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导航
谭兆体育中心
发布时间:2025-08-19

一、楼宇简介

谭兆体育中心,坐落于五邑大学核心区域,绿树环绕,与现代化教学楼和宁静图书馆交相辉映,是校园内一处充满活力与动感的标志性建筑群。这座由爱国爱乡的香港实业家、慈善家谭兆先生于1990年慷慨捐资500万港元兴建的现代化体育场馆,承载着谭兆先生对家乡教育事业的深切关怀和对学子强健体魄的殷切期望。

体育中心建筑风格独特,巧妙融合了现代简约大气与侨乡文化韵味,流畅的线条设计极具动感,象征着青春与活力。中心内设施先进齐全,包含体育馆、足球场、游泳池等多个高标准运动场地,地面铺设专业运动地胶,灯光科学柔和,并配备舒适休息区。自落成以来,谭兆体育中心始终是学校开展体育教学、举办各级赛事以及师生日常锻炼、挥洒汗水、培养团队精神和竞技意识的核心场所,无声地滋养着一代代五邑学子的身心成长。

二、 捐赠人谭兆先生的故事

一)贫寒砺志:从双水少年到香江学徒

谭兆先生(1933年出生)的根,深植于广东省新会市(现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岛桥乡迎龙村。3岁时,家境清寒,父亲的早逝更使家庭雪上加霜,生活的重担全落在母亲陈娴柔弱的肩头。这位坚韧的母亲深信“再穷不能穷教育”,省吃俭用、竭尽全力供谭兆读书。然而,残酷的现实是,即便母亲倾尽所有,极度窘迫的家境也仅能支撑谭兆完成6年小学学业。少年失学,成为谭兆心中永远的遗憾,也埋下了日后倾力支持教育、不让乡童重蹈覆辙的种子。

为分担家计,1949年,年仅16岁的谭兆离开家乡,踏上艰辛的谋生之路。他先到广州学习木工手艺,栖身简陋工棚,不辞劳苦,虚心学艺。次年,在同乡帮助下,他转赴香港一家制衣厂当学徒。白天,他全神贯注于制衣技艺,针线穿梭,力求精通每一道工序;夜晚,则在昏黄灯光下如饥似渴地自学文化知识和制衣理论。他深知机会来之不易,凭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善于观察思考的头脑,不仅迅速掌握了精湛的制衣技术,更对行业市场、成本、供销等有了深刻理解。这段艰苦的学徒生涯,磨砺了他的意志,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赢得了雇主的信任,为他日后商海扬帆奠定了基石。

二)商海传奇:“苹果牌”之父与多元化实业家

心怀鸿鹄之志的谭兆先生,不甘久居人下,毅然踏上创业征程。创业初期,资金、技术、市场等难题接踵而至,但他迎难而上。他坚守“以品质取胜,以信誉取胜”的理念,事必躬亲,从选料、裁剪到缝制、检验,每一环节都精益求精,确保产品件件优质。他对客户的真诚服务,使工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崭露头角。

凭借卓越的商业眼光和果敢魄力,谭兆先生创立了德士活集团。为顺应全球市场需求和时代潮流,他成功推出了风靡世界的“苹果牌”服装。“苹果牌”产品线丰富(涵盖牛仔裤、西装、西裤、夹克、毛衣、衬衫、T恤等),选料上乘,做工考究,设计时尚,深受各年龄层消费者喜爱,迅速畅销全球,成为服装界经久不衰的著名品牌。在服装帝国取得巨大成功后,谭兆先生展现出前瞻性的战略思维,积极拓展商业版图,比如在香港及内地开设连锁零售店“Apple Shop”,拓宽销售渠道,也敏锐把握机遇,在香港及内地投资房地产。通过多元化经营,谭兆先生的商业帝国不断壮大,他也成为香港商界举足轻重的实业家,书写了一段从贫寒学徒到商业巨擘的传奇篇章。

三)情系家乡,助力五邑:体育中心的诞生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五邑大地,但家乡高等教育资源匮乏的状况,深深牵动着海外侨胞的心。1985年,在海内外乡亲鼎力支持下,五邑大学应运而生。建校初期,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体育设施,难以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教学、锻炼和赛事需求。建设一座现代化的体育中心,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诉求,也为侨胞回馈家乡教育提供了契机。

远在香港的谭兆先生,始终心系故土,尤其关注家乡的教育事业。当他了解到五邑大学体育设施的困境后,感同身受。他深知体育在育人中的重要性——不仅能强健体魄,更能锤炼意志、培养协作与竞争精神,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为了不让家乡学子因条件所限而错失体育带来的成长机会,1990年,谭兆先生慷慨捐资500万港元,专项用于支持五邑大学兴建一座高规格的体育中心。

