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西安交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刘恩岐教授团队与美国密歇根大学陈育庆教授、我校范江霖教授等合作,在动脉硬化治疗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子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影响因子:40),论文题为《Tripeptide DT-109 (Gly-Gly-Leu) attenuates atherosclerosis and vascular calcification in nonhuman primates》。
研究团队成功构建了与人类动脉硬化病变高度相似的食蟹猴模型。该模型准确再现了人类动脉硬化的典型病理特征,包括脂质条纹、纤维斑块、晚期复杂病变及钙化等。这些复杂病变在小鼠模型中难以观察到,凸显了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在研究人类动脉硬化发病机制及药物筛选中的独特价值。
研究发现,食蟹猴动脉硬化病变的形成与血管钙化是长期脂质代谢紊乱、慢性炎症和氧化应激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给予食蟹猴具有显著抗炎和抗氧化作用的新型三肽DT-109,研究团队观察到动脉硬化病变明显减少。这一发现不仅为开发新型动脉硬化治疗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也为利用食蟹猴模型开展临床转化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项突破性研究不仅为动脉硬化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全球心血管疾病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DT-109有望成为抗动脉硬化药物的潜在候选,未来或将为动脉硬化治疗带来革命性变化。(图/文 药学与食品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