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大学 | ENGLISH
人才培养
食品生物技术
浏览: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11日

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细胞学说发展史

课程名称:食品生物技术

课程代码:1119022

课程类别:专业修课

开课院系:生物与食品工程系

授课教师:郭素琴

【教师简介】

郭素琴,博士,研究方向为基因工程抗体,及其在生物检测、疾病诊断等方面的应用。主讲课程为《生物与食品工程系》。在教学过程中,严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把思政工作贯穿至整个教学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价值观念引导的高度统一。

课程简介

食品生物技术是一门专业本科选修课程,主要讲授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以及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应用。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在本课程讲解中,将科学精神、爱国教育、创新思想和职业道德意识以及民族自信等思政元素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国家的蓬勃发展以及科学家们的光荣事迹,引导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提升学生科研钻研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提高我国技术创新的远大理想。

专业内容

细胞工程的基本原理,细胞学说发展史

课程思政目标

引导学生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案例内容

施莱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19世纪德国著名的植物学家,细胞学说的奠基人之一。1838年,在“布朗运动”的发现者罗伯特布朗R.Brown的影响下,施莱登从事植物细胞的形成和作用的研究,这是他对细胞学说进行的初步探索。同年,他发表了他的代表作《植物发生论》,提出了植物细胞学说。施莱登的植物细胞学说认为:无论多么复杂的植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细胞是植物体的基本单位。最简单的植物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多数复杂的植物是由细胞和细胞的变态构成的。施莱登认为,在复杂的植物体内,细胞的生命现象有两重性:一是独立性,即细胞具有独立维持自身生长和发育的重要特性;二是附属性,即细胞属于植物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次要的特性。细胞生命现象的这种两重属性是自然界“成形力量”的表现。

183810月,在一次聚会上,施莱登把未公开发表的《植物发生论》中有关植物细胞结构的情况和细胞核在细胞发育中的重要作用的基本知识告诉了施旺Theodor Schwann,施旺很感兴趣并大受启发,为其最终创立细胞学说奠定了基础。这样,实际上施莱登已经把他的细胞学说的范围从植物界扩大到了动物界。

施旺后来回忆说:“一天,当我和施莱登一起用餐时,这位著名的植物学家向我指出,细胞核在植物细胞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立刻想起曾在脊索细胞中看见过同样的‘器官’。在这一瞬间,我领悟到,如果我能够成功地证明,脊索细胞中的细胞起着在植物细胞的发生中所起的相同作用,这个发现将是极其重要的”。 用餐结束后,施旺立刻着手证明动物细胞中细胞核的存在。他首先选用的材料是动物的脊索细胞和软骨细胞,因为它们的结构与植物的细胞壁相似。他如愿地观察到了细胞核。此后,他又研究了许多其他种类的动物细胞。在当时的条件下,观察动物细胞远比观察植物细胞要困难得多,因为动物细胞有些非常小,通常都很透明,不宜观察。尽管如此,施旺还是证明了在众多动物的组织形态中,都有细胞核的身影。

1839年施旺在《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究》一文中,提出了他从动物科学的角度得出的细胞学说:细胞是构成动物的基本单位,动物细胞的基本构成大体相同,虽然不同动物细胞的作用不见得相同,但各种细胞的发生是相似的。动物和植物一样,也是由细胞组成的;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一样,都含有细胞膜、细胞内含物和细胞核。

这一学说一系列科学观点的提出,彻底推翻了千百年来动物界、植物界相互分割的传统屏障,开创了生命科学的新纪元。细胞学说论证了整个生物界在结构上的统一性,以及在进化上的共同起源,被称为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之一。这一学说的建立地推动了生物学的展,并为辩证唯物论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依据。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两位科学家的学说一直不为人所接受,但是坚持不懈,积极探索科学知识,并且能够发现新的知识,做出新的贡献。通过这些故事就如何发现科学问题,提出理论假设并验证,引导学生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上一条:食品营养学

下一条:食品工厂设计基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