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与社会责任感:屠呦呦先生提取青蒿素
课程名称:制药工程导论
课程代码:1122432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开课院系:药学与制药工程系
授课教师:冯雁贤
【教师简介】
冯雁贤,博士,主要从事生物与化学交叉学科的研究,涉及生物材料的设计和合成,用于组织修复、抗肿瘤治疗等应用。主讲课程为《制药工程导论》。在教学实践中,将思政教育资源融入教学过程中,努力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行并重,互相促进,达到协同育人的教学效果,培养德才兼备的制药专业人才。
【课程简介】
制药工程导论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很好地了解制药工程的含义、任务、研究内容、学科分支、涉及的相关学科领域及主干课程的基本内容,增强学生专业兴趣,明确学习方向,帮助学生选课和安排专业学习计划。在本课程讲解中,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鼓励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敢于为我国制药行业的蓬勃发展作出贡献,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专业内容】
中药与天然药物制药工业过程
中药与天然药物的提取分离和纯化过程
【课程思政目标】
1、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2、激励学生在科研工作中要有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的信念。
【案例内容】
在讲述中药与天然药物的提取分离和纯化过程中,引入屠呦呦先生获得诺贝尔奖的事例。
上世纪60年代,越南战场上疟疾肆虐,病亡人数甚至超过战争本身。疟疾自古有之,是由疟原虫引起的急性寄生虫感染。国内外做了大量工作,都没能成功找到有效新药。毛泽东主席应越共总书记胡志明请求,兴举国之力研制抗疟新药。于是,一个代号为“523”的秘密科研项目悄然展开,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屠呦呦被选为组长。身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屠呦呦毕业后又脱产学习了两年半中医药,在中医研究院工作了十几年。屠呦呦于是整理古籍,希望能从传统中医学中寻找新突破。“523”课题组起初发现了胡椒提取物对鼠疟模型疟原虫抑制率高达84%,但在海南进行的试验中发现,病人服用胡椒水丸后,症状缓解又反弹。屠呦呦意识到,抑制并不等于杀死疟原虫,继续遍查医书。屠呦呦先生带领团队成员从2000多个古典中草药方药中整理出600多种抗疟药方,筛选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剂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的抗疟活性。经过了无数次的试验后,最终建立了青蒿素的低沸点溶剂乙醚提取的方法。1972年初,为了加快抗疟药物的研究进程,屠呦呦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屠呦呦等三名科研人员申请成为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首批人体试验小白鼠。在医院一周的服药观察后,并未发现药物对人体有毒副作用。紧接着,又调整药物剂量试药后,证明药物是安全的。1972年底,经过了一次次的反复试验,北京中药研究所再次报告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从青蒿提取物中成功分离出三种结晶成分,并找到了一个对鼠疟抑制率高达100%的有效单体,定名青蒿Ⅱ号结晶。1981年10月6日,由联合国计划开发署、世界卫生组织疟疾化疗科学组主持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全世界从事疟疾研究的顶尖专家悉数到场。最终,在全国几十家科研机构,数百名科研人员齐心协力攻关下,中国出色地完成了“523”项目,研制出了抗疟新药—青蒿素。2015年,凭借对人类健康的突出贡献,最早分离出青蒿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的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国的疟疾防控专家不仅为自己的国家交上了完美的成绩单,也在与世界其他正在和疟疾抗争的国家分享着成功经验。
在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新药发明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历尽万难,而屠呦呦先生拥有永不言弃的科学精神,过人的胆识和对中医药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自信,有力地推动着团队往前进。此外,仅仅凭借一人之力,如此庞大的药物筛选根本无法完成,由此可见,团队协作精神在迈向成功的重要性。希望借此案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与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