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学习园地 > 正文
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强调 弘扬优良办学传统 矢志强农报国 努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专业人才
发布时间:2025-10-29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5 年 10 月中国农业大学建校 120 周年之际,给全校全体师生的一封重要回信。这封信字数不多,但分量千钧,不仅是对中国农业大学百廿办学的肯定,更是对全国农业教育工作者、农业科技人员,还有咱们每一位关注 “三农”、投身乡村振兴的党员同志的殷切嘱托。今天咱们就用接地气的方式,一起掰开揉碎了学,把其中的精神内涵吃透,把行动方向找准。

习近平总书记在信里重点强调了几件事:一是要弘扬优良办学传统,二是要矢志强农报国,三是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最终目标是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专业人才,为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添砖加瓦。可能有的同志会说,这看起来像是对农业大学师生说的话,和咱们普通党员有啥关系?其实不然。“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这可不是一句空话。咱们国家 14 亿多人,每天一睁眼就要吃饭,粮食安全是天大的事;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没有农村的兴旺,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咱们不管是在机关单位、企业,还是基层社区工作,每一项工作其实都和 “三农”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学这封回信,就是要搞明白,强农兴农不只是农业人的事,而是咱们全体党员共同的责任。

什么是弘扬优良办学传统?这里说的办学传统,可不是简单的校庆回忆,而是一代代农科学子和工作者攒下的精神财富。中国农业大学的前身是 1905 年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从诞生那天起就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绑在一起了,国家危难时它为救亡图存培育农科人才,国家建设时它为粮食增产钻研技术,到了民族振兴的今天,它又靠着科技小院这样的模式扎根田野。咱们党员要学的,就是这种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可能有同志知道,中国农大在河北曲周建实验站已经 52 年了,当年那里全是盐碱地,种啥啥不长,农大的师生一茬接一茬扎在那儿,硬是把盐碱地改成了高产田。16 年前他们又搞了科技小院,现在全国 220 个科技小院,学生们住在村里,天天泡在田间地头,农户遇到病虫害、产量低的问题,他们随叫随到,实打实给解决方案。云南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的硕士生李光达,就是一块地一块地跑,帮当地解决农产品产量低的难题;还有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李保国教授,扎根吉林梨树研究黑土地保护,搞出的 “梨树模式” 在全国推广。这种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的实干精神,就是优良传统最生动的体现。

对咱们党员来说,弘扬这种传统,就是要摒弃虚头巴脑的形式主义,多做实事。比如在基层工作的党员,别总坐在办公室里填报表,多去村里看看农户有啥困难;在职能部门的党员,制定政策时多接地气,别让好政策卡在 “最后一公里”。这种求真务实、扎根一线的作风,正是咱们党建工作要传承和发扬的。

矢志强农报国。这六个字,字字重千钧。可能有些党员觉得,现在都讲究高科技、大数据,搞农业好像没啥 “前途”。但咱们想想,袁隆平院士一辈子和水稻打交道,解决了亿万人的吃饭问题;中国农大的张福锁院士带着团队搞绿色农业,让多少中低产田变成了高产田。这些前辈用一辈子的行动证明,农业领域不仅能建功立业,更是为国奉献的大舞台。

现在咱们农业发展其实面临不少 “卡脖子” 的难题。比如种子,有些高端蔬菜种子还依赖进口;比如耕地,黑土地退化、盐碱地治理都是硬骨头;还有农村人才流失,很多村子里都是老人种地,年轻人不愿回来。这些问题,都等着咱们去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农报国,就是希望大家把个人奋斗和国家需求绑在一起。咱们党员要带头树立这样的理念,不管在哪个岗位,都要思考怎么为 “三农” 出份力。

就像西藏的那位农大校友贺婧婷,毕业后去了山南市隆子县的农业农村局,天天琢磨怎么帮当地农民增收;曲周科技小院的毕业生叶松林,留在乡村创业,带领种粮大户搞出了 “绿色吨半粮”。他们都是把 “强农报国” 刻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咱们党员更要当先锋,比如组织上有支援乡村的任务,要主动报名;看到身边有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多给他们搭把手、传经验,让更多人愿意投身农业。

最后,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提到要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这一点太关键了。现在农业早就不是 “看天吃饭” 了,科技就是农业的 “金扁担”。但光有科研成果不行,要是锁在实验室里,那就是废纸一张,得让它变成农户手里能用上的技术、能赚钱的产业,这才叫真本事。

中国农大在黄河三角洲搞盐碱地改良,研发的改良产品已经推广应用,为 “藏粮于地” 提供了技术支撑;湖南农业大学的李蒙副教授,传承袁隆平院士的精神,钻研生物质高值化利用,就是想让农业不仅能产粮食,还能创造更多价值。这些例子都说明,科技创新加成果转化,就是农业提质增效的 “双引擎”。咱们党员要带头推动这件事,比如在科研单位的党员,多和农户对接,搞清楚他们真正需要啥技术;在乡镇工作的党员,多组织技术培训,让农户学会用新技术;在企业的党员,多推动产学研合作,让实验室里的配方变成田间的肥料、地里的好种子。

同志们,强农报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次下乡走访、每一次技术指导、每一次政策落实中。让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更务实的作风、更饱满的热情,立足本职岗位,为培养知农爱农人才助力,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发力,为乡村振兴事业拼搏,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党员的强农答卷,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咱们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