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大学 | ENGLISH
新闻中心
欢迎报考五邑大学药学与食品工程学院2024年硕士研究生
浏览: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15日

五邑大学是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于1985年设立的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公办高等学校,具有接收港澳台侨学生、国际学生资格和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现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和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位于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中国第一侨乡”——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城区,校园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齐全,办学条件良好,占地面积10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学校面向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收本科学生,面向国内外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各类在籍学生2.2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近2万人,硕士研究生1400人。

学校设有21个教学机构,83个本科专业(方向),涉及经、管、法、文、理、工、艺术等7个学科门类。学校现有10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6个专业硕士授权类别,硕士授权覆盖学校所有理工科专业。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00余人,博士学位占比近55%;拥有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25人;7人次入选2023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

学校拥有广东省医学大动物模型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19个,广东省水质在线监测与治理重点实验室等市厅级科研平台63个。学校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中国—太平洋岛国防灾减灾合作中心建设,构建了材料与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及智能与制造三个学科群,设立了太平洋岛国研究院、中国侨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华南生物医药大动物模型研究院、双碳研究院、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等高水平科研机构,成立了“中德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江门)”等5个共建创新平台。

药学与食品工程学院拥有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2个本科专业以及“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752人,其中本科生449人,硕士研究生303人。五邑大学与澳门大学、暨南大学联合招收生物与医药领域的博士研究生。学院面向广东省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围绕药物化学、生物技术、药理学、药剂学、药学分析学、功能食品开发与利用等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和工程化开发,为江门市及粤港澳大湾区输送生物医药及食品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人才。

学院的“药学学科”为广东省高等教育“冲补强”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和广东省高校珠江学者岗位计划设岗学科。拥有“广东省医学大动物模型重点实验室”“江门市大健康国际创新研究院” “广东省普通高校药食同源资源开发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江门市药食同源资源开发与利用院士工作站”等高水平创新平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并依托这些平台与国内外多所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有联合培养基地。

学院实验中心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配备有高分辨核磁共振仪、PET-CT、高分辨质谱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超高效液相色谱仪、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仪、圆二色光谱仪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仪等现代精密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近2亿元。

仪器设备

超低温600 MHz核磁共振波谱仪

(物质结构表征)

500 MHz核磁共振波谱仪

(物质结构表征)

400 MHz核磁共振波谱仪

(物质结构表征)

X-射线单晶衍射仪

(晶态物质结构确定)

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仪(定性定量分析)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定量荧光测定、定量图像分析等)

广东省医学大动物模型重点实验室具有优越的科研平台,优秀的科研团队。现拥有正高级职称7名、副高级职称10名、博士学位科研人员33名。重点实验室主任为韩国翰林院院士金南衡教授。该实验室依托之一的华南生物医药大动物模型研究院瞄准我国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和人类健康的重大需求,以大动物模型创制为基础,以基于大动物模型的人类疾病机理及临床前治疗研究为导向,设立人类疾病大动物模型、大动物干细胞治疗与基因治疗、大动物类器官技术等研究方向。研究院占地约100亩,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已投入基建和科研设备总额计3.3亿元,旨在发展成为一个集基础研究、开发应用与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国际一流生物医药大动物模型原始创新研发平台。

金南衡院士指导硕士研究生

江门市大健康国际创新研究院——学校与江门市高新区共建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面积约9000平方米,拥有5000多万元的先进仪器设备及配套设施,开展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功能化妆品及个人护理品、公共卫生产品及其原料、配料、中间体等相关的大健康产品研究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工作。

江门市大健康国际创新研究院


一、报考我院的理由

1. 师资力量雄厚教师队伍年轻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1人,专任教师平均年龄39岁,其中博士学位教师50人,占比98%,正高职称10人,副高20人,高级职称占比59%,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51人,59%的人员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拥有韩国翰林院院士、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科技部国家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入选者,广东省高校珠江学者岗位计划青年学者、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海南省“515人才”、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入选者等高层次人才20余名。专任教师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此外,学院还柔性聘请了国内外科研院所的国家级人才作为学院特聘教授,与学院教师共同建设多个方向的特色科研团队,对研究生开展多层次联合培养。

2. 科研设备精良科研平台齐全

学院拥有“广东省医学大动物模型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省市级高水平创新平台和相关大型精密仪器。学院拥有结构、性能和生物三大分析测试技术平台,支撑药学与生物与医药学科及领域的前沿研究。学院实验中心配备核磁共振仪(400 MHz、500 MHz和超低温600 MHz)、高分辨质谱仪、超高效液相色谱仪、X射线单晶衍射仪、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多功能酶标仪、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仪、圆二色光谱仪、流式细胞仪、荧光定量PCR仪以及蛋白纯化系统等各类现代精密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近2亿元。

