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全面育人 >> 实践教学 >> 正文
第十次公演 | 这部话剧讲活红色信仰
发布时间:2025/10/28 文章来源:全面育人中心 浏览次数:

9月9日至11日

由五邑大学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

原创情景教学精品话剧《木棉花开》

在吕志和礼堂迎来第十次公演

这堂生动的思政课

让革命先烈周文雍、陈铁军的故事

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2025级新生心中

话剧讲述了广州起义的领导人之一周文雍与他的革命爱人陈铁军,以假扮夫妻的方式开展工作,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坚定共产党人的信仰,从容就义,用生命谱写了一段荡气回肠的革命史诗,诠释了人生关于信仰和爱情的至高境界。

作为学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创新举措与制度性安排,此次公演共5场,5000余名新生现场感受红色精神的感染力,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刻理解信仰、忠诚、担当的内涵。演出通过两大突破性升级,以环环紧扣的剧情和生动的演绎,鲜活讲述周文雍、陈铁军等人赤诚真挚、激情悲壮的革命故事,引导新生们传承红色基因,扣好“第一粒扣子”。

创新一打造“讲述者引导式”沉浸式思政课堂,让观演从“观看”变“思考”

图片不同于以往以剧情演绎为主的呈现形式,第十次公演首次将“体验式课堂”概念深度引入舞台,增设具有互动引导功能的讲述者角色,打破“演员演、观众看”的传统边界。讲述者并非简单串联剧情,而是以“思政课堂引导者”的身份深度参与:在关键剧情节点,通过精准提问与新生形成“隔空互动”。当舞台上再现周文雍在狱中写下“手可断,肢可折”的绝笔诗场景后,讲述者适时抛出“如果身处当时的历史情境,你会如何理解这份信仰的重量?” 等问题,引导观众跳出“旁观者”视角,主动代入历史语境;在展现周文雍与陈铁军以刑场为礼堂、以枪声为礼炮的壮烈片段后,讲述者进一步提炼“这种牺牲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对‘为人民谋幸福’初心的坚定践行”,帮助新生透过剧情看到精神本质。

这种“讲述者串联+剧情演绎+思考引导”的模式,将舞台转化为跨越时空的沉浸式思政课堂。2025级新生陈诗涵在观演后分享道:“最让我震撼的是主角在刑场上高呼‘共产主义万岁’的场景,讲述者的引导让我忍不住思考,是什么支撑他们面对死亡仍如此坚定。” 观众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在讲述者的带动下,跟着剧情节奏“听课、思考、感悟”,进而“因思考而共情、因理解而认同”,真正实现了“寓教于演”的深化,让红色教育从“入眼”走向“入心”。

在最后一场公演,学校特聘教授、剧目总导演宋思轩通过线上连线方式,为全体新生送上深情寄语。他希望每一位新生都能从《木棉花开》中感受到家国情怀的力量,勇于担当、勤于追梦;在五邑大学如木棉般茁壮成长、红心向党,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创新二“老带新”全流程传帮带,让话剧传承从“演好一场”到“守住一脉”

图片此次公演的另一突破是将演职人员的“传承”从过往的“经验分享”与“代际更替”,升级为全流程、精细化的“老带新”培养模式,确保《木棉花开》的艺术水准与精神内核代代延续。

多位曾参与往届演出的骨干演员主动重返幕后与舞台,以“前辈导师”的身份深度参与对新演员的培养。经济管理学院2021级校友、第五代周文雍扮演者韦东兴便是其中之一,他在剧组度过三年时光,从群演成长为主演,此次不仅再次登台,更首次担任幕后舞台监督,以全新角色助力剧目呈现。

在排练初期,老演员带领新演员逐字逐句围读剧本,结合自身对角色的理解,讲解台词背后的历史背景与人物心境。如在指导第六代周文雍扮演者黎伟豪时,他们分享“这句台词的语气不是激昂,而是带着对未来的坚定,因为先烈知道自己的牺牲会换来什么”。黎伟豪也主动向学长请教,并查阅大量史料,只为精准传递烈士英勇不屈、不惧牺牲的红色精神。在对戏环节,老演员手把手扣细节,从肢体动作的幅度、眼神的情绪传递到与其他演员的节奏配合,逐一示范调整。新一代陈铁军扮演者林曼欣、杏儿扮演者温琪琪、阿依扮演者梁宝霖也在各位老演员的帮助下,打磨情绪表达,攻克了许许多多的难点。在舞台调度、道具使用等幕后工作中,老演员也全程陪伴,分享过往演出的经验教训,帮助新团队快速适应流程。

这份传承更体现在全员的付出中,为保证演出质量,团队提前一个月返校排练。执行导演曾文光说道:“这部剧围绕‘信仰’展开,排戏时总想着把角色戏份磨得更细更实。每天演出结束我们会复盘,观众哪里动容、哪里有掌声,都记在心里琢磨调整”。这种“围读剧本+对戏扣戏+幕后指导”的“老带新”模式,让传承不再是抽象的“精神传递”,而是具象的“手把手教技艺、面对面传心得”。新演员不仅学会了“怎么演”,更读懂了“为什么演”。陈诗婷在参演后表示,彻底读懂了陈铁军“奔赴死亡的坚定决心”,也更深刻理解了革命信仰的崇高内涵。

9月8日,校党委书记栾天罡来到《木棉花开》排练现场,仔细观看排练片段,并慰问全体演职人员。他充分肯定了全体剧组主创及演职人员的辛勤付出,并代表学校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栾天罡表示,《木棉花开》作为新生入学的第一堂“思政课”,通过“以剧为课”的创新形式,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单向灌输,将育人初心转化为青年学子可感可知的精神滋养,这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是为青年学子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精神播种。他希望这部作品以“老带新”的传承方式,在一代代邑大学子中接续传递,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创新表达形式,让“木棉精神”始终与青春同行、与时代共振。他勉励大家放松心态、树立信心,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呈现作品,让《木棉花开》真正成为一堂“入脑入心”的思政课。

从“沉浸式思政课堂”的模式创新,到“老带新”的传承升级,《木棉花开》第十次公演既是一场浸润心灵的艺术盛宴,更是学校红色育人模式的一次创新突破。这部已上演50余场、荣获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奖项的话剧,从“单一演出”迭代为“自创、自导、自演、自我教育”的可复制、可延续的育人模式。接下来,学校将持续强化文艺精品的创作与创新,推动红色基因与美育、思政工作的深度融合,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持久动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