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导航
吕志和科技楼
发布时间:2025-08-19

一、楼宇简介

吕志和科技楼由香港著名实业家、慈善家、五邑大学董事会首席永远荣誉会长吕志和博士于1995年慷慨捐资300万港元兴建,1997年11月落成剪彩。此楼是吕志和博士继捐建吕志和礼堂后,支持五邑大学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式贡献。其建设初衷紧密围绕“科教兴国”理念,旨在为学校提供先进的计算机教学与科研环境,满足“人才培树,立于前沿”的战略需求。科技楼的落成,显著提升了五邑大学在计算机教学领域的规模和能力,可容纳数百学子同时操作学习,是学校迈向现代化、信息化教育的重要基石,铭刻着吕志和博士心系桑梓、重教兴学的远见卓识与赤子情怀。

二、吕志和博士:赤子丹心筑科技 泽润侨乡育英才

心系家国,重教兴邦

吕志和博士(1929-2023),祖籍广东江门新会大泽镇。他生于江门富裕之家,童年经历战乱颠沛(1934年移居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失学)。少年早慧,13岁即在日军炮火下艰难营生,靠制作售卖小吃维持生计,16岁曾积累巨额日本军票却因战败化为废纸。面对挫折,他坚韧不拔,师从姨丈学习汽车零件,白天工作、夜晚补习英语,1949年创立“弥尔顿汽车材料行”。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如发现美军物资商机)、诚信信誉和勤奋敬业,他逐步拓展事业版图:1950年成立“嘉华”进军石矿业,1955年创办嘉华集团,后前瞻性布局酒店业(如1977年投得尖东地皮建海景假日酒店)、娱乐旅游业(2002年成功竞得澳门赌牌,创立银河娱乐集团),成为享誉香江的“石矿大王”与“酒店大亨”,其商业传奇贯穿香港从战后重建到繁荣崛起的历程。

虽少小离乡,吕志和博士对故土江门怀有深厚感情,一生秉持“身为中国人,要对国家多一些包容、乐观和付出…服从国家大局为重”的信念,践行“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慈善理念。他深信“兴学强国”,认为“一个国家要兴起,一定要有好的人才”,尤其关注教育,惠泽香港、澳门及内地多所院校。他支持国家基础教育,捐资支持教育部兴建修缮122间中小学,资助农村贫困学生上大学。他在海外知名学府设中国留学生奖学金,成立13亿港元银河娱乐集团基金会培养青年德育与国家观。还创设了“吕志和奖”, 2015年出资20亿港元设立“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持续发展奖、人类福祉奖、正能量奖),表彰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杰出贡献者(如袁隆平、世界气象组织)。

情系邑大,科技筑梦

吕志和博士是五邑大学创建与发展的重要奠基人和坚定支持者。他响应创校,率先垂范。 上世纪80年代初,积极响应时任江门市委书记黎子流建立大学的提议。1984年,在“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响应筹建五邑大学委员会”成立之际,他按当时规定的最高标准承诺捐款5万元人民币,并出任名誉顾问,协助在港筹款工作。他视五邑大学为报效桑梓的重要平台,1987年斥资300万港元捐建吕志和礼堂(当时江门最大最好的礼堂)。1995年他洞察到计算机技术对人才培养的前沿意义,再次慷慨捐资300万港元兴建吕志和科技楼,旨在提升学校“电脑教学之运用开发更新”能力。并与10位爱国侨胞共同捐建十友楼(1997年落成),与校董会成员共建五邑大学校董会学生综合服务中心。还在1998年设立“吕志和优秀新生奖学金”(奖励高分第一志愿报考邑大新生)。自1987年起,为五邑大学捐建项目合计1050万港元。作为五邑大学董事会首席永远荣誉会长,他支持学校办学理念,多次到访建言献策。其捐建科技楼的卓识被碑记赞为“峥峥然秀出群伦矣”,并寄语学子“掌知识之管钥,启科技之重门,撷万国之菁华,成时代之大器”。

桑梓情深,风范长存

吕志和博士对家乡的深情真挚动人。据市政府副秘书长梁富鸣回忆,吕博士每次听家乡汇报都“特别专注认真”,真心为家乡进步高兴,并叮嘱子孙多回乡投资建设(家族在江门有建材、地产项目)。虽出生于蓬江区水南,祖籍大泽,他多次带领大家族回乡祭祖访友,曾专程到水南、长堤风貌街区追忆童年吃烧鹅腿的快乐时光。他还倡导并推动香港五邑乡亲社团每年国庆举办迎国庆活动,有力团结凝聚在港爱国爱乡同胞。其贡献广受赞誉,1993年获授“江门市荣誉市民”及“江门市区特别贡献奖”。2024年11月7日,吕志和博士在香港逝世,家乡人民痛失仁爱乡贤,其报效祖国、造福桑梓的赤子情怀与重教兴学的卓著功勋永存五邑史册。

吕志和科技楼,远非冰冷的建筑。它是科技育人的摇篮。它诞生于计算机技术方兴未艾的年代,是五邑大学拥抱信息时代、培养前沿科技人才的关键设施。数百学子曾在此学习操作,掌握开启未来之门的“知识管钥”。它是侨胞深情的丰碑。楼宇之名,承载着吕志和博士“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博大胸怀与对家乡教育“立于前沿”的殷切期望。它生动诠释了海外侨胞与祖国、与家乡血脉相连的深情厚谊,是五邑大学“根植侨乡,服务社会”办学理念的实物见证。其碑记中“掌知识之管钥,启科技之重门”的期许,至今仍激励着邑大学子勇攀科技高峰,以所学所长报效家国。这座楼宇,是科技之光的起点,更是爱国爱乡精神的永恒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