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五邑大学新会楼是由崔德祺、冯秉芬、黄球、黄祖棠、利汉钊、利荣森等为代表的新会籍旅香港澳门乡亲捐资340万港元筹建,1987年奠基,1990年落成,建筑面积3900平方米。新会楼的建成,最初是为中文系、社会科学与艺术部等文科系部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研修、办公条件。随着学校学科布局的优化与发展,新会楼如今已成为纺织材料与工程学院的院楼。从昔日的人文荟萃之地,转变为今日的科技创新高地。
(二)五邑大学新会楼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建筑风格庄重典雅,气势雄浑
正如碑记中所言,新会楼“美轮美奂,雍容大度”,整体气质庄重而不失典雅。作为最初的“文学院”,其设计摒弃了浮华的装饰,追求一种沉稳、内敛的学术气度。新会楼建筑体量坚实、线条挺拔,具有一种稳定、向上的视觉冲击力,象征着学术的崇高与坚不可摧。它在校园中占据着核心位置,“东依主楼,北连科学馆”,形成了校园核心建筑群的一部分,其设计与主楼、科学馆等周边建筑风格协调统一,共同构成了校园庄重的天际线。
新会楼最大的特色之一,在于其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依山傍水之景: 建筑前方规划了“清池数亩”,周围环绕着“绿树数行”,形成了开阔而富有生机的外部环境。水面倒映着楼影,绿树环抱着墙基,使得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充满了诗情画意。
第二个故事:崔德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精神出精神
崔德祺先生始终怀抱着对祖国的深厚热爱,对国家建设充满关切。早在1954年,他便返回内地参与政治协商会议,并多次受邀前往北京参加庆典活动,成为澳门爱国人士的先驱之一。从1958年2月至1981年2月,崔德祺先生连续担任新会县第二至第五届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目前,他是广东省政协委员、新会市政协名誉主席。在此期间,他为广东,尤其是家乡新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崔德祺先生坚定支持祖国统一,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收回澳门主权。为此,他不辞辛劳,欣然担任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澳门基本法咨询委员会主任,为澳门主权回归祖国和维护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会是崔德祺先生的故乡,他对这片土地怀有深厚的情感。自50年代首次回乡以来,他每年都要回新会四五次。进入80年代后,他每年春节都会回到新会,与当地领导会面,共同探讨家乡建设的大计。崔德祺先生不仅热爱家乡,更热心于家乡的公益事业。据不完全统计,从1979年至1992年,崔德祺先生及其夫人何丽贞女士(现任澳门妇女联合会副会长、新会市政协委员)共为家乡捐赠超过1000万港元,资助了20多项公益项目。这些项目包括新会华侨中学、环城中学、双水镇沙路小学、新会机关幼儿园、新会中医院、新会体育训练馆、联大厦、冈州宾馆、圭峰宾馆、玉台寺、崖门慈元庙以及双水镇卫生院和双水崔嘉亨文化室、水泥路、自来水工程、沙路乡会堂等。他对家乡的深情厚谊,赢得了乡亲们的广泛尊敬。
此外,五邑大学、新会人民医院等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也得到了崔德祺先生及澳门新会同乡会的大力支持。他提出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精神出精神”的口号,深受乡亲们的赞誉。
第三个故事:岑黄球: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大家齐心协力,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黄球先生,原名叫黄重球。1921年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今新会市)环城镇(今会城镇)环溪乡大端里一个贫苦家庭里。在1983年,江门市委和市政府在筹划建立五邑大学时遭遇了重大挑战。由于地方财政资源有限,国家投资无法依赖,他们决定依靠本地侨乡的优势,动员海内外乡亲、干部及朋友们捐资办学。海外华侨及港澳同胞迅速响应,成立了以司徒辉先生为主席,黄球、崔德祺等九位先生为副主席的“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响应筹建五邑大学委员会”。他们广泛动员华侨及港澳同胞,无论是在财力上还是在人力上,共同参与五邑大学的建设。黄球先生是五邑大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一次访问香港期间,市委书记黎子流同志为五邑大学筹集资金,特别邀请了热心家乡教育事业的乡亲们进行座谈,讨论如何解决学校的建设资金问题。黎书记诚恳地向与会者介绍了大学筹办的进展和当前面临的经济难题,并热切希望得到大家的大力支持。黄球先生和其他与会者在听取了黎书记的讲话后,感到非常振奋,纷纷表示支持五邑大学的建设是件大好事,应该得到支持。黄球先生当场承诺捐资50万港元。五邑大学教学主楼落成后,为了纪念黄球先生的贡献,特将主楼二层北大厅命名为“重德堂”,以资纪念。黄球先生的书法功底深厚,其手书的“重德堂”三个字笔力遒劲,一目了然。
为了五邑大学的建设,黄球先生不辞辛劳,四处奔走,积极宣传和联络众多港澳朋友和乡亲,支持这所大学的发展。1987年6月13日,五邑大学迎来了又一个喜庆的日子。这一天,雄伟的教学主楼和由鹤山县(今鹤山市)旅港澳乡亲集资兴建的“鹤山楼”(行政办公楼)举行了落成剪彩仪式。同时,利国伟、吕志和、陈经纶先生分别捐建的伟伦建筑馆、吕志和礼堂、陈瑞祺科学馆也举行了奠基仪式。新会县(今新会市)旅港乡亲集资兴建的“新会楼”(文学院楼)也同时奠基。新会楼的建成凝聚了黄球先生和新会众乡亲对五邑大学的深情厚望。新会楼的三个大字也是由黄球先生手书,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共捐资340万港元,其中黄球先生捐资50万港元。该楼一层以“重德堂”命名,以纪念黄球先生的贡献。在五邑大学初创时期,黄球先生慷慨捐资100万港元,为学校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黎子流书记表示:“这所大学的兴建与落成,黄球先生的倡导和带头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黄球先生不仅热心捐资支持学校的楼舍建设,还时刻关心五邑大学的各方面建设与发展,经常亲临学校视察和指导。他特别关心未来教师的成长,为了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品学兼优,树立良好的学风,1990年,他率先捐赠10万港元设立“黄球师范生奖学金”。这一举措极大地鼓舞了全体教师和师范学生,推动了学校“好学、多思、求实、创新”的校风形成,教学质量不断提升。黄球先生将尊师重教视为自己的座右铭。他每次回到故乡,总会抽空看望教过他的何老师。每次来五邑大学视察,他也会询问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黄球先生常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大家齐心协力,事业才能兴旺发达。”为了五邑大学的未来发展,为了教学和科研能够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成为海内外名校,他与利国伟、吕志和、司徒辉等先生积极倡议在香港成立了“五邑大学教育基金有限公司”,该基金会在1992年获得港府注册。黄球先生担任董事会副主席,并捐资100万港元。基金会的成立为五邑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黄球先生的夙愿得以实现,他和利国伟等诸位先生的远见卓识和赤诚之心,令人深感敬佩。
五邑大学成立十周年时,伍舜德先生倡议建“十友楼”(国际会议中心),黄球先生再次热烈支持,捐款100万港元。
2012年,黄球先生又捐资在新会楼旁建设一座凉亭,并题写“光阴即黄金,勤奋造光阴”勉励莘莘学子,好学进取,五邑大学以黄球的字将其命名为耀寰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