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五邑大学伟伦建筑馆,于1987年6月13日奠基,1990年落成投入使用。伟伦建筑馆是由香港著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恒生银行原董事长利国伟先生以伟伦基金的名义捐赠建设经费。利国伟与妻子易海伦爱国爱乡,为公益事业和慈善机构慷慨解囊捐款赠物。基金自成立以来,始终以助力教育事业发展为核心使命,全力以赴地资助学校建设。在五邑大学葱郁的校园里,五座以“伟伦”命名的楼宇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中,别具一格的伟伦建筑馆,采用了先进的建筑理念和技术,内部设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展示空间,为建筑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和学习环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建筑人才。
(二)赤子情深系桑梓,兴学报国泽后世——利国伟先生的故事
1.少年行:在逆境中的自我重塑
利国伟曾亲口坦言,他与恒生创办人何添、何善衡皆“读书不多”,是为“红裤仔”。在香港,人们把那些从小靠自己打拼、一路接受历练长大的孩子叫作“红裤仔”。1918年8月5日,利国伟降生在澳门的一户家境贫寒的家庭。利国伟的父亲是利树培以商人为职,原籍广东开平,祖父利文奕,与利希慎父亲利良奕为亲兄弟。其家庭并未收到太多利希慎家族的帮助。尽管家境贫寒,其父母重视教育,利国伟还是得以接受了基础的教育。并不富裕的家庭使得他在年轻时就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也锻炼了他的毅力和决心。在他早年的学习经历中,他先是在私塾里接受了一段时间的传统中文教育。后来,他进入了香港著名的圣若瑟书院继续深造,并在那里度过了四年的学生时光。然而,由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影响,特别是日军占领香港期间,利国伟不得不中断了学业。这一场动荡将利国伟的命运导向另一个方向。
2.披荆斩棘:从银号学徒到香港金融传奇
1937 年,他成功考入了当时的国华银行任职见习生,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他在国华银行刻苦工作,更练得单凭手指便可分辨伪钞的技巧。从那时起,利国伟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在银行业界逐渐崭露头角。1946年,利国伟在何添引荐下加入恒生银号,担任会计,又负责处理海外黄金买卖。1965年的春节前夕,香港的明德银号拒付一张700 万港元的支票,而在接下来的几日又接连发生现金不足支付一些大额客户的事件,使得民众恐慌,发生挤兑。这引发了民众对于华商银行的信心动摇,扩大为香港银行界的挤兑风潮。虽然汇丰银行力挺恒生,并将一叠叠的现金布置满恒生银行大堂的各个角落,但情况并未有改善的迹象。至 4月, 恒生银行共流失了一半存款,约 2 亿港元 。眼看形势危如累卵 、千钧一发,董事会于 4 月 8 日决定将控股权出售给汇丰——这意味着恒生被汇丰收购。利国伟被委任全权处理股权出让事宜。卖盘的建议在翌日得到时任财政司郭伯伟首肯后,利国伟不负众望,仅用一天时间完成协议,以5100 万元将51%股权售予汇丰。事后,何善衡因恒生控股权从此断送而哭了两个晚上。出卖股权是当时万不得已的最佳选择,这使恒生银行避免结业倒闭的命运。
执掌恒生银行37年间,利国伟完成了惊人的三级跳:从1960年最年轻的董事到1983年掌舵,再到2004年功成身退时,恒生已蜕变为市值千亿的金融巨舰。他的经营哲学充满岭南商帮的智慧:“银行不是赌场,风控重于利润;但银行也不是守财奴,要敢为实业输血。”这种精妙的平衡术,使恒生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成为少数不需政府救助的银行。
3.心怀家国,赤诚奉献展担当
利国伟的贡献远不止于金融领域。1994年,他与何添、何善衡、梁銶琚共同捐资4亿港元成立"何梁何利基金",用于奖励有杰出 成就和卓越贡献的中国科学家 , 希望藉此不断提高中国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水平,开创了华人企业家大规模资助科研的先河.同年5月,何梁何利基金会成立典礼在北京人民人会堂隆重举行。国务院副总理朱鎔基会见了利国伟等捐款人,他说,这是迄今为止海内外华人为中国科技界捐献的最大一笔款项,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大好事,它将有利于创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1995年1月12日,首届何梁何利基金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务院总理李鹏等出席大会,为钱学森、黄汲清、王淦昌、王大珩等4位成就奖获得者和陈景润等20位进步奖获得者颁了奖。
五邑大学是江门市第一所高等学府,学校在筹办过程中资金拮据。利国伟了解到建校的困难后,立即慷慨解囊解决建校首期工程所需的部分资金,使该校于1984年3月奠下第一块基石。1986年8月10日,利国伟第一次踏进五邑大学,听取叶家康校长汇报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建设情况。叶家康描绘了学校的发展蓝图,同时也倾吐了创业艰巨的心声。利国伟先生为之动容。临别时,校领导请他赠言,他欣然命笔:“万事起头难。”并附说明如下:“一九八六年秋八月十日,参观五邑大学得汪市长、叶校长等解释兴建过程,可卜该大学前途光明伟大。谨致数言,值伸敬意。”伴随着“万事起头难”这句开场白,利国伟先生开启了对家乡这所新生大学无私的投入。了解到叶家康校长为建设资金担心时,利先生说:“我先给你们150万港元,聊表对学校的支持。”经商谈,根据学校建设需要,决定兴建建筑馆。之后,他又追加了150万元。校园第一座以“伟伦”命名的建筑物“伟伦建筑馆”就这样诞生了。
利国伟对五邑大学的支持远不止于捐资建楼。他对学校的大政方针,如学制设定、专业设置、科系发展、学术研究、对外交流等方面,都极为关心,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希望五邑大学越办越好。2000年,利国伟在《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抓住机遇 再创辉煌》一文,在文章结尾,他饱含深情地写道:“家乡有这么一所美丽的大学,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五邑大学正是家乡一代又一代青年接受高层次的裁剪绣绘,变成长袖善舞的有用之才的理想场所。让我们共同努力,把她办成更令人向往的著名大学,造福桑梓,垂功后世!”利先生的话,道出了广大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对桑梓后辈提携奖掖的良苦用心,一直激励着邑大师生奋勇向前。如今,以他和夫人名字命名的“伟伦”楼宇依然矗立校园,承载着教育教学的重要功能,见证着一代代学子的成长。这些建筑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精神象征,将继续书写更多关于希望与传承的温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