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五邑大学十友楼,由十位旅港邑贤于 1995 年五邑大学成立十周年之际共同捐资 1000 万港元兴建,每人出资 100 万港元,故名 “十友楼”。该楼由著名实业家伍舜德先生发起,并联合利荣森、吕志和、黄乾亨、黄球、黄浩川、利国伟、黄乾利、黄炳礼、陆容章九位挚友,于1995年共同捐资千万港元兴建。这十位先贤均为事业有成的旅港乡亲,虽身在异域,却始终心怀祖国,情系桑梓,热切期盼为家乡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外部以通透的玻璃幕墙为特色,外观时尚大气,与天沙河畔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楼高3层,建筑面积约 3500 平方米,内部采用开放式设计,通过玻璃隔断和采光天井营造明亮通透的氛围。十友楼其名意蕴深远,象征着十位海外侨胞的深厚情谊与共同的爱乡之心。十友楼于1997年落成,作为五邑大学的“学术交流中心”十友楼最初规划为“文学中心”,配备了先进的会议与交流设施,成为学校举办重大学术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现在为五邑大学校史馆、国际会议厅、“两基地两中心”(党员教育基地、江中珠思想政治教育基地、马克思主义教育虚拟仿真中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学中心)
(二)五邑大学十友楼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侨乡教育振兴的时代呼唤
十友楼的诞生,源于五邑大学建校初期“内外合力,共建大学”的办学基因。1985年学校创办时,面临资金短缺的挑战,江门市委、市政府决定依靠侨乡优势,动员海内外乡亲捐资办学。海外华侨及港澳同胞迅速响应,成立“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响应筹建五邑大学委员会”,广泛动员财力、人力支持。1995年,五邑大学迎来建校十周年,亟需建设一座集学术交流、国际会议与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楼宇。此时,香港美心集团创始人伍舜德先生倡议:“以十友之名,建百年基业”,联合九位五邑籍侨领共同捐资1000万港元(每人100万港元),定名“十友楼”,作为献给学校的十周年贺礼。这一倡议既延续了侨胞“集体兴学”的传统,又开创了“匿名合建”的新模式——楼名中不突出任何个人,而是以“十友”象征侨界团结。《十友楼记》碑文中记载:“江门为人文胜地,五邑多爱国赤心。五邑大学乃侨乡捐资办大学之典型……我香港五邑十友,有感于五邑大学领导和师生员工之奋斗、敬业精神,特同心发起捐资港币壹仟万元兴建【十友楼】,用作大学【文学中心】,以期五邑大学更上一层楼,鹏程万里。”
第二个故事:一份共同的乡愁
十友楼的故事,是十位挚友的故事,更是十份沉甸甸的乡愁汇聚成的故事。这十位先贤,来自台山、新会、开平、鹤山,他们的人生轨迹各不相同,有的出身贫寒白手起家,有的继承父业再创辉煌,但他们心中都有一条共同的根——五邑大地。他们中的许多人毕业于岭南大学,深知高等教育对一个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命运的改变力量。当他们看到家乡终于有了自己的大学时,那份激动与自豪难以言表。发起人伍舜德先生曾多次亲临五邑大学,他看到的不仅仅是崭新的楼宇,更是师生眼中闪烁的求知之光。吕志和先生,一生传奇,从“石矿大王”到“酒店大亨”,始终不忘为家乡教育倾注心血。利国伟先生,在香港金融界叱咤风云,却对五邑大学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等“小事”念兹在兹……正是这份共同的乡愁,这份对教育报国的共同情怀,将这十位杰出的实业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捐建的“十友楼”,不仅是一栋建筑,更是他们共同情感的寄托与见证。它矗立在校园中
第三个故事:最后的名字
1937十友楼的捐建,从一开始就烙印着谦逊与无私。当伍舜德先生与九位挚友共同决定捐资千万港元后,一个看似微小却意义深远的问题摆在了面前:楼落成后,纪念碑上的十个名字该如何排序?按贡献大小?十位挚友同心同德,不分彼此。按年龄长幼?似乎又过于刻板。这时,作为发起人的伍舜德先生提出了一个充满君子之风的建议:“我们是为了家乡做事,不为名利,名字的顺序无关紧要。不如我们抽签决定,以示公平。”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然而,就在大家准备抽签时,伍舜德先生却笑着摆了摆手,说出了更令人敬佩的话:“既然这个提议是我发起的,那我的名字,就理应排在最后一位。”言毕,他亲手将自己的名字放在了第十位。这个小小的举动,瞬间折服了在场的所有人。它不是简单的谦让,而是一种高尚情怀的体现——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如今,当我们走进十友楼,看到碑刻上排在末位的“伍舜德”三个字时,我们读到的不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段关于奉献与风骨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