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伍舜德楼由香港著名实业家、教育慈善家伍舜德先生捐资兴建,1991年腊月奠基,1993年落成启用。此楼雄踞校园北区中心,正对北校门和宽阔的迎宾大道,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主楼高6层,副楼4层。整座楼呈对称分布,褚红色的耐磨瓷砖外墙,茶色玻璃门窗、衬上“伍舜德楼”四个大字,耀眼夺目。楼前广场十分宽阔,可容纳数千人集会。底层以12根大柱擎起,空旷清凉,可乘电梯上落,也可从正面的花岗岩楼梯直上二楼。二楼大厅镶嵌记载伍先生丰功伟业的朱红色大理石“楼志”。二楼以上为办公室、会议室、接待厅、交通模拟实验室、仿真实验室、仪器室、图书阅览室等,功能齐全。它与校园南区之中心楼-教学主楼隔天沙河犄角而望,成为校园北区之中心楼,我校科技活动之中心。它的建成使我校教学及科研条件益臻完善。
(二)伍舜德:五邑大学值得支持
第一个故事:家贫未泯读书志
1912年,伍舜德先生出生于台山县(现为台山市)四九镇塘虾村一个侨属家庭,祖父伍文苗和父亲学业都是美国华侨。伍舜德的童年,就在其母亲的悉心照料下在乡间渡过,所以他对农村贫困子弟就读难深有感触。从11岁起,伍舜德就到广州岭南小学读书,接受良好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193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岭南大学商业经济系。大学期间,虽然伍舜德年逾弱冠,但目睹国弱民困,沧海流,乃萌发工商救国之志,专心商务学习。由于他资质聪敏,勤奋好学加上志向远大,学到了丰富的知识。他刚毕业就被香港陆海通有限公司邀请赴港,任该公司“六国饭店”会计。伍舜德办事千练,肯埋头苦干,深得上司赏识,不久即被委任为六国饭店经理。自任经理后,他用一流的管理使公司更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得到董事会的至诚信赖,很快又成为陆海通有限公司董事兼经理,并一直担任至今。伍舜德先生具有开拓进取精神,他永不满足既得的成绩。1956年,他与沾德弟开办了“美心食品集团”,自己任董事长兼总经理。集团经营当初,在香港这样激烈竞争的社会,可谓步履艰难,但由于伍舜德先生的超人策略、科学的管理和高效上乘的服务质量,赢得了广大客户的青睐,使“美心”迅速崛起。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美心”现在已经响誉港九,蜚声海外,伍舜德先生也成了香港商界一位著名实业家。
第二个故事:事业有成,心怀桑梓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回乡探亲时,伍舜德目睹家乡科教落后现状,毅然牵头捐建台山科学馆,促成这座占地4800平方米的科普基地落成。另一方面,面对村落破败、村民困守“读书无用”旧识的境况,他深悟“教育强则根基固”的道理,当即立下“兴教助学、造福乡梓”的宏愿。为破解家乡学子求学困境,他捐建学业中学并持续追加千万资金,亲自参与校园规划,确立“精品办学、德才兼修”方针,创设奖教奖学机制激励师生。这所凝聚其心血的学校最终发展为省级示范中学。童年艰难求学的经历,也让伍舜德分外看重教育,更将自己的教育情怀升华为“全链条育人”的宏图,构建起了“伍舜德文化教育系列”完整教育设施体系。这位被台山人民尊称为“旅外县长”的企业家以教育振兴为家乡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完美诠释了功成不忘桑梓的赤子情怀。
第三个故事:光脚校长与草帽先生
1993年11月27日,伍先生在江门市荣誉市民授荣暨38项工程剪彩奠基庆典上,作了题为《民富国强、教育为本,五邑大学值得支持》的热情洋溢讲话,尽情抒发了他全力支持五邑大学的缘由。他说:“我们深知,民富国强,教育为本’,而五邑大学就是五邑之最高学府。3年前,本人乘车驶过五邑大学,见大群人在剪草、种花及清洁校园,走近然后发觉他们是大学的教授讲师及职工,一齐努力美化校园。他们'有团结’、有冲劲’'肯实干’的精神,亦是五邑大学能于8年间办得有声有色,培育人才、振兴经济、提高文化水准,为侨乡作出贡献的有力见证。”他还说:“据本人知道,北京教育界领导们对五邑大学给予非常高之评价。开办只有8年已经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可喜可贺,亦足证明五邑大学是值得我们大家支持的。”五邑大学的师生们清楚地记得,在这次讲话之前,一次,伍先生亲率岭南大学校友代表团访问我校时,就曾当着校友们的面赞扬了五邑大学师生们艰苦奋斗、勤俭建校的精神,他说:“几年前,有一次我路过校园时,看见叶校长穿着一件背心,头戴一顶草帽,好象没有穿鞋,光着脚同教师们在太阳底下除草,推土,美化校园。我深深地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我们岭南大学的精神被他们'偷’去不少啦……”他的话引起了哄堂大笑。
第四个故事:简朴一生,大爱无言
作为教育家,伍舜德先生非常重视对青年学生的艰苦创业思想教育。他说,“学校教育及教材要先进”,学生“衣着和饮食要朴实”。他十分强调,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伍先生本人就是这方面的楷模。他在事业上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创下了资金雄厚的事业,但他依然那样俭朴。他对穿着并不太讲究,但一定要整洁、整齐,他的一顶绒帽戴了25年;1956年买的一条西裤,1994年2月回乡时还穿上。他常教育儿孙们,要保持艰苦创业精神,要勤俭节约他不许儿孙们娇生惯养、躺在父辈们创造的“金库”里“享清福”,即使再有学问,也必须从最基础、最艰苦的劳动中磨炼,伍先生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把儿孙们送往外国深造,毕业后又埈浞一个个Ê惧把他们叫回香港就业。所以,伍先生的儿孙们一个个都成为杰出的人才。伍先生认为五邑大学值得支持,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他多次在校园里看到叶校长等校领导同教授们、学生们一起劳动、艰苦建校。五邑大学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怎能不高兴,不支持呢!
