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与村落”的遗产属性与保护措施》
张国雄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基地,江门,529020)
谭金花
(开平碉楼研究所 开平 92300)
关 键 词:遗产 文化景观 非物质文化 保护 开平
内容摘要:“开平碉楼与村落”不仅是一种文化景观,而且包含大量的非物质文化要素。其保护应该针对不同的内涵采取响应的措施
“开平碉楼与村落”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如何受到更好的保护,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科学保护管理的前提是对这一遗产的属性要有更加深入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对它的内涵有充分的把握,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不等于对其文化性质的研究就可以终止了。因此,本文将进一步分析它的遗产属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分类保护的一些初步意见。
一,“开平碉楼与村落”的遗产属性分析
开平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名称上我们经历了三次变化,最初确定为“开平碉楼与民居”,考虑到碉楼的价值一定要与村里的民居想结合才能够得到真实的体现。到定稿第一个申报文本时,改为“开平碉楼”,主要是为了名称的简洁和响亮,碉楼本身有居楼,这种碉楼也是民居的一类,因此简洁地使用“开平碉楼”可以涵盖民居内容,不影响其价值的展现。从2002年以来,在国内外不同专家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当我们撰写第二个申报文本时,项目的名称就换成了“开平碉楼与村落”。
项目申报名称的变换,反映了我们对它的丰富内涵及其属性的逐渐深入认识和把握
(一) 文化景观属性
“开平碉楼与村落”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它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遗产,仔细分析它的要素组合,更表现为一种因特殊的自然和社会背景、动因、过程而形成的乡村文化景观,碉楼是这个景观中最突出、最吸引人们眼球的部分。
开平处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海洋风影响,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风。当地的气候条件适合亚热带动植物生长,品种繁多,动植物的种属群落依然保持着本土的性质。立县之初,开平的大部分地区被天然林覆盖,经过数百年的农业开发和植树造林,天然林区减少,人工林区扩大,森林资源丰富。乔木和灌木共有312种,其他藤本、草本植物500多种,动物种群有禽类、鱼类及其他类110种。
充沛的雨量,充足的日照,冬季短暂温和,少霜无雪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开平从立县之初,就以种植业为主,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其他杂粮有玉米、番薯、马铃薯。经济作物以蔬菜、水果、花生、甘蔗、木薯、大豆为主,尤其蔬菜生产的历史悠久,一年四季不断。
从远古的先民到秦汉以后大量北方人的迁入,开平乡村民众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聚族而居,择址立村,开发农业,繁衍生息,将自己创造的村落与田园景观融进自然环境之中。
开平的村落多临河而建,枕山面水,由水塘、竹林、古榕、田畴、民居建筑、宗祠或灯寮、晒场以及各种神位,组成了情趣独特的空间结构和景观效果。
民居建筑是村落的主体,呈棋盘式集中布置,村巷纵横垂直交错,住宅排列非常规整,横向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村地的利用率。民居多一层或两层,前排不得高于后排。前后民居之间空隙30—50厘米,为防火的“火巷”,大门一律开在两侧,门外是村内的主要交通巷道。碉楼和西式比墅——“庐”多坐落在村后,点式竖向发展,与低平的民宅高低错落,在背后无山的村落常常被借势为“靠山”。
村前如果无河,多开挖水塘,塘泥用于填高宅基,形成面向水塘的倾斜。笔直的村巷面对水塘,生活废水通过村巷统一的地下排水系统,依靠倾斜的地势,汇入水塘;水塘不仅承接雨水、生活废水,它形成的水面在夏秋酷暑季节还起着调节村落小气候的作用,东南风经过水面,进入笔直的村巷,受村巷的约束,风力加大,通过民居两侧面向村巷的门进入,通风凉爽。
村前的晒场既是翻晒稻谷的生产场地,又是村民的公共活动空间,旁边常设置石条为凳,供村民休息。
宗祠建造在村口,全村重大的祭祖、诉讼、喜庆等活动在此进行,是村民共同拥有、经营、创造的社会活动空间和精神生活空间。村口的古老榕树根深叶茂、树冠硕大,象征生命旺盛,被村民称为“风水树”。
村口的社稷坛、村后的玄武大帝神位、村巷的泰山石敢当以及民居内的门神、灶神、天神、地神、人神等等无处不有的各种民间神祀,使村民生活在一种多元的乡村宗教信仰崇拜的精神空间之中,“人神共居”的生存模式带给他们平和的心境和心理慰藉。
村落四周不建围墙,而是利用竹木组成密实的天然屏障,它与村口两侧的闸楼、村前的水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卫空间,高大茂密的竹木、焦林,环护民居建筑,又形成了绿色的景观林带。林带外面就是村民主要的生产场地,四季颜色变换的大片稻田烘托出村落的稻作文明背景。
