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专业认可度和民族自豪感:病毒防控
课程名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课程代码:2100410012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开课院系:环境与生态工程系
授课教师:李玉瑛
【教师简介】
李玉瑛,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研究方向为高级氧化技术在微污染水治理中的应用。主讲课程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在教学过程中,严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将蕴含的课程思政有机融入整个课程教学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价值观念引导的高度统一。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进行持续改进。
【课程简介】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是面向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另有与之配套的实验课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主要讲解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微生物生态以及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作用。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土壤、空气及水体污染与自净过程中的微生物学原理,以及掌握环境工程中的污(废)水、有机固体废物及大气污染物生物处理的微生物学原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为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监测、环境生态学导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等后续专业课提供了理论基础。教学以讲授为主、线上线下结合、理论实践结合的互动教学形式以强化教学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专业内容】
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课程思政目标】
1、引入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危急时刻不退缩的科研精神和严谨的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时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回报社会的信心和决心,增加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和民族自豪感;能够科学防治,遵纪守法。
【案例内容】
提出问题:因为病毒具有独特的结构(无细胞结构)和特点,那么灭活细菌的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抗生素能不能灭活病毒呢?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应该如何科学防护?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波及到所有国家,每个人的生活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影响,鉴于本节内容是如何灭活病毒,分析物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在生活实践中提高科学防疫方法,关注疫情发展趋势。
鉴于灭活病毒和灭活细菌有所不同,进行提问,以强调病毒的特点及其灭活措施;激发学生讨论病毒灭活在新冠防疫中的应用及其注意事项,激发学生的专业自信和社会责任感。鉴于病毒独特的结构和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病毒和细菌的灭活措施;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各国新冠防控措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通过讲解温度紫外辐射、可见光、干燥、化学因素和抗生素对病毒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科学防疫。
引导讨论、思政导入:各国如何防护新冠肺炎疫情?对比国内外疫情防控,引出我国制度优越性等思政教学内容。
让学生分析各国应对疫情措施,然后引出:只有社会主义中国才真正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组建起防治疫情的磅礴力量,迅速遏制住新冠肺炎。同时用事实和数据告诉当代大学生在类似疫情这样的国际社会危机面前,唯有携手合作,才能共克时艰。
讲病毒灭活时结合新冠肺炎疫情控制引入我国制度优越性;引入讲到病毒的体内灭活中的抗体时,引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很多康复者捐献血浆的新闻事例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抗疫科技攻关队伍严景华团队在新型冠状病毒治疗性单克隆抗体研究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从隔离措施谈遵纪守法、从杀菌消毒引入病毒的防控——科学防治、知法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