第五个故事:家族三代共筑“邑大梦”
伍舜德先生深知五邑大学在建校初期面临着重重困难,因此他不仅自己积极捐资,还动员整个家族一起参与到学校建设中,成为五邑大学发展的一大支柱。在一次与校长叶家康的交谈中,叶校长敞开心扉,向伍先生倾诉校园建设资金紧缺的困境,伍先生当即表示:“众人拾柴火焰高。”他坚定地告诉叶校长,除了他本人,还有他的太太、儿子和孙子们都会来帮助学校发展;他还承诺将动员自己的好朋友和乡亲们一同支持校方。这种全家齐心协力的支持方式,彰显了伍先生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情感和责任感。在他的感召下,全家齐心支持五邑大学。夫人马兰芳捐建“马兰芳楼”,儿子伍威权捐建“学生活动中心”(伍威廉楼),孙子伍伟民、伍伟国捐建“大学赛艇会”。1994年,伍威权得知学校急需学生活动中心,当场决定捐资300万港元,伍舜德在庆典上突然宣布这一喜讯,令全场沸腾。更令人动容的是,当学校想为两位孙辈立传时,伍舜德夫妇婉拒:“孩子还小,不要宣传,以免滋生骄气。”他们希望子孙铭记“勤俭、实干、奉献”的家风。伍氏家族三代人用行动诠释了“一门忠义,满门热忱”,他们的名字不仅镌刻在楼宇上,更铭刻在邑大人的心中。
第六个故事:“临终前的牵挂”——魂归故里的最后一程
2003年8月17日,香港著名爱国乡彦,德高望重的实业家、慈善家、教育家,清华大学名誉博士,香港美心集团荣誉主席伍舜德先生与世长辞。1000多名海内外各界名流和伍先生的生前好友前往香港殡仪馆吊唁,沉痛悼念这位热心公益、贡献桑梓的江门五邑旅外乡亲的典范。由于伍先生临终前仍念念不忘其倾注心血的五邑大学和五邑华侨广场,灵柩于8月27日下午在五邑大学北门和五邑华侨广场作短暂停留,举行告别仪式,然后才移归台山。在五邑大学北门,雷于蓝、王南健、赵基耀、梁清兆等广东省、市领导,五邑大学的师生代表及众多乡亲怀着悲痛的心情,肃立恭迎先生的归来,挥泪告别这位一直关心和支持五邑大学发展的慈祥长者。在台山一中马兰芳礼堂,2000多名来自四面八方的家乡亲人面对灵柩泣不成声,低沉的哀乐诉说着乡亲们无限的哀思。
伍舜德先生不仅捐建此楼,还设立了“伍舜德奖学金”,激励学生全面发展。他的家族更是继承这种精神,将伍氏文化教育拓展至全校,捐建了一系列教学楼宇和设施,构筑起校园北区的基本教学及科研用楼格局。伍舜德楼不仅是科研与教学的场所,更承载了伍舜德先生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激励学子胸怀家国志向的灯塔。校园里,伍舜德楼静静矗立,仿佛在低语诉说这位赤子的深情。他曾说:“我愿为家乡教育尽一份力。”他做到了,而且远超于此。从一座楼到一个教育体系,从一个人到一个家族,他的大爱已融入侨乡的血脉。今天,邑大学子在伍舜德楼前拍照留念,踏上人生新征程,这正是对伍先生最好的告慰——他的精神,已化作不灭的薪火,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