3. 科研经费充足科研成果斐然

近五年,学院教师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各类科技奖励4项;主持各类科研项目超200项,累计科研经费近5000万元,人均科研经费近100万元;近3年学院教师发表SCI论文530余篇,其中在《Cell Stem Cell 》、《Cell Discovery》、《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Science Advances》、《ACS Catalysis》、《Chemical 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近3年授权国际专利3项,发明专利73项;制定地方食品安全标准2项。

4. 就业和深造前景广阔

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研究生就业前景好。多数毕业生到医药相关企业就业。如近两届毕业生到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杭州百新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大连市化工设计院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成都诺和晟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桑迪亚医药技术(上海)有限责任公司、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就业。

近年来,有多名研究生分别到美国罗格斯大学、美国罗德岛大学、德国罗斯托克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攻读博士学位。

5. 校园环境优美宜居宜教宜学

学校位于市区中心,毗邻东湖公园,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学校有总建筑面积超4万m²的集比赛、教学、训练于一体的综合体育馆,食堂干净整洁、菜品丰富,学校给研究生免费提供有空调和淋浴的4人标间住宿。无线网络实现校园全覆盖。

二、研究生奖助体系

序号

奖、助名称

资助水平

资助对象

覆盖比率

1

推免生奖励

一次性奖励10,000元

推免生

-

2

第一志愿报考奖励

可获得一次性奖励

第一志愿报考的全日制研究生

-

3

优秀研究生国(境)外培养

参照学校的相关文件

优秀研究生

按规定申请、选拨

4

国家奖学金

20,000元/年

表现优异的全日制研究生

以国家下达名额为准

5

国家助学金

6,000元/年

全日制研究生

100%

6

学业奖学金

2,600~6,000元/年

全日制研究生

100%

7

导师科研补助

根据科研进展补助

全日制研究生

100%

三、初试科目

招生专业

药学

生物与医药

初试科目

① 政治

② 英语

③ 药学综合一(药物化学、药理学)

① 政治

② 英语

③ 生物化学

④ 药物化学

四、复试内容

药学:药学基础知识。

生物与医药:生物医药基础知识。

五、主要研究方向(领域)及部分导师简介

类型

学术型

专业型

招生专业

药学

生物与医药

研究方向(领域)

① 药物化学

② 药理学

③ 药物分析学

④ 药剂学

⑤ 生物技术药物学

① 制药工程

② 生物技术与工程

药学

·药物化学

陈文华,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兼任海南师范大学热带药用资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药理学会理事、广东省化工与制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Mini-Reviews in Medicinal Chemistry副编辑。曾先后留学日本和美国。主要从事药物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领域为药物化学生物学,目前开展新型抗肿瘤药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10余项课题,发表英文SCI论文近140篇。2008年获Elsevier出版社Bioorg. Med. Chem.引用次数最多奖,2016年获日本兵库震灾纪念21世纪研究机构兵库海外研究网络HORN事业推进奖。

彭金宝,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五届广东省青年科学家协会理事,广东省高等学校青年珠江学者。围绕过渡金属催化的羰基化反应及其应用开展研究工作。通过构建新型催化体系,从绿色化学的角度出发,发展一系列兼具原子经济性和步骤简洁性的高选择性催化羰基化反应,实现从烯烃制备高级醛、醇以及杂环化合物的催化反应过程强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教育厅创新团队等项目5项,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hem. Rev., Angew. Chem. Int. Ed., Chem, Chem. Sci., ACS Catal.等期刊发表论文58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5件,授权1件。目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8名,指导在学硕士研究生10名。

李冬利,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主要从事天然药物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药理活性筛选和作用机制研究,特别是药食同源天然资源的降脂减肥、保肝护肝、皮肤保护、调节肠道菌群等功效研究,以及天然资源来源健康食品和功能化妆品的开发。已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牵头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2项,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优秀奖2项、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1项和“无限创新”江门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迄今已在J.Agric.FoodChem.,Biomed.Pharmacother.,Phytomedicine 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已授权20余项。

马爱军,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合成化学》青年编委。主要从事天然产物及药物分子的全合成研究。目前主持省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资金(“大专项+任务清单”)项目、广东省教育厅重点领域专项、五邑大学港澳联合研发基金等科研项目。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3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15件,授权3件。目前已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6名,指导在学硕士研究生12名。

徐学涛,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罗格斯大学访问学者,广东省药理毒理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结构修饰、药理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等近10项,以通讯作者在Eur.J.个人简介 Med.Chem., Bioorg.Chem.,Org.Lett.等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5件。目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主讲本科生课程《制药过程安全与环保》。

盛钊君,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4年博士毕业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2015年起任职五邑大学,2017年和2023年曾两次访学英国利物浦热带医学院。近年来的研究领域包括:医学昆虫(蚊、蠓)防控药物及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药食同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迄今为止,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3篇,获得9项发明专利授权和4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先后主持各级科研项目11项。

