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导航
五邑大学伟伦大厦
发布时间:2025-08-19

一、简介

伟伦大厦矗立于五邑大学校园中心,由香港著名银行家、慈善家利国伟博士于1997年捐资2000万港元兴建。这座12层的现代化综合大楼高58米,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集教学、科研、办公功能于一体。大厦内设多媒体教室、学术报告厅、研究中心及行政办公区,配备先进的智能管理系统,是学校重要的教学科研基地。利国伟博士将其命名为“伟伦”,寄托着对学子德才兼备的殷切期望。大厦顶层的“国伟纪念堂”陈列着利博士的生平事迹,展现这位金融巨子爱国爱乡、重教兴学的赤子情怀,激励着无数学子奋发图强。

二、利国伟:金融巨子的教育情怀

寒微启梦,志凌青云

1918 年,利国伟出生于澳门一户普通人家,虽与名门利希慎家族沾亲,却未得接济。尽管生计艰难,父母仍坚持教育为先,全力支持其求学。幼年时,他在私塾接受启蒙教育,后考入香港圣若瑟书院深造四年,刻苦求知。然而1941年日军侵占香港致其学业被迫中断。

动荡时局未能磨灭其志向,反而激发他对金融领域的热情。1937年,年仅19岁的利国伟凭借自身努力考入国华银行担任见习生。初入职场即展现过人勤勉与专注,苦练业务技能,练就 “指尖辨伪钞” 的绝技——指尖划过钞票纹路,便能识破伪造品,这双 “金手指” 后来成了他驰骋金融界的起点。

恒生逐梦,力挽狂澜

1946年,利国伟加入恒生银号,负责海外黄金交易。凭借英语能力与勤勉作风,他深受创办人何善衡器重,常随何善衡赴欧美担任翻译,由此接触国际金融前沿。其职位从助理经理稳步晋升至副总经理,1960年恒生改制为银行时,他成为首批董事。

1965年香港爆发银行危机,明德银号拒付支票引发挤兑潮,恒生濒临倒闭。利国伟临危受命主导谈判,仅用一天时间即以5100万港元向汇丰银行出让51%股权,挽救了恒生,成功使恒生银行避免了倒闭的命运。此举虽令何善衡等元老痛心,却是当时唯一生路。两年后,利国伟升任总经理,1983 年,他接过何善衡手中的接力棒,成为董事长。在其领导下,恒生于1972年成功上市,创下近29倍超额认购、冻结资金28亿港元(相当于1971年港府年收入一半)的辉煌纪录,奠定其香港金融巨头地位,彰显利国伟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战略眼光。

第三章 金融砥柱,时代担当

在香港金融发展的关键时期,利国伟始终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80年代初港元危机中,他协助财政司制定港元兑美元7.8的联汇制度,迅速稳定市场并延续至今,成为金融基石。1987年全球股灾波及香港时,他被“力荐”为联交所主席,积极采取措施稳定华资经纪的人心,带领香港金融市场逐步走出困境。在他的努力下,香港股市逐渐恢复稳定,并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已名列世界第八大股市。他也成为了香港政坛、财经界人物心中的银行 “教父”。

此外,他还深度参与香港回归进程:作为行政立法两局议员,联同钟士元、邓莲如北上拜会邓小平,代表港人表达对香港前途的忧虑和关切。在中英谈判及过渡期,他于香港特区筹委会、预委会、推委会等核心机构持续建言,为香港的顺利回归和繁荣稳定付出了不懈努力,成为香港回归历程中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第四章 情系教育,恩泽五邑

利国伟一生心系教育,虽未受大学教育却成为重要教育推动者。1963年,他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校董会首任司库兼财务委员会主席,以金融专长奠定校财务基础,推动恒生银行与中大合作,并个人捐建利树培堂、利国伟堂及法律图书馆。1994年被委任为中文大学终身校董。

此外,利国伟还积极参与兴办学校,1980年协同恒生元老创立恒生商学书院(2010年改名为恒生管理学院);1992年促成香港李宝椿联合世界书院成立,担任首任校董会主席至2000年,拓展国际教育平台。1990年推动美国亚洲协会在香港设立首个海外中心,任首任主席至1994年。

在故乡开平,他捐资超1000万元人民币支持开侨中学复办(1978年),建成伟伦教学大楼等四坐标志性建筑,并带动侨胞掀起建设高潮。1984年,积极响应五邑大学建校,慷慨捐资500万元港币,更以远见卓识长期参与学校规划,带动旅港乡亲成立教育基金会并亲任主席,汇聚侨胞之力托举大学梦想。

1997年,他与夫人易海伦女士捐资1300万港元筑就九层伟伦大厦。这座建筑面积达8100平方米的商住综合体,于1996年奠基、次年竣工,如慈母般拥抱东湖烟波,巍然矗立迎宾路侧,彻底纾解教师安居之困。此大厦乃校园第五座“伟伦”丰碑,与伟伦图书馆等建筑共织成一道承载家国深情的风景线。碑记“利国伟业兮高瞻宏猷,建功树善兮惠泽长流。纪德昭事兮辉争日月,播福子孙兮炳耀千秋”正是这颗教育丹心的永恒镌刻。

1995年,利国伟又同其他9位同邑乡亲每人出资100万元,在五邑大学兴建了“十友楼”。在建校15周年庆典上,他在《抓住机遇 再创辉煌》演讲中深情寄望:“大学当为科技与观念进步的策源地”,激励青年勇立潮头,更将五邑大学称为“家乡英才成长的摇篮”,字字恳切如灯,照亮无数学子征途。

从伟伦大厦的砖石到演讲台上的箴言,这位未受过高等教育的金融巨擘,以超越课堂的大爱在侨乡大地写下最动人的教育诗篇——楼宇矗立处,尽是游子对故土绵延不绝的春天。

第五章 慈善为怀,德厚流光

利国伟先生以“伟伦”为名创立慈善基金会(取夫妇名中各一字),将毕生大爱倾注教育、医疗与民生。在五邑故乡,他如春风化雨般捐建60余所中小学,让侨乡幼苗在书声中茁壮成长;为开平医疗事业慷慨解囊5752万港元,当院长谢国均求助新建中心医院时,他果断拍板,那掷地有声的承诺,是游子对故土最深沉的回响。

他的善行遍及公共设施与赈济领域,如同暖阳穿透阴霾。常以“人生需终身学习”砥砺后辈,更以“话留半句,理让三分”的处世智慧润泽人心。2013年8月,95岁的银行教父溘然长逝。朱镕基总理亲献花圈,董建华扶灵相送;殡仪馆白玫瑰如雪,“德范昭垂”横匾下,600余人含泪默诵挽联:“一生已竟千秋业,百岁长留伟彦名”——这穿越世纪的仁心,终成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

结语:光影长存 大厦里的永恒精神

伟伦大厦静立五邑校园,夕晖为它铺展修长的影,深深印在青草与小径之上。这影子如利国伟先生留下的功业,沉实而绵长。它默默见证学子匆匆步履奔赴书山,凝望师长身影为育才辛劳耕耘。每一寸光影都浸透着他魂系桑梓的深情厚望,如一盏不灭的灯,映照着代代学子砥砺前行、勇攀高峰的征途——为家国复兴倾注赤子之力。岁月流转,树影或随晨昏更迭变幻姿态,然其中蕴藏的精神光华,恰似先生高洁风范,永耀如星,长存天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