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生培养 > 研究生动态 > 正文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崔岩教授和常青玲副教授团队在国际高水平期刊IEEE TIM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发布时间:2024-04-29


近日,学院常青玲副教授指导的士研究生廖洹浩在国际高水平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发表题为《PanoGlassNet: Glass Detection With Panoramic RGB and Intensity Images》(《基于全景RGB以及光强度图的全景玻璃检测方法》)的科研论文。

该论文发表在IEEE TIM期刊导师一作,学生二作。五邑大学第一单位,合作单位为珠海市四维时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作者分别为常青玲教授(第一作者)、硕士研究生廖洹浩第二作者)、硕士研究生孟晓飞校外导师徐世廷、崔岩教授(通讯作者)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IEEE TIM)是仪器与测量学会主办的旗舰期刊,也是国际仪器与测量技术领域的顶级期刊。该期刊涉及领域涵盖了测量理论和方法、测量系统和仪器的设计、开发与评估、测量信息的分析与显示等方面,已有70年的历史,目前影响因子为5.6

该论文主要贡献为全景玻璃数据集PanoGlass以及全景玻璃检测模型PanoGlassNet。其中PanoGlass是玻璃检测领域第一个全景玻璃检测数据集,共有1500张人工精细标注的全景RGB图以及光强度图,有效的填补了玻璃检测领域全景数据集的空白。PanoGlassNet则是玻璃检测领域第一个全景玻璃检测模型,该模型创新性的以单骨干网络处理多模态数据,在减少参数量的同时有效利用RGB以及光强度图,实现对全景图中玻璃的高精度检测。

 

图注1: 数据集PanoGlass样本展示


 

图注2: PanoGlassNet流程图


团队介绍:

崔岩教授带领的人工智能三维数字化团队,依托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团队现有师资2人,包括教授1人,副教授1人,其中硕士生导师2人。人工智能三维数字化团队专注于三维数字化、智能制造、计算机视觉等前沿科技及交叉学科的研究。团队自建立以来,在人工智能三维数字化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包括参与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团体标准制定1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2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10余篇;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授权发明专利9项;获得科研奖励[2019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2020年第八届澳门国际创新发明展金奖(四维看看Pro)]等;累计培养超过3000名本科在读学生,30名硕士在读学生,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大赛和实践活动多次,累计8次获奖。指导学生组建学生社团2个,目前累计社团人数近150人。

主要作者介绍:

 

常青玲副教授,五邑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5年获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她长期从事人工智能、知识图谱、大数据等方面的研究,参与项目10余项,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发表论文近30篇,授权专利20余项。负责3个科研平台建设,指导研究生20余名。

 

廖洹浩2021年毕业于广西科技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2024年毕业于五邑大学,获工程硕士学位,已申请浙江大学博士资格(拟录取)。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语义分割、玻璃检测

 

孟晓飞2022年毕业于洛阳理工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五邑大学202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语义分割、玻璃检测

 

 

徐世廷,2010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珠海四维时代网络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三维重建、VR、元宇宙、玻璃检测。

 

崔岩教授,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五邑大学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德国凯泽斯劳滕工业大学计算机视觉专业博士、五四青年奖获得者、广东省三维计算视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是中组部第四批国家“万*计划”科技创业**人才、科技部**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国务院参事室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专家、欧洲图形图像算法联盟GraphicsVision.AI董事会成员、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期刊《AI Perspectives》副编辑、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标准编委、《CIM应用与发展》编委。获第十届中国青年创业奖、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广东省百名博士-博士后创新人物等荣誉。

崔岩博士聚焦于人工智能领域,尤其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技术转化与行业应用。以人工智能视觉技术为核心,推动工业视觉技术等领域的自主创新,促进工业4.0和智能化工业体系的产业升级。建立了中德合作工业4.0数字化工厂教学实训基地,入选教育部全国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基地。在数字文博领域,完成了近100项国家文化大数据“红色基因库”建设项目。在智慧城市领域,利用数字孪生高效建立数字孪生城市底座。自2019-2022年已参与了20余个新型智慧城市信息系统运行平台和一网统管数据底座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