吴家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围绕药理活性导向的过渡金属催化的C-H键活化反应、含氟化合物的构建、杂环化合物的骨架重构及其应用开展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5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Am.Soc.Chem., ACS Catal., Org.Lett., Chem. Commun., Eur.J.Med.Chem.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10件,授权1件。目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指导在学硕士研究生7名。

彭士勇,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致力于金属卡宾的转化应用;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完成省级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5篇;已完成培养三届硕士毕业生,其中2名毕业生获得广东省“优秀硕士研究生”。

刘君羊,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目前致力于活性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结构修饰和构效关系研究。主持国自然面上基金、国自然青年基金、广东省、市级基金等近10项。发表SCI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Chem、Org. Lett.等国际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4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3件,授权1件。已协助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目前指导在学硕士研究生4名。·药理学

李武,教授,博士生导师,澳大利亚CRISO访问学者,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科普专员,海南省“515 人才”、海南省“拔尖人才”,海南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曾任教育部热带多糖资源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海南省食品营养与功能食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五邑大学药学与食品工程学院食品营养与健康团队负责人。主要围绕食品营养与健康、农产品加工开展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高层次人才项目等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8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多项专利在企业获得转化;获得海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0名,目前指导在读硕士研究生4名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

刘磊,研究员,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十佳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广东省百名博士博士后创新人物,《食品工业科技》EI刊物的青年编委。围绕食品活性成分的结构表征、作用机制、加工技术及新产品研发开展研究工作,相关技术和新产品在大型龙头企业进行了转化。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江门市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等项目1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专利银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10项,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件。目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协助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指导在学硕士研究生7名。

冯娜,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UT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博士后,兼任广东省药理学会内分泌代谢病药理专委会委员。主要从事小分子化合物抗氧化抗衰老作用及机制研究。近5年,主持五邑大学港澳联合研发基金等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

·药物分析学

李辰,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第八批校级培养对象,广东省科技特派员,广东省地理标志专家;兼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专委会和广东省药学会第二届生物医药分析专委会委员。近年来以地方特色药食同源新会陈皮等为代表,积极开展活性物质提取、分离分析和生物活性研究。先后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厅公益研究、广东省教育厅特色创新和重点领域专项等。曾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和三等奖(2010)各一项,广东省发改委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2012)。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 Ind.Crop.Prod.,Org.Lett.,Front. Chem.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50 余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4件,转让2件。目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指导在学硕士研究生 5名。

吴盼盼,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英国利物浦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江门市第二届“侨乡青年榜样”、江门市科协青年科技人才。兼任广东省青年科学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科技特派员等。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研究方向包括天然药物中活性组分的结构优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与天然植物中防蚊、控蚊成分的发掘及其在公共卫生产品开发中的应用。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项目10余项。迄今在Chem. Eng. J., Adv. Healthcare Mater., Eur. J Med. Chem., Bioorg. Chem.等国际期刊已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获授权专利10余项,转化多项。

马燕燕,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岭南特色中草药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药理活性和质量分析研究。在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Journal of Agricultureal and Food Chemistry 和Food & Function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级及省市级项目数项。

赵登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基于天然产物的创新药物研究。在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和Food & Function等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得专利多项。主持国家级及省市级项目数项。

·药剂学

李红光,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香港浸会大学博士、博士后,五邑大学药学与食品工程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荧光小分子探针、镧系金属配合物及纳米材料的设计与生物医药应用,其主要包括肿瘤细胞内过度表达的相关蛋白的共价标记,亚细胞的选择性成像,肿瘤靶向药物释放与成像等。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教育厅特色创新等项目多项。在J. Med. Chem., Chem. Commun.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已申请发明专利6件,授权2件。目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指导在学硕士研究生5名。

刘文锋,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5年获广东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博士学位。2016年3月加入五邑大学生物科技与大健康学院,目前主持广东省联合基金等项目7项。近年来已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ChemComm,Electrochimica Acta,ACS Chemical Neurosci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抗炎天然产物和仿生医用材料的研究。

