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五邑大学名盛专家楼(又称“伍舜德专家楼”)是校园内一座承载着海外侨胞尊师重教精神与高端人才服务使命的标志性建筑,由爱国侨领伍舜德先生(祖籍台山)携手港澳邑贤共同捐资兴建,该楼坐落于校园教学区与生活区交汇的核心地段,地理位置优越,环境清幽宁静。内部空间设计科学合理,以高标准打造专家公寓、多功能学术研讨区及配套服务设施。建成初期有效解决了学校高端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的瓶颈问题。
作为伍舜德家族捐建矩阵中的关键一环(与伍威廉楼、马兰芳楼、五友楼等共同构成侨捐地标群),名盛专家楼以砖石为笔,书写着海外游子对故土教育的深情——这份情,是伍舜德跨越山海的拳拳之心;这份义,是无数侨胞用行动诠释的“教育兴国、人才强乡”使命。
二、伍舜德:一个侨商的世纪家国情怀
第一章 乱世沉浮
1912年生于台山塘虾村的伍舜德,7岁随母赴美寻父却遭命运重击,11岁丧父后,母亲拖着三子返乡苦耕度日。贫穷的家境不但没有销蚀少年伍舜德求知上进的意志,反而激励他努力拼搏,奋发向上。1935年,伍舜德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广东岭南大学商业经济系。同年9月,伍舜德就职于香港陆海通公司的六国饭店,开始了他事业的奋斗历程。因得上司赏识,很快被委任为陆海通公司经理。后又以优异的实绩进入董事会,成为董事会中最年轻的一员,并一直担任该职至病逝。
第二章 商海搏击
20世纪50年代,香港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商埠,伍舜德抓住香港饮食和食品行业日益兴旺的良好机遇,于1956年和弟弟伍沾德创办了美心食品有限公司,兄弟俩齐心协力、使美心公司迅速崛起,几十年来像常青树般矗立在港九,成为香港饮食业中的佼佼者。
第三章 家国情怀
伍舜德先生将“兴国必先兴教,强国必先富民”铸为生命信条,自1980年代起倾尽心血构建跨越南北的“教育长城”。在故乡台山,他捐资6000余万元打造从胎儿教育至大学教育的“一条龙教育体系”,先后捐资兴办和支持了台山市“三优中心”、马兰芳幼儿园、四九学业中学、台山一中、台山师范、台山中等专业学校等,更以匠心雕琢塘虾山上的学业中学——虽处乡村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
五邑大学的校园,成了先生桑榆之年奉献给家乡最灿烂的霞光。而促成他志愿做这些事情的,跟接待他次数最多、交谈最深的叶家康很有关系。1990年春天的一个下午,伍舜德来校参观,看到叶家康穿着背心、头戴一顶草帽,光着脚同教师们一起在太阳底下除草、推土,美化校园。他感动地说:“‘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叶家康校长身先士卒、艰苦建校的卓越精神,学校办好有了希望。”经过几年考察,对五邑大学领导班子建立信任后,他开始大力捐资五邑大学。1991年,他捐资450万港元建“伍舜德楼”,作为学校的科技活动中心,更以“众人拾柴”之诚发动家族好友:爱孙伍伟民、伍伟国昆仲捐资150万港元兴建并购置设备的“大学赛艇会”;好友黎耀华独资300万港元兴建的“黎耀华楼”(化学工程楼);夫人马兰芳女士捐资300万港元的马兰芳楼(管理学院楼);儿子伍威权捐资300万港元兴建的“伍威廉楼”(学生活动中心);挚友黄浩川独资300万港元兴建的“黄浩川楼”(语言活动中心)。仅仅一年多时间,伍舜德一家及其朋友为学校捐建的项目资金就达2000多万元。1994年独资300万港元建“文化交流中心”;1995年联络利国伟等九友共捐1000万港元共建“十友楼”;1996年又与黄炳礼、黄浩川合捐450万港元建“成人教育学院”。
先生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强健体质。1992年捐资10万港元在五邑大学设立“伍舜德体育会计奖学金”,同时,捐款25万港元购买各种乐器,组建了五邑大学管弦乐队,为学校的美育工作填补了一项空白。
伍舜德功高德昭,誉满校园。1995年,五邑大学聘请伍舜德为名誉教授。2003年,伍舜德不幸病逝。其临终遗言是造体回台山安葬,路经江门时,灵柩要在五邑大学北门停一下,让他再看一看五邑大学。他的夫人马兰芳女士曾对叶校长说:“伍先生的一半精力都在考虑五邑大学的事。”
结语:虽然伍舜德先生已辞世近20年了,但他爱国爱乡、无私奉献的伍舜德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后来人。由于分管工作的关系,台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谭国渠与伍舜德先生相识相知几十年,当回忆起伍先生时,谭国渠感慨地说,与伍舜德先生接触、交往过的人都会深深感到,伍先生的身上具有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爱国爱乡、求真务实、艰苦朴素、无私奉献,令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