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23日)
为了进一步做好我校多媒体课件开发工作,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第一章 课件类型
第一条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展示特定教学内容,体现一定教学策略和思想的计算机教学程序。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用来存储、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并与学生进行交互操作,通常集教学性、科学性、交互性、集成性、测试性于一体。根据其内容与作用的不同多媒体课件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个课件可以是其中的一种类型,也可以是其中几种类型的组合):
(一)教师用于课堂辅助讲授用的“助讲型”、或称“演示型”、或称“助教型”课件;
(二)用于学生自学自测的“自学型”或称“测试型”课件;
(三)将教师课堂授课过程同步录制提供学生课后复习的“授课型”课件;
(四)用于模拟和加强现场实验的“仿真型”课件;
(五)作为课外提供给学生学习以扩大知识面的“教学参考型”课件;
(六)包含网络教学课件和网络教学活动的“网络课程”。
第二章 运行环境
第二条 教学软件运行环境:单机版课件在本机安装或在本机光盘运行;网络版课件应能通过因特网远程访问。客户端的操作系统一般为中文的Windows2000及以上版本,采用国家标准GB2312汉字字库;浏览器采用 Internet Explorer 5.0以上版本为标准运行环境,兼顾Netscape4.0及以上版本。
第三条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安装与运行
(一)多媒体教学软件必须配有详细的安装及使用说明书。
(二)应说明教学软件对于学生用机硬件配置的要求。
(三)应明确教学软件所适应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2000、WindowsME、WidnwosXP、Linux、SUNSolaris等。
第三章 多媒体课件制作基本原则
第四条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一种新的教学媒体。课件制作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但也不要完全受教学大纲的限制。
第五条 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不是取代关系而是优势互补的关系。使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课程教学,要处理好多媒体课件与文字教材和其他教学手段的关系,避免出现书本搬家而简单的将文字搬到网上或课堂投影银幕上的现象。
第六条 课件采用超文本和超媒体结构,内容由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小模块组成,每个模块都应具有明确的主题和相对完整的内容。
第七条 课件必须具有交互性,为学生的参与提供足够的空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特别是“自学型”课件,更要注意交互性。
第八条 课件必须具有丰富而精练的内容、方便而有效的表现形式和生动悦目的画面,能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九条 用于课堂教学使用投影机的“助讲型”课件,文字的前景色与背景色反差要大,文字的字号不能太小,应使用粗体字,使坐在后排的学生也能看清。
第十条 课件应尽可能实现网上共享。
第十一条 课件应考虑如何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监控、答疑、评估等教学反馈的内容和方式。
第四章 课件开发
第十二条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课件制作中的首要环节。设计者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对象的特点进行设计,包括课件内容的撰写和提供课件所需要的各种素材,把握课件内容的科学性。依照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问题的有效步骤。教学设计工作通常由熟悉课程内容教学经验丰富的主讲教师完成。
(一)内容设计:课件的内容设计要考虑以下内容:
1、明确课件的定位,包括课件的类型(助讲型、自学型、授课型、网络课程)、课件的教学对象(专科、本科、研究生)、课件的学时数和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2、课件的总体框架。将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根据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分配到课件的各个模块;
