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导航
五邑大学陈伯宏楼
发布时间:2025-08-19

(一)简介

五邑大学陈伯宏楼由陈伯宏的夫人陈区明和儿子陈学德捐资450万港元兴建,1995年落成启用。陈伯宏楼在建设的过程当中,陈学德表示,“五邑大学是家乡的骄傲,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学校的发展添砖加瓦,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在他们的关心和支持下,陈伯宏楼终于顺利建成。这座楼是一座商住楼,不仅外观美观大方,内部设施也十分齐全,为邑大的师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工作条件。如今,陈伯宏楼静静地矗立在五邑大学的校园北区,与聚贤楼卓然并立。它既是五邑大学发展的见证者,也是陈伯宏一家爱国爱乡情怀的象征。

(二)侨心系教育 赤子报桑梓——陈伯宏一家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家族渊源:侨乡根脉,传承家风

陈伯宏祖籍广东台山,其家族传承“爱国爱乡、重教兴学”的侨胞传统。在这片土地上,侨胞们背井离乡、闯荡世界的故事屡见不鲜,而爱国爱乡的精神传统,也如同血脉一般,在家族中代代相传。他积极投身家乡的公益事业,长期资助家乡建设,包括修路、民生改善及教育支持,“伯宏善举,泽被乡里”成为台山民众广泛传颂的佳话。陈伯宏曾言:“吾生于斯,长于斯,虽身在异乡,心系桑梓,愿以绵薄之力,助家乡发展。”他的话语质朴而真挚,道出了他对家乡的牵挂与热爱。

第二个故事:情系教育:捐资助学,桃李芬芳

1988年,陈伯宏离世。陈区明毅然决然地肩负起传承家族精神、回馈家乡的重任,决心将这份对家乡的深情延续下去。她和儿子陈学德秉承陈伯宏的遗志,在家乡捐资助学,以改善家乡孩子们的教育条件。“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我们要为家乡的孩子们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陈区明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将身心投入到家乡的教育事业当中,先后捐资建成伯宏小学与五邑大学伯宏楼。在小学的建设过程中,陈区明亲力亲为,从选址、设计到施工,每一个环节她都严格把关。她多次回到台山,与当地的政府部门、学校工作人员沟通协调,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经过多方的努力,伯宏小学终于建成了。这所小学的建成,为家乡的孩子们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条件,让他们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追逐自己的梦想,在改善家乡教育事业的征途上迈出了一大步。

伯宏小学建成后,陈区明并未停止对家乡教育事业的支持。1989年起,她持续捐款资助学校的维修工作,让学校建筑得以保持良好状态,保障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她常说:“教育是百年大计,硬件设施固然重要,但软件设施也不能忽视。只有两者兼顾,才能为孩子们提供优质的教育。”在她的帮助下,许多的乡村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开启人生的新篇章。

家乡的教育发展只有小学是不行的,当听到家乡要联合侨办一所高等教育学府后,陈区明的陈学德积极响应号召,加入到支持五邑大学建设的行列当中。陈区明和陈学德深知五邑大学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他们决定再次慷慨解囊,在五邑大学兴建一座商住楼,并命名为“陈伯宏楼”,以此纪念陈伯宏的遗爱。

第三个故事:侨乡情深:精神传承,永载史册

尽管陈伯宏家族在公众视野较为低调,但他们跟五邑大学有着深厚的联系。陈伯宏一家的善举,在台山市和五邑大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侨胞投身家乡建设,也成为五邑大学发展历程中的一段佳话。他们的行为,不仅是对家族精神的传承,更是对时代责任的担当。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侨胞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饮水思源,感恩戴德。”这是陈区明与陈学德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们用一生的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