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教授39万字的新著《先唐文学十九讲》7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讲授先唐文学20年的结晶之作。由于贴近教学和为读者考虑,使此书具有一系列突出特点。1,对所引录的作品和材料加注音、义,方便学生和读者阅读。2,注重文学史知识、作品内容、作家事迹的叙述,帮助读者建立本段文学史的知识基础。3,详略处理幅度较大,在点面结合的基础上,突出文学史的重点内容,像《论语》、《庄子》、《诗经》、《楚辞》、《左传》、《史记》、三曹、嵇阮、陶渊明、谢灵运等,都有深入独到的分析。4,吸收课堂注意讲述方式和简明概括的长处,如《诗经》按主题和艺术等分为九个小节,《离骚》的浪漫主义方法概括成“一”“二”“三”“四”,用“飞”“怒”“谲”三个字概括庄子的文章,以《斤竹涧》一诗说明谢灵运诗歌工艺技术的三个方面,借冯友兰总结的“玄心”、“洞见”、“妙想”、“深情”四个方面分析《世说新语》的特色等等。5,注重文化元素和文学史发展两个方面。像历史和诸子散文中的社会人伦范畴、楚辞中的人格精神、汉魏诗的生命情怀、玄学的风流意蕴,以及陶渊明等对田园耕读模式的建构和山水自然的亲近、南朝宫庭对诗歌乐舞和女性美的爱好等等,这些构成中国文化特色的关键内容,书中都给予适当的表述。本阶段中国文学走的是从文化混一中独立出来的道路,体裁、主题、题材、风格、修辞、音韵、表现方法等都有其长足的发展。就诗歌而论,不仅四言、骚体、乐府、五言、七言以及绝句小诗诸体成就,而且由汉语声韵建立诗歌格律,推动了律诗的产生。在主题题材上,从汉魏的社会关怀,到正始的个人苦闷;从建安正始的深情执着,到晋宋之际的力求超脱;从政治状况、人生际遇,到田园、山水,到女色玩赏,等等,越来越走向实际和细腻的人生了。对此本书都给予了重视。在艺术风格上,汉魏风骨兴寄,齐梁辞华声色,本书都表达了喜爱和欣赏,避免了以前学界重前者轻后者的倾向。这与作者追求通达明澈的认识与趣味有关。6,注重士人精神的表现:孔孟老庄申韩不用说,像屈原、贾谊、嵇康、刘琨、左思、张华、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这些人,都表现了很强的中国士人精神,他们既承担着个体的生命情感,更担负着家国政治的社会责任,和人伦道义的良知准则,既是良好社会的建设者和维护者,又是社会问题的批判者和抗争者,既帮忙,又顶牛!和统治者的意识形态有间距,每高据于统治者的意识形态之上,而成为社会责任和道义良知的代表。像司马迁,对一代雄主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等及其时代的叙述观点,是最典型的表现。作者认为:了解和继承中国士人的这种精神传统,是古代文学史教学的崇高使命。7,在每个讲述内容之后,列举作品阅读书目,以便于学生读懂为起点,同时考虑权威著作和整理成果的多少,共列举书目170多种,基本囊括了本段文学史作品整理的主要成果。本书引述了不少前人的精彩评述,以帮助读者加强对相关内容的感受,也是一个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