3、课件中的教学内容通常可分为4级,第1级相当于章,第2级相当于节,第3级相当于小节,第4级对应知识点,表现为模块。知识点是最小模块,是教学中不能再分割的内容。要给出各级模块及子模块的详细提纲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4、每个模块相对独立,分别表达清楚一个和数个概念。模块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可用热键或热字等方式进行链接;
5、给出每个模块的全部素材(文字内容、图片、音频、视频等),给出需要链接的相关知识;
6、对课件后期制作和素材加工技术人员说明课程的内容和具体的要求。
(二)设计要点:
1、教学内容必须准确无误,内容的展开要符合教学规律;
2、内容的选择要适合多媒体的表现形式,要与其它形式的教材呼应;
3、课堂教学“助讲型”课件,文字部分不宜太多,通常为提纲式,展现在投影屏幕上的文字要简炼易懂、概括性强;
4、学生“自学型”教学课件应依照学生自学需要适当选取文字,文字可来自若干辅助教材,文字量可以超过教科书。
5、对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手法既要提出具体的要求,又要给其他开发人员留下再创作的空间;
6、熟悉课件开发的过程,不要因追求技术含量而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力求用最简单的技术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讲究课件制作的效率。
(三)编写课件脚本:脚本是课件制作的主要依据。脚本包括设计脚本和制作脚本:设计脚本是按照教学过程的先后顺序,描述每一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的一种形式,其主要目的是规划教学课件中知识内容的组织结构,并对课件的总体框架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设计脚本编写工作主要由课程主讲教师完成,脚本的读者是参与课件制作的其他人员或部门。制作脚本可由参与课件开发并熟悉开发过程和开发工具的教师完成,制作脚本的读者是承担课件后期加工的计算机人员和美术设计等技术人员。脚本编写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模块化的结构:多媒体课件的内容是在显示器的屏幕上一屏屏展示出来的,因此,脚本应当按照每屏的内容分成模块,每一屏的内容相对独立,解决一个或数个知识点。每个模块要有标题,标题名称要与内容一致,以便于使用者查询和检索;
2、文字要精炼,每一屏文字不能太多。用于课堂教学的“助讲型”课件每屏文字通常不超过250字;用于学生自学的“助学型”网络课件,每屏文字通常不超过2000字,网页上下拉动不超过5屏。对那些文字太多的模块,可根据内容分割出另一个新的模块;
3、脚本要标明模块之间及每个模块和与其相关的素材之间的关系。
4、对于素材的加工要给出明细说明。
5、对于需要进行原创性制作的图形、动画等要给出构思和简图及详细说明。
第十三条 开发工具:制作单机版课件常用工具有Powerpoint和Authorware等,制作网络课件的常用工具有Frontpage、Dreamweaver等,处理图片的工具有Photoshop,制作动画的工具有Flash、Director等,制作三维动画的工具有3DMax、Maya,制作流媒体课件的工具有课件梦工厂、Powercreator等。制作课件时最好选择功能强大、容易上手、兼容性好的多媒体课件创作工具。
第十四条 结构设计:结构设计的任务是勾画出课件的总体结构框架,解决各模块之间的链接,并给出各种要采用的类型模板。
(一)超媒体结构
超媒体结构由节点和链组成,是一种沿链访问的数据方法。超媒体结构示意图:
线性结构:

树状结构:

网状结构:

节点:超媒体中表示信息的基本单位。当在计算机监视器的屏幕里显示时,一个节点对应于一个画面,画面中可以是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
链:用于连接各个节点。一个节点可能有若干个出口。
大多数多媒体课件通常采用树状、网状、线性相结合的复合型超媒体结构(如图所示)。

1、课件的主结构通常采用树状结构。其他相关内容可以链接在模块中(如名词、定律、思考题、答案等);
2、检索和帮助等采用网状结构链接在树状主结构上。检索可以按时间、人名或关键词进行。帮助内容单独用线状结构组织,同时将每个内容挂接到相关的地方,既能顺序查看,也可在线查阅。
(二)模块化结构:多媒体课件一方面要提供醒目而方便地跳转方式,另一方面每个节点的内容必须是模块化的,即内容应当是相对独立的,每个模块相对完整地描述一个或一组信息。模块化结构没有明显的前后关系。屏幕能展现的内容是有限的,由它引伸的内容可通过交互的手段(如弹出窗或分区显示)展现在较小的显示区,形成大屏套小屏的结构。这样处理既可以清楚地表现屏与屏之间的从属关系,也容易实现相互之间的跳转。
(三)导航、检索:对于一些信息量大、内部信息之间关系复杂的课件,用户在使用中常常会迷失方向,不知道自己处在信息系统中的什么位置,这时就往往需要采用导航的手段。常用的导航策略有以下几种:
1、目录导航:通过课件内容的目录,可方便地进行跳转。