·生物技术药物学

金南衡(KIM NM-HYUNG), 韩国翰林院院士,五邑大学特聘院士,广东省医学大动物模型重点实验室主任,吉林大学国家高端外国专家。一直从事哺乳动物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胚胎发育、转基因动物生产、干细胞和类器官生产等研究。在韩国忠北大学任职期间,金南衡院士担任过韩国分子胚胎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韩国动物繁殖学会会长,转基因生物脏器移植事业团团长等。2006年当选为最年轻的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院士。2011年担任韩国国家重大项目“动物生物新药及脏器开发事业团”团长,总经费约7000万美元,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动物生物反应器的研发;异种脏器移植用转基因动物的生产;生物新药研发以及产业化等。并先后主持韩国国家级项目10多项,迄今发表SCI收录论文300余篇,论著2本,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7项。金南衡院士担任国际细胞周期期刊的技术顾问、在Journal of Re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Peer J,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Biotechnology等杂志担任副主编或主任。并在2016、2017连续两年获得韩国最佳科学家成就荣誉, 2019年获得大韩民国新知识经营大会大奖(科学人一等奖)等荣誉称号,2022年获得韩国教育部最高教育奖状。科研方面,早在2003年在韩国首次成功生产克隆转基因猪;利用转基因技术克隆红色荧光转基因猪、转基因鸡、病模型转基因狗、四环素调控基因表达转基因克隆猪、基于FIV慢病毒载体生产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韩牛等。此外,成功生产世界第一例hEPO基因表达的转基因韩牛;转基因猪的器官移植到灵长类动物体内,维持生命时间达到60天;利用转基因动物进行异种移植,促进骨骼发育;高效重编程iPS细胞系统开发等主要成果。在五邑大学任职期间,整合了国内外领域专家、青年科学家和多层面科研资源创建了大动物模型研究团队,并成功率领团队申请到广东省医学大动物模型重点实验室,任实验室主任。带领团队共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14项。为五邑大学生物科技与大健康学院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平台建设和社会服务方面贡献了显著业绩。

范江霖,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动脉硬化学会理事,美国心脏学会外籍院士,科技部国家高端外国专家,广东省银铃专家学者。一直从事炎症,脂质代谢,肥胖,心脑血管病理,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曾获得美国和日本的学会奖励11项,其中包括 2021年4月在日本获得第110届日本病理学会年终身年度奖,2023年日本动脉硬化学会奖,2023年度广东省高等院校外国专家国际合作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1项,科技部863计划1项,广东省教育厅和科技厅项目5项。目前为止已发表SCI论文250多篇,其中包括JClin Invest,PNS,Circulation。其中High-index>50,总引数>10000次,主编英文专著3部,并获得2021年度基础医学领域「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目前已培养博士研究生20名,硕士研究生 10名。

郑允文,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体外iPSC肝细胞分化、体外扩增和细胞移植,具有丰富的肝脏和血液领域科研实践经验,建立世界领先的肝干细胞分选和克隆培养技术,创立小鼠肝干细胞的鉴定标准。利用人iPS细胞构建世界首创具血管网络的三维肝脏类器官。主持参与日本学术振兴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120余篇,在中日美德加新韩7国获14项发明专利授权。创建肿瘤类器官模型和患者iPS细胞诱导黑素移植治疗模型,在世界首次构建置换率超30%的肝脏人源化大鼠,利用人类iPS细胞首次实证肝细胞衰老机理。任Elsevier特邀编辑,出版"Stem Cells and Cancer in Hepatology"英文学术专著1部。已指导硕士研究生12名、博士研究生11名并取得学位,目前指导硕士研究生8名,博士研究生3名(含联合培养)。将承担生物与医药等方向的教学和研究生指导工作。

邹庆剑,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3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动物遗传模型的构建、基因编辑、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等研究。近年来发表SCI论文26篇,包括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ell Discovery、Molecular Therapy,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FASEB Journal和JBC等高水平期刊论文12篇;申请专利11项。主要成果包括:建立新型安全高效的TaC9-CBE和TaC9-ABE技术,实现了高效且安全的基因修复方法;建立多种基因编辑动物模型,包括世界上首次建立基因编辑狗模型、多能干细胞报告兔模型和猪模型、Wiskott-Aldrich综合征兔模型以及人源化软骨猪模型等;以及利用转分化技术诱导大量可移植用神经元前体细胞以及建立可高效定向分化为运动神经元的多能干细胞等。

许永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哺乳动物卵母细胞成熟及胚胎体外发育、转基因动物生产等方面的研究。代表性成果为生产世界第二例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牛。主持科技部外专局项目、广东省教育厅项目、吉林省教育厅项目。 在Animal、Theriogenology、J Reprod Dev等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作为一作与通讯作者论文2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6项。

张映辉,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通过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手段进行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小分子靶向特异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曾在麻省总医院麻醉与疼痛系进行g-氨基丁酸A型受体麻醉药物靶向分子机制的博士后研究。主要参与NIH RO1研究课题三项,发表研究论文15篇,包括J Biol Chem.,Nat Struct Mol Biol.,Eur J Med Chem.等国际一流学术刊物发表文章。参编专著两部。

各方向招生导师的更多详细介绍,可参见学院网页:https://www.wyu.edu.cn/spfe/

六、联系方式

招生专业

药学

生物与医药

QQ群

联系老师

李老师:18620008186

马老师:15728885525

张老师:19806439800

彭老师:18768426266

邮箱

wyuchemyjs2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