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谭兆先生都倾注了心血,密切关注工程进展,力求打造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体育活动场所。在他的鼎力支持下,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的谭兆体育中心在五邑大学校园内拔地而起。中心内体育馆、足球场、游泳池等设施一应俱全,专业的地胶、科学的灯光、崭新的器材,为师生提供了优越的运动环境。谭兆体育中心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五邑大学的体育教学和活动条件。多年来,它一直是体育教学的坚实基地,各类体育课程在此有序开展,学生在专业指导下学习技能,增强体质。也是活力赛事的闪耀舞台,校内外篮球赛、足球赛、游泳比赛等各类赛事在此举办,成为学子挥洒青春、展现风采的竞技场。同时也是师生锻炼的活力中心,课余时间,这里是师生放松身心、享受运动乐趣的热门场所。这座体育中心,早已超越其物理功能,成为谭兆先生心系家乡、支持高等教育的不朽丰碑,是华侨爱国爱乡精神在五邑大学校园的生动体现。

四) 善行天下:公益足迹遍家乡

谭兆先生对家乡的深情厚谊,远不止于五邑大学。他将对早年失学的遗憾,转化为对家乡教育、医疗、基建等公益事业全方位、持续性的鼎力支持。

兴学重教,阻断贫困代际传递。1980年,首次回乡,目睹母校岛桥小学破败景象,毅然捐资47万港元重建,让孩子们拥有良好学习环境。1985年,捐资146万港元兴建中学,为纪念含辛茹苦支持他求学的母亲,命名为“陈娴中学”。该校占地7840平方米,设17间教室、38间教师宿舍,可容纳940名学生,极大改善了当地及周边村落孩子的中学教育条件。为确保学校长远发展,谭兆先生独具匠心地投资250万港元在家乡兴建“陈娴针织厂”,开创“以厂养校”模式,既为学校提供稳定经费,又为当地130多人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经济发展,实现公益与经济的双赢。1993年,为支持五邑大学长远发展,通过香港五邑大学教育基金有限公司捐款100万港元,设立教育专款及奖学金,激励学子奋发向上。

改善医疗,守护乡亲健康。1989年,见双水镇中心医院狭小陈旧,难以满足近9万人口需求,捐赠1000万港元重建。新建医院面积达6300平方米,设施先进,病床增加,显著提升了当地医疗水平。1991年,捐资500万元兴建新会中医院新楼,提升其服务能力。还曾认捐支持广州市儿童医院及第二人民医院的筹建与扩建。

夯实基建,惠及民生。捐资修建岛桥乡水泥路,告别泥泞,改善出行。捐资100万港元兴建自来水供应系统,解决村民长期以来的饮水难题,大幅提升生活质量。乡民感念其德,誉之为“富贵积德,济众扶贫”的大好人。

家国情怀,赈灾济困。1992年,华东地区发生特大洪灾,谭兆先生心系同胞,第一时间捐赠110万港元及价值670万港元的物资赈济灾民,展现了大爱无疆的社会担当。

谭兆先生无私奉献家乡和社会,赢得了广泛赞誉和崇高荣誉。1992年,被授予“新会荣誉市民”、“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1993年11月,被授予“江门市荣誉市民”称号。这些称号是对他数十年如一日善行义举的最高褒奖,也是他深厚家国情怀的最佳见证。谭兆先生的一生,是一部从贫寒少年逆袭为商界巨擘的励志史诗,更是一部情系家乡、无私奉献的感人篇章。少年失学的切肤之痛,转化为他对家乡教育倾注的满腔热忱;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为他回馈社会提供了坚实力量。他捐建的谭兆体育中心,不仅是五邑大学校园内一座现代化的运动场馆,更是一座精神的灯塔。它无声地诉说着一位海外游子对故土的深情眷恋,彰显着“富贵不忘本,成功报桑梓”的崇高华侨精神,生动诠释了体育在育人中的核心价值。

当师生们在中心内奔跑跳跃、挥洒汗水时,当激烈的赛事在此精彩上演时,谭兆先生心系教育、支持体育的初心便在其中流淌。这座建筑时刻激励着五邑学子:既要锤炼强健体魄,砥砺坚韧意志,更要铭记并传承这份深厚的家国情怀与奉献精神,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侨乡和国家的繁荣贡献力量。谭兆先生的精神,如同体育中心那跃动的线条,永远充满活力,照耀着五邑大学的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