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导航
五邑大学恩平楼
发布时间:2025-08-19

(一)简介

五邑大学恩平楼是由恩平市人民政府出资一百三十万元倡议建造,又有旅居香港的恩平籍杰出人士陈礼财先生慷慨资助,陈光先生捐资五十万元,方寿林先生、张伟才先生各捐资三十万港元,岑才生先生、何宝营先生各捐资二十万港元共同建成。这座楼汇聚众人之力落成,总投资三百八十多万元人民币,作为机械培训中心的所在地。该楼于20世纪90年代落成,现为轨道交通学院的主要教学与实验场所,楼内设有轨道交通综合实验中心(一楼)和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综合实验室(三楼),配备先进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与科研平台。恩平楼采用三层砖混结构,外墙以“褚红色瓷砖+浅灰色线条”勾勒,既呼应侨乡传统骑楼色彩,又融入现代工业简约风格。与校园内伍舜德楼的飞檐翘角不同,其设计更注重“功能性优先”:南北两侧各设6米宽走廊,确保大型机械教具运输畅通;楼顶安装的采光天窗,为实训车间提供充足自然光,体现“节能与实用兼顾”的理念。

(二)五邑大学恩平楼故事

第一个故事:政企侨三方合力的时代印记

恩平楼的诞生,是五邑地区“政府搭台、侨胞唱戏、教育唱戏”的生动写照。1993年,五邑大学建校八周年之际,机械工程学科亟需专业实训基地,但面临300万港元的资金缺口。此时,恩平市人民政府率先“筹资倡建”,以地方财政支持奠定基础;香港恩平籍华侨闻讯后迅速响应,形成“政府+侨胞”的联合捐建模式,最终促成楼宇于1995年落成。这座三层建筑虽以“恩平”命名,却凝聚着跨越地域的合力:恩平市人民政府承担前期规划与土地协调,而华侨群体则以“同乡会牵头、个体认捐”的方式募集资金。正如《十友楼记》所载“五邑华侨通过4万余个项目,向家乡捐赠70多亿港元”,恩平楼正是这股侨捐热潮中的典型代表,其命名既彰显对恩平籍捐赠者的敬意,也延续了五邑大学“以地名冠楼名”的低调传统。

作为“工程师的摇篮”,恩平楼内设备精良,为一代代学子提供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的实践基地,是机械与交通人才的培养基地,更成为连接海内外侨胞的情感纽带,至今仍见证着五邑大学与侨乡共同发展的历史。

第二个故事:机械英才的“实践摇篮”

恩平楼自落成之日起,便承载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恩平楼最初是五邑大学机械培训中心,是机械与工程学院的核心教学与实践基地。它并非一座普通的教学楼,而是一个集理论教学、实验操作、技能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教育平台。恩平楼为一座三层高的建筑,整体风格简洁庄重,注重实用性。其设计理念充分考虑了作为工程训练中心的特殊需求,内部空间布局合理,厅堂宽敞明亮,为大型设备安放和学生实践操作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楼内配备了当时先进的机械设备、金工实习车间、实验室和专业教室。这里是学生们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动手能力的“圣地”。从图纸设计到零件加工,从理论验证到创新实践,无数邑大学子在这里第一次亲手操作车床、铣床,第一次将自己的创意变为现实。恩平楼因此被亲切地誉为“机械摇篮”,为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个故事:世界报业巨人

岑才生先生祖籍广东省恩平市。他的父亲岑维休先生1897年出生于恩平圣堂区大江中安草村(为江洲镇中安管理区),幼年随兄长前往香港生活。岑维休先生曾任职香港《南华早报》多年,1925年6月正式创办《华侨日报》,经过数十年奋斗,华侨日报》越办越好,在香港享有很高声誉,成为香港出版最早、历史最长的中文报纸之一。岑维休先生曾先后被授予OBE勋衔、太平绅士等荣誉,并担任众多社会公职。

当决心解决江门市没有高等学府的市委书记黎子流开始奔走呼号,岑才生毫不犹豫地捐资120万元给江门五邑大学。为五邑大学的建校筹备缓解了资金困难。1993年4月,五邑大学海外基会会在香港成立,岑才生又认捐了100万港元。他和陈进财、张伟才、何宝营、岑才生等港澳政协委员捐资兴建江门市五邑大学恩平楼,支持家乡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岑才生为五邑大学的香港教育基金、叶家康教育基金、岑才生楼和行政大楼等七个项目慷慨解囊。另外,他还特意为五邑大学修建了一尊孔子圣像。岑才生捐资铸造并附碑文“崇文重教,薪火相传”,现为校园文化地标。2010年,88岁的岑才生出席五邑大学25周年校庆。在参与了校庆一系列活动后,当日,他将珍藏的明代《四书集注》手抄本赠予五邑大学图书馆。典籍藏于黉舍,方得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