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政法学院简介
2025年6月,学校整合外国语学院、政法学院、文学院以及侨乡文化与区域国别研究院,设立人文与政法学院。
学院现设有法学、社会工作、汉语言文学、英语、商务英语、日语等6个本科专业和学科教学专业学位硕士点,本科生1831人,研究生9人。其中法学、社会工作均为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广东省特色专业。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19名,其中外籍教师5名,具有高级职称教师39名。两位教授入选广东省语言文字工作专家库。学院还聘请了江门市中小学、媒体机构、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社工机构等一线教学名师和资深实务专家组成产业兼职教师队伍,形成了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师资队伍,为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头脑,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全面高质量发展。学院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立了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开展全院课程思政建设的各类培训、名师讲座、工作坊、教学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近三年,一门课程评为省级课程思政课,三门课程思政案例在新华网上线,三门课程入选校级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学院紧密围绕国家战略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求,以培育高素质、应用型卓越专业人才为根本目标,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法学专业结合侨乡地方特色,搭建“基础法 + 涉外法 + 侨务管理”的“三位一体”课程体系;社会工作专业依据行业需求及发展趋势,构建“基层社会治理+跨境养老”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构建了“文学素养 + 写作能力 + 文化传播”的课程体系;外语专业打造出 “语言技能 + 专业知识 + 跨文化交际”的课程体系。
2025年,学院依托学校理工科“硬实力”、法学“软支撑”以及江门“侨资源”,在原“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实验班的基础上创设“涉外法治 + 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实验班,秉持“技术筑基、侨都赋能、法护创新”的核心理念,致力于培养“通技术、精涉外、联侨脉”的“技术 + 外语 + 法治”复合型、应用型卓越人才。
学院通过优化基层教学组织结构、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支持教学团队开展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活动等方式,鼓励教学团队申报各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项目、一流课程建设项目,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课程建设能力。学院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项,省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10项、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二届高等教育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5项,校级本科高质量课程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建设改革项目40项。学院大力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各类教学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研,成绩斐然。近三年,20余人次青年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18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其中,谢嘉欣老师团队于2024年获得第十五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商务英语专业组全国决赛特等奖。
学院目前有省级教学和科研平台15个,政府、企事业单位产学研基地110多个,涵盖法学、社会学、文学、语言学、区域国别研究等多个领域,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三年来,我院教师主持教育部产业研合作项目3项,省级科研项目6项,在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出版教材与学术专著12部。学院始终坚持 “面向地方、服务社会” 的办学宗旨,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在地方立法方面,学院组建了专门的立法团队,参与制定了《江门市新会陈皮保护条例》《江门市侨乡广府菜传承发展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在社会政策制定方面,撰写了《江门市民政事业发展 “十四五” 规划》《江门市养老服务体系发展 “十四五” 规划》等政府规划文件;在文化服务方面,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咨询服务,参与侨乡文化节、文学创作大赛等活动的组织策划;在翻译服务方面,为地方政府、企业的国际交流合作提供翻译支持。此外,学院还积极参与广东双百社工督导、法治恩平建设、江门市各法治工作部门的多元解纷、基础教育帮扶等工作,为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贡献了力量,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学院通过打造“优学计划”“悦读计划”“研路引航”“公考启航”等特色项目,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助力学生全面发展。近三年,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斩获佳绩,累计获国家级奖项81人次,省级奖项233人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123项,其中国家级16项。2024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高达 45.6%,远高于15% 的全国平均水平;英语专业四级、八级考试每年通过率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企业与校友分别设立了“盈科奖学金”和“旭浪奖学金”,表彰在专业学习、学术科技、学生工作、志愿服务、普法宣传等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以激励学生积极投身学术研究和实践创新。近三年,学生获“挑战杯”省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121名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30名毕业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踊跃参加 “三支一扶”“山区计划”“西部计划”,10名学生应征入伍等项目,学院总体就业率达90%以上。紧扣地方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办学定位,锚定“侨文化特色鲜明的新文科” 建设目标,立足江门侨乡实际,以行业需求与侨乡发展为导向,精准设置专业培养方向:法学专业设置涉侨涉外法务、法律实务及知识产权法三个特色模块方向,社会工作专业聚焦基层社会治理与社会工作(含侨乡社会治理与社会工作)、老龄化与老年社会工作(含跨境养老),切实服务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时,学院常态化组织学生参加侨务与侨文化宣传实践:“寻根” 项目、侨乡文化传承工程、“百千万工程”、侨乡文学作品整理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厚植侨文化认同感与传承自觉。
展望未来,学院将以迎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学院内涵建设。为此,学院将聚焦特色人才培养,着力打造 “涉外法治 + 外语 + 侨务”“文学 + 侨乡文化 + 传播”“外语 + 跨文化传播 + 侨务” 等融合性培养模式,通过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推行跨专业辅修、创建创新实验班等举措,为“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输送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此基础上,学院将依托专业优势拓展社会服务领域,重点培育地方立法服务、涉侨涉外法律服务、社区治理服务、跨境养老服务、文化传播服务、翻译服务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项目,为地方社会发展注入更多智力动能。
立足新时代,人文与政法学院将始终坚守育人初心,以奋进之姿砥砺前行,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征程中不断书写新的篇章,为培养实战型文科创新人才、为地方社会发展贡献邑大力量!
(2025年9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