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导航
黄浩川楼、黄浩川教学楼
发布时间:2025-08-19

一、楼宇简介

黄浩川楼由旅港爱国实业家、慈善家黄浩川先生于1991年慷慨捐资300万港元兴建。其建筑形态独特,宛如“打开的书本”,象征着知识的启迪与传播。作为外国语学院院楼及学校重要的语言培训中心,楼内设有20间可容纳160人的现代化阶梯教室。周围绿树环绕,环境清幽,常年书声朗朗,是学子们研习外语、探索世界文化的核心场所。楼内所立碑记,铭刻着黄浩川先生情系桑梓、兴学育才的卓识与功绩,是华侨支持家乡高等教育的生动见证。作为学校主要的日常教学场所之一,该楼宇设计实用,设施完善,拥有多间标准化教室及配套空间,为师生提供了优良的教学与学习环境。其命名承载着黄浩川先生对家乡高等教育事业的深情厚望和对学子扎实求学、全面发展的殷切关怀,是五邑地区教育发展的坚实载体。

二、捐赠人黄浩川先生:书楼载道 泽润邑庠

赤子丹心,根植侨乡

黄浩川先生(1916-2015),祖籍广东台山市白沙镇松溪里。出身于重信守诺、心系乡梓的商贾之家(祖父经营童叟无欺的“万和堂”药材铺,父亲黄铭衍为香港早期殷商)。三岁随母赴港,天资聪颖,幼承庭训,熟读诗书。青年时期求学于岭南大学商科,怀抱学成报效家乡之志。然抗战烽火骤起(1938年),广州沦陷,大学梦断,被迫辍学返港协助父业。其父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开导,黄浩川遂投身商海。秉持忠诚、信用、勤奋、敬业之精神,他艰苦创业,成就斐然(如1956年建成香港首座配备扶手电梯的十四层商贸大厦),后创立“浩华有限公司”。虽身处香江,其心始终萦绕家乡台山,恪守“独乐不如众乐”、“非以役人,乃役于人”(服务他人)的人生信条,将巨额财富与满腔热忱倾注于造福桑梓,尤重教育、医疗、文化事业。

情系邑大,慷慨兴学

五邑大学作为侨乡高等学府,自诞生便牵动着海外游子之心。黄浩川先生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襄助者。“台山五友楼”的建设与其密切相关。1990年10月,黄浩川先生初访五邑大学,对这所年轻学府寄予厚望。深感兴学育才之重,他旋即与伍舜德、黄炳礼、黄干亨、黄乾利四位乡贤合资捐助300万港元,兴建“台山五友楼”(用作机械工程馆),寓意五邑俊彦同心勠力,共育英才。而在1991年参加“五友楼”奠基仪式之际,黄浩川先生了解到学校北区发展亟需支持。怀着促进中外交流、消除语言隔阂的“独具卓识”,他再次慨然独资捐资300万港元,兴建“黄浩川楼”,此楼后成为外国语学院院楼及重要教学基地。1992年“五邑大学教育基金有限公司”成立,他捐资10万港元,后又支持“十友楼”等项目建设。据统计,1993至1999年间,他累计向五邑大学捐赠逾600万港元。

楼宇育人,润物无声

形如“打开的书本”的黄浩川楼,是语言与文化的方舟。20间宽敞明亮的阶梯教室,承载着无数学子叩击外语之门、架设沟通之桥的梦想。作为外国语学院的根基,它见证了专业人才的茁壮成长与国际视野的开拓。楼宇碑文言:“我學子聚此廣厦流連深吟之際,豈不惕勵而憤發哉。” 这正是此楼激励学子奋发向学精神的最佳注脚。并且以其实用与包容,成为万千学子汲取知识、夯实学业的日常课堂。它默默承载着基础教学的繁重任务,保障了教学活动的有序高效运行。而楼宇之名,是黄浩川先生爱国爱乡赤子之心与“乐役于人”崇高精神的永恒铭刻。也无声地诉说着海外侨胞对家乡学子的殷殷期望,成为五邑大学校园中传承奋斗精神、桑梓情怀与奉献意识最直观、最深厚的教材。学子置身其中,不仅学习知识,更感悟那份跨越山海的大爱与责任。

功德昭彰,桑梓永怀

黄浩川先生的善行义举,广受家乡人民和政府高度赞誉。1991年12月,获台山县人民政府颁授“振兴台山特别贡献奖”。1993年11月,荣膺“江门市荣誉市民”称号及“江门市特别贡献奖”。1997年,再获“台山市荣誉市民”称号。其名其德,已深深融入五邑大学的血脉与记忆。2015年,黄浩川先生以百岁高龄辞世,其“心系桑梓,乐役于人”的精神风范,通过矗立在校园中的楼宇,持续滋养着一代代邑大学子,激励他们勤学成才,回报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