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大学 | ENGLISH
人才培养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浏览: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11日

建设美丽中国的使命感创新思维化石燃料的

燃烧和能源转型

课程名称: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课程代码:1100620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开课院系:环境与生态工程系

授课教师:李秋华

【教师简介】

李秋华讲师,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环境功能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主讲课程包括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控制工程》、《环境学导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等。在课堂教学中,严格树立立德树人,以学生为本,坚持“四个回归”因材施教,遵循实事求是、创新思维、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寻找德育元素并灵活融入课堂教学过程如春在花,润物无声,达到教学思政协同化,培养有专业素质、有职业道德、有科学探索精神和家国情怀的国家有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课程简介

本课程环境工程专业核心理论课,与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实践教学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课程相辅相成,培养学生的实践思维和创新思维。本课程主要讲授大气污染的来源、影响、传输扩散和治理技术,包括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的各种治理技术,典型控制设备的结构特征与应用范围,以及典型工艺和设备的设计等。通过对大气污染控制基本知识与理论治理技术设备的设计计算的系统学习结合同学期的实践课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的实训操作使学生具有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和分解大气污染问题的能力初步具备进行大气污染工程工艺设计和治理技术研究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贯彻“立德树人”的宗旨,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强化务实创新,融入“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等理念,介绍环境治理新技术,科学家精神走进课堂,使学生树立建设美丽新中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服务社会。

专业内容

燃料的燃烧过程与燃烧污染物排放、新能源与能源转型

课程思政目标

1践行“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理念,树立建设美丽中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务实创新实业强国

案例内容

首先讲授本章节专业知识内容:燃料的燃烧过程与污染物排放计算。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主要能源来源是包括煤、石油、天然气传统化石燃料,同时也有水力发电、海上风电和核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讲解传统化石燃料的占比情况,燃料煤的组分、燃烧条件与过程、燃烧产物、燃烧产生的烟气体积与污染物排放量计算。目前是多能源时代,对比不同能源燃烧产生的污染物的情况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索解决方向:开发新能源,传统能源的洁净化和燃烧过程的控制技术,打造低碳生态体系。

绿色文明的发展要求是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碳排放有关,介绍碳排放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课程思政引入丁仲礼院士专题访谈视频节选领略丁院士在尖锐的提问中表现出强大的专业素养、不卑不亢的大师风范,和缜密的逻辑思维,对学生进行直观的熏陶教育使同学能够关注环境问题发展趋势与权益争取,理解节能减排的迫切性与必要性,增强同学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学习积极性和使命感。对于碳排放的限制与发展的需求矛盾促使我们急需优化能源结构,引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内容持续推进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节选,在富煤贫油少气的化石能源基础上开发能源洁净技术与清洁能源,构建“降煤提效-气化绿电-清洁脱碳”低碳转型,化石能源逐渐向零碳能源过度,摆脱传统能源依赖。

通过对燃料燃烧和污染物排放的知识介绍,以及课前在微助教平台上传的关于碳排放、碳达峰、碳中和的学习资料与视频,向学生强调节能减排技术、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层面的重要性,培养同学们开拓进取的精神,激发同学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学习驱动力,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让当代大学生的“天生我材”更好地用于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贡献,实现自我价值。

上一条: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