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导航
五邑大学伟伦图书馆
发布时间:2025-08-19

(一)简介

五邑大学伟伦图书馆由香港爱国金融家利国伟爵士(1918-2013)与夫人易海伦捐资兴建,1990年落成启用。“伟伦”之名取自夫妇二人名字,承载利氏家族对侨乡教育的深情厚谊。利国伟祖籍江门开平,身兼恒生银行董事、五邑大学终身名誉校长,毕生践行“教育为国根基”的信念,累计为邑大捐建5座“伟伦”楼宇,此馆为首批核心建筑之一。这座24000㎡的五邑地区最大文献中心,现藏纸质图书195万册、电子图书153万册、阅览座位2600个,日均迎接数千名学子。利公童年因战乱失学,立誓“让家乡孩子读好书”,率先捐出500万港元奠基款,并任终身名誉校长,亲题“万事起头难”以励后人。馆内处处可见他“跨越山海的家国情怀”——从石刻银信到启功体匾额,从伟伦基金持续资助的奖学金到国际学术资源,皆在默默讲述“一卷书香,一座灯塔”的侨乡精神。今天,当你轻触书架,也在延续利公“教育兴邦”的百年宏愿。

(二)赤子情深系桑梓,兴学报国泽后世——利国伟先生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红裤仔”

利国伟曾亲口坦言,他与恒生创办人何添、何善衡皆“读书不多”,是为“红裤仔”。在香港,人们把那些从小靠自己打拼,一路接受历练长大的孩子,叫作“红裤仔”。1918年8月5日,利国伟降生在澳门的一户家境贫寒的家庭。利国伟的父亲是利树培以商人为职,原籍广东开平,祖父利文奕,与利希慎父亲利良奕为亲兄弟。其家庭并未收到太多利希慎家族的帮助。尽管家境贫寒,其父母重视教育,利国伟还是得以接受了基础的教育。并不富裕的家庭使得他在年轻时就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也锻炼了他的毅力和决心。在他早年的学习经历中,他先是在私塾里接受了一段时间的传统中文教育。后来,他进入了香港著名的圣若瑟书院继续深造,并在那里度过了四年的学生时光。然而,由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影响,特别是日军占领香港期间,利国伟不得不中断了学业。这一场动荡将利国伟的命运导向另一个方向。

第二个故事:指尖辨伪,一日救恒生

1937年,他成功考入了当时的国华银行任职见习生,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他在国华银行刻苦工作,更练得单凭手指便可分辨伪钞的技巧。从那时起,利国伟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在银行业界逐渐崭露头角。 1965年的春节前夕,香港的明德银号拒付一张700万港元的支票,而在接下来的几日又接连发生现金不足支付一些大额客户的事件,使得民众恐慌,发生挤兑。这引发了民众对于华商银行的信心动摇,扩大为香港银行界的挤兑风潮。虽然汇丰银行力挺恒生,并将一叠叠的现金布置满恒生银行大堂的各个角落,但情况并未有改善的迹象。至4月,恒生银行共流失了一半存款,约2亿港元。眼看形势危如累卵、千钧一发,董事会于4月8日决定将控股权出售给汇丰——这意味着恒生被汇丰收购。利国伟被委任全权处理股权出让事宜。卖盘的建议在翌日得到时任财政司郭伯伟首肯后,利国伟不负众望,仅用一天时间完成协议,以5100万元将51%股权售予汇丰。事后,何善衡因恒生控股权从此断送而哭了两个晚上。尽管利国伟评价此事“或是遗憾”,但他尽到了匍匐之救,出卖股权已是当时万不得已的最佳选择,这使恒生银行避免结业倒闭的命运。

后来港元危机、股灾、联交所动荡,他三次被推到火线,被港媒誉为“救火队长”。每一次,他都把个人荣辱置于香港金融稳定之后。

第三个故事:港人模范——中南海的坦诚

1982年,香港回归问题随着撒切尔夫人的来访进入第一个阶段。撒切尔夫人因马岛战争的胜利而意气风发、志在必得。出乎她意料的是,这是一场“铁娘子”与“钢铁公司”(毛泽东评语)的博弈。邓小平以极其强硬的态度回应道:“香港主权问题是不能讨论的问题。”英国和香港各界都认识到,香港回归势在必行。时间来到1984年,中英两国官方在谈判桌上争得面红耳赤,香港各界人士无不翘首以盼,也有不少人对一些问题忧心忡忡。他们对回归祖国怀抱早已是望眼欲穿。其中利国伟不仅对中英谈判牵肠挂肚,更欲投身致力于回归事业。1984 年 6 月 23 日,利国伟联同钟士元、邓莲如走进人民大会堂四川厅,向邓小平直陈港人忧虑。邓小平一句“中国人不是低能的”让他们吃下“定心丸”。自此,他出任港事顾问、推委会成员,把“一国两制”从蓝图落到制度细节,被媒体誉为“港人模范”,也把个人命运与民族大义紧紧焊在一起。

