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陈少华、华南理工大学苏宏元、暨南大学曾毅平教授全程参与
为进一步提升文学院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学院专业质量提升工程,争取专业论证有所突破,2019年5月17日下午2:30-18:30,文学院在会议室举行了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师范、汉语国际教育、新媒体与文化传播等四个专业(方向)的论证预答辩。四个专业方向的3位专业顾问:华南师范大学陈少华教授、华南理工大学苏宏元教授、暨南大学曾毅平教授全程参与了论证。同时,还邀请了校内智能制造学部李辛沫教授、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师范专业负责人朱铁丹副教授作为专家团成员参加论证。文学院四个专业方向负责人、全体教学委员会成员、学术委员会成员和部分老师参加答辩会议,会议由周文副院长主持。
会议首先由四个专业负责人陈述各自如何围绕OBE理念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写作思路和课程体系构成。然后,各个专业顾问对这一段时间以来指导本专业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和建议,比如苏宏元教授认为新媒体与文化传播方向总体定位是理想的,新媒体和文化传播两个提法很好,但专业方向面不要太窄,应往大类靠,体现大类特点,要应体现出专业特色和学科的交叉性,可把新媒体与文化传播、文学、计算机等学科交叉融合起来,根据五邑大学文学院的特点进行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陈少华教授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培养目标方面,应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培养目标可设两个,一是培养能胜任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管理工作的语文教育人才;二是培养政企工作的优秀文字工作者。在培养目标里,还应重视信息素养,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能力。在毕业要求方面,可增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应强调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在课程设置方面,应结合中小学实际,可增加一些关于当下语文教育热点(前瞻性、改革)方面的描述。曾毅平教授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OBE产出方面,面临的问题是全国性的;专业建设可考虑江门的地方特点,学生们应有实践的机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注重汉语言文化传播,体现专业特色;培养去向可分去海外任教、中小学任教、涉外机构和企业等几个方面;课程可结合人工智能、实验语音学等,体现当代教育技术。李辛沫教授和朱铁丹副教授除了对四个培养方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之外,还结合她们自己在制订培养方案和专业论证过程中的经验,对目前四个人才培养方案从逻辑结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到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整个答辩会持续了四个多小时,答辩会讨论气氛热烈,会议结束之后,系主任和参会的老师都表示,通过预答辩,思路更加清楚,如何落实OBE理念更加明确,受益匪浅,对我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会后文学院将根据这次答辩会的建议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为参加学校下一轮的论证会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