2、检索导航:通过关键词、人名、时间进行快速查找。
3、浏览导航:用图形化的方式显示导航图,即系统的超媒体结构图,在图中可标明当前所处的位置,这样可以对整个信息系统有一个整体地了解。
4、记录导航:将用户使用中走过的路径记录下来,可以方便地沿原路返回。
5、标签导航: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对感兴趣的节点标注“书签”,以便使用者能够迅速的跳到指定的节点。
第十五条 界面设计:
(一)文字:用于课堂教学的“助讲型”课件,使用中文Powerpoint时正文字号通常为28~36号,使用Word时通常为1~3号;应采用笔划较粗的黑体或宋体加粗;用于学生自学的“自学型”课件,使用网页时正文字号通常为2~4号,使用Word时通常为3~5号。标题的字号应选取大1~3号。成段文字的行间空白距离不应小于字高的0.5倍,正文的每一段文字的首行应当缩进2字,行首不出现标点符号。
(二)画面:画面的构图要匀称、均衡。整个作品的基本操作方式要统一,减少使用的难度;主要模块在表现风格上要有变化,减少单调和枯燥性,使学习者进入每一个分支都有一种新鲜感。动画可以用来形象地表述动态的过程,视频则适合展现现实的场景,这些都是表现教学内容很好的手段,但用于背景和装饰性的图像和动画要使用得当,不应成为学习的于扰。用于课堂教学的“助讲型”课件,应使用饱和度高的颜色,文字与背景的色度和亮度反差要大。用于学生自学的“自学型”课件,色彩尽量使用256色及以上,画面色彩搭配适当,布局平衡。
(三)交互:交互是用户和计算机进行对话的手段,是用户参与和控制的接口。操作应尽量采用鼠标键或光标指示的方式,即用鼠标移动选择位置,用光标进入时改变显示方式来标明热区,用鼠标左键实现交互操作。指定“Fl”键为“联机帮助”键;“Esc”键为“退出”键。应明确地给出交互的含义,可以在按钮上加上文字,或者当光标放到交互区时给出文字提示,加强课件的易用性。在交互选项较多的场合,为了节省屏幕的空间,可采用展开下拉式菜单和弹出式菜单。还可以采用分层的结构组织菜单,使用时菜单展开,不用时这些菜单折叠收回不占画面空间。
(四)帮助:应该提供尽可能充分的操作帮助,不允许出现使用者不会使用又找不到帮助的情况。帮助应当放在十分明显的位置。帮助可以有多种形式:
1、在线帮助:当光标处在某一区域时显示帮助信息。
2、屏幕帮助:在屏幕上划出一个区域,提供光标所在位置的内容或操作说明。
3、联机帮助:设置一个帮助按钮,点击它时出现相应的帮助内容。
第五章 多媒体素材的制作和应用
第十六条 文本素材:文本素材可以用word,wps等文本编辑工具创作,力求表达的内容精炼、简明。
第十七条 音频素材:音频素材可以用windows的附件“录音机”录制,也可以用音频编辑工具Goldwave等录制编辑。
(一)解说和配乐使用恰当,并提供配乐开关按钮;
(二)课件使用的语音采用标准的普通话配音,英语使用标准的英语配音。要求解说准确、生动、清晰。重要内容可配音解说,但并非所有内容均朗读一遍。要提供解说开关按钮;
(三)声音文件可采用WAV、MID、MP3、RM等格式,采集质量以不低于11.025kHz、16bits、Mono为宜;
(四)采集声音时,无论是通过计算机直接采集还是从已录好的磁带上采集,都要注意避免杂音;
(五)先按照CD音质(44.1kHz、16bits、Stereo)录制为WAV文件,然后再进行格式转换。
第十八条 图形(图像)素材:图形(图像)素材可以从数码相机,扫描仪等直接获取图像,也可以用autocad绘制图形后再转成图像,还可以用图像处理工具photoshop等对图像进行处理。
(一)可采用BMP、JPG、GIF、PNG等文件格式;
(二)图像尺寸以能够清晰显示图像细节为宜,不可过大或过小,课件中的图像放大后以尺寸不小于320*240像素、颜色数不小于16位为宜;
(三)所有静态图像,应使用Photoshop或其他图像处理软件对其进行必要的裁剪、校色、去掉杂乱的背景等处理,使图像清晰、逼真、美观、层次分明;
(四)装饰用的图片应简洁、美观,与内容相适应。
第十九条 视频素材:视频素材可以通过摄像机、视频头等捕捉设备录制成视频文件,再经过视频处理工具对声音和影象等进行编辑整理
(一)视频可采用AVI、MPEG、RM和WMV格式;
(二)AVI文件的压缩格式统一采用Intel Indeo 5;
(三)视频窗口大小以352*288像素为宜,不宜过大或过小;
(四)要设定视频播放控制按钮;
(五)视频文件中的音频与视频图像需做到同步;
(六)为保证图像质量,视频源推荐采用专业级母带(如DVCAM带)。
第二十条 动画素材:动画素材可以通过平面动画工具Flash,三维动画工具3ds max等创作而成。
(一)动画文件可采用SWF、GIF、DIR、FLC等格式;
(二)动画(二维、三维)画面连贯;
(三)动画窗口大小应适当。
第六章 课件审查及质量评价
第二十一条 为了保证多媒体课件的质量,在正式使用之前应经过试用,并经过审查和质量评价。
第二十二条 课件审查与评价的组织工作由教务处负责,审查与评价工作由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协作组或由教务处委托有关专家进行。
第二十三条 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试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