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导航
五邑大学五友楼
发布时间:2025-08-19

一、简介

二十世纪初,“西学东渐”之风带来了机械之学,伍舜德、黄炳礼、黄浩川、黄乾亨、黄乾利五位志同道合的挚友深受“科学救国”思想感召,将海外拼搏所得反哺故土。五友楼,应运而生。

今日的五友楼,是一座专门用于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教学的楼宇,楼宇中间镂空,静卧着一方翡翠般的空地,空地中央矗立着一棵百年古树,树干上斑驳的沟壑里沉淀着时光的琥珀,每一道褶皱都镌刻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谆谆教诲。

踏上五友楼的层层台阶,在我们眼前展开的不只是前文的碑文,左侧还有一面硕大的镜子,生长着机械系九六届全体毕业生的指纹,展翅飞翔的雄鹰似乎震破镜面凌空飞起,“大展鸿图”的篆书倒映着来往学子的鸿鹄之志。赠物蕴藏着毕业生对于大学发展的深厚期望,同时也是对五位贤友“众人拾柴火焰高,唯有同心方能成事”合力的再度演绎,代代相承。

五友楼的命名,既铭刻着五位贤者的金石之谊,亦团结之志铭刻于建筑肌理之中,寄托“众人拾柴”的协作精神。砖石中凝固的,正是百年前五位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热血,以及华侨文化中“散作满天星,聚是一团火”的精神传承。如今,这栋楼早已超越物理空间,化作一部立体的精神史诗:其根脉深扎五邑沃土,其枝桠永向教育苍穹。

二、五友同心:一座楼宇背后的桑梓情深

第一章 伍舜德:舜君丹心德泽岭南

伍舜德出生于广东台山,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承母训苦读成才。1935年岭南大学毕业时,黄延毓教授称赞其为典型的岭南学生:“君一向好体育而绝无暴戾气;君又好学不倦,成绩优良;君又乐为人役,团体服务获君之助甚多。”赴港创业期间,因亲历西餐厅歧视,与弟共创美心食品公司,以“革新求进”理念打破华裔餐饮桎梏,终筑成香港最大饮食王国。

伍舜德数十年常穿一套1958年的旧西装,戴300港元的手表,却为故土豪掷千金:1980年起,在家乡台山捐建幼儿园到大学的“一条龙”教育设施,包括马兰芳幼儿园、学业中学、台山市中等专业学校,累计超过6000万港元。支持江门五邑大学、广州岭南大学等高校,捐建教学楼、图书馆等设施,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在五邑大学,他捐建教学楼、体育中心,设立奖学金,亲任名誉校长参与治学。更带动家族持续奉献:夫人捐“马兰芳楼”,儿子建“伍威权楼”。他视捐资为起点而非终点:亲自拟定校训,强调“见微知著”的管理理念;呼吁侨胞“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无则唱好家乡”。

2003年8月17日,伍舜德先生在香港逝世,享年91岁。为了纪念他的卓越贡献,五邑大学校内设置了“伍舜德铜像”,寓意其精神永存。伍舜德先生的一生充满了奋斗、奉献和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他的精神与贡献被家乡人民铭记,他的教育理念和慈善事业惠泽后人,一生中也斩获了无数荣誉称号,台山人民尊称他为“旅外市长”,后人称赞他为“爱国乡彦”,获颁“江门市荣誉市民”“振兴台山特殊贡献奖”,并被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授予名誉博士学位或教授称号......无价的精神,永恒的巨星。伍舜德先生作为“爱国爱乡、求真务实、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楷模,他的精神与事迹将永远激励后人。

黄炳礼炳焕千秋,礼颂永昭

黄炳礼,1917年出生于台山华侨家庭,父亲黄传经身教为先,家道贫寒时赴香港谋生,稍有积蓄后便熟心公益,乐善好施。家风似雨润物无声,在父母的影响下,黄炳礼勤奋好学,积极进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在事业中,凭借着自己敏锐的嗅觉和毒辣的商业眼光,把握时机,勇于开拓,成功创办了香港宝和有限公司,涉足房地产、医疗设备、国际贸易等领域,成立宝康医疗集团,一步步成为香港社会一位名流殷商。

黄炳礼的夫人,朱清莲女士,在事业上与黄炳礼志同道合,互相支持,甘苦与共。黄炳礼、朱清莲伉俪虽身居香港,事业有成,但对家乡仍一往情深。为了支持家乡公共事业的发展,黄炳礼伉俪捐资 300万港元兴建台山市博物馆(目前广东省县级市最大的博物馆);捐建黄传经文化楼、台山傅经电祝演播楼,让文娱清泉流入乡亲生活;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捐250万港元建台山护士学校,更亲导办学——派教师赴港进修,邀香港专家讲学,传投知识和教学经验。

黄炳礼先生不仅热心为家乡办各项公益事业,而且尤其重视文化教育。他慷慨解囊,向台山师范学校捐资450万港元。又斥资30万港元给学校图书馆增加藏书。捐资300万港元给台山师范学校兴建黄炳礼大会堂。船步传经学校,是黄炳礼伉俪给家乡献出的又一份礼物。楼宇的诞生他都精心策划,亲力亲为。大楼设计,他亲自构思;大楼蓝图,他亲自描绘。黄炳礼始终以“反哺桑梓”为己任。他与其他侨贤共同捐建五友楼,黄炳礼学术交流中心,购置先进实验设备、扩充图书馆藏书、设立奖学金....

