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文学院本科生的专业能力,增强文化自信、专业自信,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诗词写作》课程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坚持“四个自信”,以成果为导向,深入开展文化育人、全程育人、诗性育人,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教学改革初见成效,学生诗词写作的兴趣、能力和水平都有大幅提升。一年来,有16位学生在国家级专业期刊《中华辞赋》2019年第1期发表诗词作品,4位学生参加全国“2018年共信赢诗文大赛”获得三等奖2项、优秀奖2项,5位学生参加2018年蓬江诗社元旦节诗词朗诵大会获得优秀奖。
近年来,《诗词写作》课程组从自身出发,转变思想观念,引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设定“三爱五会”(爱诗词文化、爱诗词课程、爱诗词传播,会懂、会写、会解、会评、会吟)为目标,创新教学形式,强化实践实训,着力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该课程将实践教学比例提升到50%,根据课程安排有计划地开展系列训练,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写作实训,找到成就感,培养课程自信、专业自信、文化自信。据统计,学生课内课外创作的古典诗词,每学期达到人均5首,部分学生多达20余首。
创新教学形式,融通课堂内外。课程以选材指导、线下讲评、线上互改、诗词唱和、微信互动、诗词沙龙、专题讲座、吟诵训练、佳作推荐、诗词大会、诗词竞赛、外部交流等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并由学院统一部署,组建了诗词兴趣小组、筹建心月诗社,创办《诗风词韵报》,建立诗词微信群,制作班级诗词习作展板,编辑班级诗词集,申报诗词教改项目等多种形式打通课堂内外,培养学生兴趣,提升动手能力。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丰富多彩交流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学生拓展了视野。学生在各种诗词报刊、微信平台、诗词展板上发表或推送作品170多首。
加强团队建设,发挥团队合力。选派专业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热爱诗词文化的老师组建有梯队层次的课程教学改革团队。目前课程团队有翦伯象、余敏芳、李翠叶、邓妙慈、赵楠等5位教师,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博士4人,形成梯队层次。团队成员群策群力,积极开展研讨,组织教研,推动教改;不辞辛劳帮助学生修改习作,身体力行写作“下水诗词”,为学生做表率;并请退休教师孟祥荣教授继续指导学生,开办诗词讲座,积极联系刊物发表学生习作。整个团队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教学改革。(文 文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