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导航
五邑大学南区教学主楼
发布时间:2025-08-19

(一)简介

南区教学主楼作为五邑大学建校三十余载的见证者,历经风雨兼程,始终以大气庄重的姿态矗立于校园之中。该楼由江门市各级政府及海内外乡亲集资兴建,于1987年5月正式竣工,建筑面积达4.7万平方米,是当年全国高校中建筑面积最大的教学大楼。南主楼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亲自执笔设计,平面采用“日”字形,由南北延展147米,向东西横跨78米,中央设公共空间、合理功能布局,兼顾通风遮阳,融岭南水乡灵秀与现代建筑恢弘于一体,宏伟壮观,同年便斩获全国教育建筑优秀设计二等奖——而当年一等奖的缺失,或许便是对此设计的高度评价,对赤子心的最高礼赞。

二、乡音难舍情系教育功盖千秋,故土难忘捐资助学德泽后世

五邑“赤子”,少年立志,辉耀香江

司徒辉先生,原名司徒英辉,1918年生于广东开平市赤坎镇,是香港造船业泰斗司徒浩先生家的二公子,他八岁时便随父定居香港,后进入父亲创办的香港宏德机器铁工厂有限公司工作,开始在造船业崭露头角。他白天跟随老师傅学习手艺,晚上自学英语和挪威语,不断积累经验——这为他日后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9年,司徒辉先生怀揣着对未来的期望,持2500港元独自创业,创办英辉修船厂。时值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创业低谷期,先生凭借精湛技术和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赢得挪威大型船舶公司信任,攻破远东航运技术难题,使英辉修船厂一时间声名鹊起。司徒辉先生尤为注重诚信经营,秉持公平竞争之道,重信守诺,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好评;在企业管理方面,先生重才纳贤平易近人的作风为企业的崛起树立了一面旗帜,面对困难,他勇于直面窘境,敢于破局,躬身力行带领工人昼夜奋战,被工友们亲切地称为“辉哥”。

怀“春雨润苗上善之举”,执“教育兴邦壮丽之旗”

司徒辉先生工作之余,尤为关心家乡教育发展事业。1983年9月,江门市首届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上,他提议以“侨代会”名义向海内外侨胞发起筹资建校倡议,获得了一致认同,江门市教育系统随即发布倡议书,后经先生之手传扬五洲四海,引发众华侨共鸣。

1984年1月7日,五邑大学筹建工作得以正式展开。建校初期,司徒辉先生担任“响委会”主任委员,独力承担初期经费,带头捐款。并出版《快讯》报道筹建情况,邀一众领导赴海外考察,其“发展教育事业,是经济发展、国家兴旺之所系”之言引得侨界纷纷响应,首期筹款十余万,加速了建校历程。

1989年1月,司徒辉先生携团返乡,见五邑大学建设发展之景,深受触动。回港后,他在致叶校长的信中这样写道:“日前携团返乡目睹学校发展盛况,甚感欣慰!”并为表彰教职工辛劳,他捐资10万港元设立奖教基金——此举开创了港澳同胞在五邑大学设立奖励机制之先河。至1990年,在司徒辉先生的领导下,响委会累计筹款逾4000万港元,捐献吕志和礼堂、利国伟图书馆等8大项目,总面积达27833平方米。

此后,司徒辉先生深感自己青春不再,但在年迈之际,他最大的愿望仍是“看到祖国和家乡的前途和希望。”于是更致力于筹措教育基金。1992年7月,经司徒辉先生的积极倡议,“五邑大学海外基金有限公司”于香港正式注册。司徒辉、黄球、陈经纶等十余位贤达各捐资百万,用于设备购置与学术交流。

同年,司徒辉先生多次因病入院,历经五次手术仍未有所好转。但他仍牵挂着基金能否到位,在叶家康校长前来探望之际,司徒辉先生紧紧握住他的手,声音颤抖地追问:“我给基金会捐赠的100万元,你们收到了没有?如未收到,我立刻叫儿子回去!”其话中赤诚令闻者动容,不禁淌下泪水。

1993年3月,司徒辉先生荣膺开平市“荣誉市民”,这是对其30余载教育事业的至高褒奖。然天不假年,同年10月5日,先生病逝广州,享年75岁。

司徒辉先生一生践行“实业报国,教育兴邦”理念,历任全国政协五至八届委员、广东省人大代表等要职,以实业家之身建言教育兴国。虽斯人已逝,但其子女秉承先父遗志,将司徒辉精神不断发扬。

三、播撒爱怜呈赤心,霑润寒窗化彩云

“人心齐,泰山移”这句谚语,恰似五邑大学建校史的注脚。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侨乡教育的荒原上,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利国伟捐建图书馆,藏书万卷点亮学术之火;吕志和独资筑礼堂,穹顶之下回荡思想之声;黄浩川、陈经纶接力添瓦,鹤山楼、新会楼次第拔节……万千侨胞以赤诚为墨、以砖石为笔,共同绘就一幅“众志成楼”的壮阔画卷。而在这片楼宇星系中,由司徒辉、黄克競、林文恩等伟人以心血浇筑的南主楼最为璀璨。

南主楼的辉煌,亦可视作无数华侨子女共同努力的结晶:林文恩率先破冰,解囊百万,打响众侨筑楼第一枪;黄克兢报效桑梓,为校捐资,以实业家之魄力倾囊相助;司徒辉任响委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成就优秀大学;五邑各县市乡亲奔走相告,同心共济,合力建南楼,一砖一瓦共筑华章——可以说,若无乡亲当日倾心助力,则无南楼今日巍峨之风光。

今日的南主楼,所蕴含的意义早已超过了一般建筑。它的身影被永远地铭刻在校徽上,它的轮廓与五只飞雁共同诉说着“内外合力”。回顾往昔,于砖石间,侨胞的满腔赤诚熔铸了后世邑大学子永恒的精神图腾。正如喷水池的水珠起落不息,这座楼宇始终静立岁月长河,以沧桑之躯高举起侨乡教育不灭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