精神火炬的力量在于永不熄灭。其子黄达璋继承父亲志愿,持续资助五邑大学项目,并通过“黄炳礼慈善基金”设立长期援助机制,确保贡献的延续性。家族设立“黄炳礼慈善基金”,实现慈善理念延续。实现超越物质,跨越时代的深远意义。

黄炳礼一生践行“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理念,以教育为纽带,凝聚华侨之力。黄炳礼以实业家的手与慈善家的心,在五邑大地写下最恢弘的爱的方程式。

黄浩川浩气长存,川流泽世

黄浩川(1917-2016),生于台山华侨家庭,自幼浸润中西文明,青年立下实业报国宏愿。 20世纪30年代起,从家族贸易起步,协助家族在香港、广州等地经营贸易与制造业,二战后,敏锐抓住香港经济复苏的窗口期,将业务拓展至房地产、金融等领域,展现了超前的商业嗅觉,成为香港商界大亨。他的成功不仅是个人能力的体现,更映射了香港经济转型的历史进程。

黄浩川在事业取得成就之后,始终践行“以商报国”的理念,紧握“家国同构”侨乡纽带,以资本反哺故土,坚守文化根脉。乐善好施,关心邑民健康,致力文化事业,举凡育才兴学,无不悉心以赴。自1986年起,黄浩川捐资近2000万港元,兴办众多的公益事业。直击医疗痛点,捐资350万元港币用于建设台山市人民医院黄铭衍大楼,捐资550万元港币用于建设台山市人民医院傅染科大楼和肿瘤科大楼,以及捐资兴建白沙医院等。同时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资助乡村养老院,体现人文关怀。

他还捐资修缮台山白沙镇的众享松溪襄水泥大道、文化室、水泥桥和自来水厂。所需之处,尽善尽美。不仅如此,黄浩川先生更守护华侨精神根脉,情系文艺与教育。他捐资350万元港币用于支持华侨博物馆与文化广场建设,推动华侨历史研究,弘扬侨乡文化。他的捐资行为不仅保存历史,更强化了华侨的身份认同,为侨乡注入文化凝聚力,堪称“非物质的慈善”。

“教育是振兴乡土的根基”。他不仅长期资助家乡教育事业,捐资113万元港币用于建设居正中学教学大楼,捐资200万元港币用于建设众享铭衍学校,捐建台山师范学校、台山华侨中学等,更注重教育体系的可持续性。例如,设立奖学金鼓励学子返乡服务,形成“培养—反哺”的良性循环,使慈善投资转化为长期社会效益。

“爱育栋梁,润物无声。”黄浩川先生对五邑大学的关怀与支持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黄浩川捐资兴建了五邑大学黄浩川楼,并与其他乡亲一起捐资兴建了台山五友楼(机械馆)、十友楼(国际会议中心)、“伍舜德楼”、“马兰芳楼”、成人教育学院和江门五邑华侨广场等项目,总计捐资约730多万元‌。并且认捐港币300万元兴建五邑大学“黄浩川楼”(语言培训中心),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教学与科研设施。

黄浩川对五邑大学的支持远不止于此,在“五邑大学教育基金有限公司”成立后,黄浩川先生又捐资港币10万元。同时,黄浩川与伍舜德等华侨共同倡议成立校友基金,累计为五邑大学捐款捐物约67.56万元。通过校友基金,黄浩川支持外国语学院设立奖助学金,资助品学兼优或经济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2016年,黄浩川先生在香港逝世,享年99岁。“商道为公,善行致远”是他一生的写照。其爱国爱乡、重教崇德的精神,持续激励新一代华侨华人,成为跨越时代的文化基因。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传奇,更折射出华侨群体在历史洪流中的使命与担当。

结语 心中根,千丈深

五友楼的砖缝里盘踞着看不见的根脉——那是伍舜德、黄炳礼、黄浩川、黄乾亨、黄乾利五位游子用百年时光在异乡地底掘进的乡愁。他们带走了塘虾村的蝉鸣、台山的咸风,却把生命的根系反向扎向五邑大学的土壤。五友楼的故事,从不是过去时。它是五位贤友用乡愁与理想浇筑的路标,指引着每个走过的人:无论走多远,别忘来时路;无论有多少成就,要记得为故土添一块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