第四个故事:4 亿创基金——科学家的最大红包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科学技术发展和对应人才的培养。1993年,朱镕基在一次与利国伟——他在上海整顿、发展经济时的合作伙伴,谈到他的构想。利国伟听得首肯心折、深以为是。身在香港德高望重、根在大陆的利国伟又何尝未想为祖国建设肝脑涂地呢?他很快应承朱总理的建议,开始酝酿筹资设立基金会的计划。1994年3月,在经过一番交流商讨后,利国伟与香港恒生银行其他三位董事——何善衡、梁銶琚、何添毅然决定:每人各捐款1亿元港币,合计4亿元港币,在香港注册成立“何梁何利基金”,用于奖励有杰出成就和卓越贡献的中国科学家,希望藉此不断提高中国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水平。同年5月14日,何梁何利基金会成立典礼在北京人民人会堂隆重举行。在鲜红的地毯上,绚烂的灯光下,利国伟见到了一年前共谈教育议题的朱镕基。在会上,朱镕基代表政府说,这是迄今为止海内外华人为中国科技界捐献的最大一笔款项,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大好事,它将有利于创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公益事业。利国伟时年贵庚76,为自己仍能为他最关心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也甚为欣慰。

1997年的颁奖致辞中,他更是激动万分地说:“从科技研究的学者,不独所得研究经费有限,而个人生活亦甚为清淡,但他们都不辞艰苦,使国家在尖端科技发展取得可观的成就,为世人所共仰。科技进展对国家强弱、人民生活苦乐都有密切关系,因此多年前我憧憬如果能够有一个组织完好的基金,用于奖励在科技工作有杰出成就的内地科学家,实属美事。......我们深信将来国家科技英才辈出,使基金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更希望能够以本基金作为一个开端,使海内外的有心人士,成立更多类似的基金,为国家和人民造福。”

第五个故事:情注五邑大学从“第一块基石”到“终身名誉校长”

奠基:500 万港币的第一块基石

1984 年 3 月,江门市委书记黎子流赴港募捐,利国伟得知五邑大学启动资金拮据,当场捐出 500 万港币,并亲笔题赠“万事起头难”。这笔资金使学校奠下第一块基石,结束了江门没有本科高校的历史。此后十年,他又以伟伦基金名义陆续投入 6111 万港币,先后建成伟伦图书馆(1990)、伟伦建筑馆、伟伦楼(1993)、伟伦中心(1994)和伟伦大厦(1997),形成今日校园最醒目的“伟伦”楼群。

制度:从捐款人到顶层设计者

利国伟不仅出钱,更出思路。学校办学之初,他便就学制、专业设置、学科发展、学术研究提出系统建议。1992 年,他牵头成立“香港五邑大学教育基金有限公司”,出任董事会主席,带动旅港乡亲筹资逾 7000 万港币,设立奖助学金、教师交流基金,使五邑大学在师资、课程与国际合作上迅速与国际接轨。

身份:终身名誉校长的深情寄语

1994 年,学校授予他“终身名誉校长”称号,他因公务未能到场,却写下《五邑大学前途光明伟大》贺词;1995 年校庆 15 周年,他又在《抓住机遇 再创辉煌》里殷殷叮嘱:“大学应该是科技、观念进步的策源之地……五邑大学正是家乡一代又一代青年接受高层次裁剪绣绘、变成长袖善舞有用之才的理想场所。”这些文字至今仍张贴于伟伦图书馆大厅,成为师生每日可见的精神路标。

传承:把一生写进校园的日常

今天,伟伦图书馆 24000 平方米、195 万册纸质书、153 万册电子书、2600 个阅览座位,每天迎接着上千名学子;伟伦中心、伟伦大厦仍在为师生提供教学、科研、住宿与商业配套。利国伟把个人命运、家国情怀与高等教育紧紧绑在一起——他用 30 年持续投入告诉后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远也要让五邑的孩子看见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