地标。

三大契机,铸就精神会客厅

2000年后,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粤港澳大湾区蓝图与侨乡新生代文化认同危机交织,文化交流中心的建设应运而生。伍氏家族响应时代号召,捐资打造这座“骑楼为体、穹顶为魂”的中西合璧建筑。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题词:“让华侨精神永远年轻。”

这栋2.3万平方米的建筑,承载着380万侨胞跨越三个世纪的精神史诗。文化交流中心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华侨精神的象征。它提醒世人:华侨的力量不在金山银山,而在文化血脉的永恒搏动;不在衣锦还乡,而在代代相传的赤子之心。

三、楼宇故事:连接世界的文化港湾

情义两地行,青年谱华章

文化交流中心落成后,成为粤港青年合作的桥梁。在“情义两地行”活动中,香港大学、华威大学等学子与五邑大学志愿者组成义教队、义诊队,深入江门社区、医院、工厂,服务逾千名群众。联欢会上,两地青年以歌舞、话剧再现华侨奋斗史,用行动诠释“情义无界”。

新春团拜,温暖侨乡寒冬

每年寒假,中心张灯结彩,校领导与留校学子共聚一堂。老师亲手为学生们盛汤夹菜,询问学业与生活;暖冬礼包中,围巾、书籍与家乡特产满载温情。新年游戏里,包饺子、写书法洋溢着中国的“年味儿”和团圆气息。一名留学生感慨:“这里让我找到了家的温度。”

结语:让精神丰碑永立潮头

五邑大学文化交流中心,是侨乡觉醒的里程碑,是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灯塔。它无声宣告: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华侨精神终将跨越山海,为流淌着炎黄血脉的人们照亮前方。

文案|周文超

排版|刘桂芳

图片|五邑大学官网 周文超摄

编辑|唐晓玲 张晓铭

责任编辑|唐晓玲 张晓铭

初审|杨梓露

复审|李翠叶

终审|林盛

(以上为新年团拜图片 五邑大学官网)

伍舜德肖像 图源网络

(文化交流中心碑记)

(文化交流中心实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