中西合璧的碉楼与民居融为了一体形成第一景观圈层,民居与周边的农田、林木、河塘融为一体形成景观的第二圈层,这些农田、林木、池塘、河流、山脉又是更大的自然风景的一部分,组成第三圈层。这种相互关系的另一面是,碉楼与独特的自然景观遥遥相望,碉楼的建筑风格有意识地与景观紧密结合。
总之,开平碉楼与村落的传统乡村田园景观,是当地村民世世代代以自然为本,辛勤劳作,与自然形成的一种亲密共存关系的体现。村落周边的自然已经不是真正的纯天然的自然,而是经过了当地农民上百年的“改造”而形成的自然,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已经融入了具有岭南风光的自然之中,在历史的长河中双方建立起了一中彼此亲密、互不伤害的关系,这里既有生生不息的动感的生命力,又构成了视觉上和谐壮观的景象。
(二)非物质遗产属性
以往人们关注比较多的是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景观属性,实际上我们还应该充分认识它的非物质文化方面。
这是一个“活”的遗产项目,在这个文化空间里,碉楼虽然已经失去了实际的功能,但是多数民居建筑依然在使用,村里居住的仍然是世代相传的村民,他们照常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促使文化景观保持、延续的恒久而深厚的力量;而这一文化空间又承载和凝聚着与之休戚与共的文化元素,还有让我们感觉到亲切、鲜活的村民日常的信仰与行为习惯。
因此,开平碉楼与村落文化空间还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因素,这些非物质的文化元素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建筑命名。在1830多座碉楼和西式别墅建筑中,有一个突出的文化现象,即绝大多数楼宇都在上部的正中嵌入匾额。匾额是中国传统塔楼建筑的一种装饰手段,楼必有匾,而这些楼、塔多是名楼名塔,像开平乡村这样普通的碉楼和别墅也悬嵌匾额,在中国的乡土建筑中比较少见。
匾额里书写的楼名,表明碉楼的名称、建造的年代,寄予建造者的希望,也给村民以精神上的振奋和慰藉,同时还表现出建造者的文化程度和情趣爱好。上千个楼名或雅或俗、或隐或浅,多彩多姿,折射出当地民众的社会和文化心理。楼名或以楼主命名。蚬冈镇锦江里的瑞石楼就是以楼主人黄璧秀的字“瑞石”命名,瑞石即美玉,美玉为璧;或以数字命名,如赤坎镇虾村的“四豪楼”就是旅居加拿大的四位乡亲修建。或以方位命名,如赤坎镇司徒氏家族于民国初年在潭江两岸各建了一座更楼,即分别命名为“南楼”、“北楼”;或以村落命名。这种命名主要出现在众人楼上,蚬冈镇锦江里的众人楼就叫“锦江楼”;或以美愿命名。这是开平碉楼命名中一个运用非常普遍的原则,有的表现团结互助,有的寄望社会安宁,有的祈求吉祥富裕,有的弘扬传统美德。在开平碉楼的楼名中,还有的是大声呼唤振兴中华、振兴民族、振兴国家。
第二,传统的门联。除了悬挂匾额,开平碉楼的楼主人还为碉楼配上了楹联。这些楹联往往以传统的“鹤顶格”的形式进一步揭示、表达楼名的内涵和楼主的胸臆。塘口镇自力村的云幻楼楼主方文娴亲拟的门联则充分表现了他的传统文化的情怀和素养:
云龙风虎际会常怀怎奈壮志莫酬只赢得湖海生涯空山岁月,
幻影昙花身世如梦何妨豪情自放无负此阳春烟景大快文章。
有的门联则表现乡村民众对西方近现代意识的认识和视野。如:“共和构造,世德流传”;“中外同风,世界文明”;“风同欧美,盛妣唐虞”。中外二元的精神世界展示无遗。
第三,乡土的璧画。它的画法是乡村画师的国画技艺和风格,非常传统、民族,但是图案有一个比较共同的地方,就是往往表现中外不同的自然、人文景观。一幅门楣画的结构常常是大海大河分隔出两个世界,一边是中国传统的乡村,农舍、农夫、山水尽入画中;另一边是高楼大厦、洋人、汽车组成的西方社会,在中间的海洋上有行驶的大轮船,天上有飞机,有的是火车将两个世界连接在一起。画表心声,画表追求。门楣画既是华侨出样经历的真实记载,更是侨乡民众对外界认知、对西方文明向往以及对远方亲人牵挂的特殊表达。
第四,濒危的灰塑技艺。开平碉楼与别墅的装饰大量运用了岭南乡土的灰塑传统技艺。这种技艺完全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工地的脚手架上,口手相授,一代一代传承。徒弟是先从配料、拌料学起,然后就是观看师傅的操作。相当一段时间后,师傅才会让徒弟参与做一点,慢慢到独立上脚手架干活。灰塑的材料很讲究,以石灰为主,配草灰、黄泥,有的还增加黄糖或糯米,往往需要沤制一段时间,以提高粘性,各种材料的比例根据不同的装饰题材而定。在碉楼外墙施工时,工匠不是先画好一个图案,而是成竹在胸,一把抹刀挑出灰泥就在墙上创作,一拍一抹一推一压一挑,一个图案就可以完成了,栩栩如生,然后是涂抹矿物颜料。这样一种传统的技艺在开平碉楼建造兴盛时期也得到发扬光大,形成了专门的队伍,很多工匠将自己的名字也融进了画作中。碉楼的灰塑作品题材中外兼备,中式的“喜”、“福”、“寿”、“禄”字形,荷花叶、中国结、金钱、龙、凤等图案,是常见的题材,在它西式的造型中到处洋溢着中国传统的乡土文化气息,传递了当地民众在接受外国文化的过程中,挥之不去,深藏于心,牢牢坚守的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同时西方建筑装饰中常用的卷草、鎏苏、盾等也被灰塑这种传统工艺表现出异域文化的神韵,而且象飞机、火车、轮船等近代四方工具,也成为灰塑的创作源泉。
传统壁画和灰塑技艺在开平乡村已经濒危,专门的工匠和艺人存世的已经很少了,亟待抢救。
第五,延续的敬祖祭神。开平的民居、别墅和碉楼是一个多神的“精神空间”,当地民众还保留着传统的祭神拜祖的习俗,房屋内外,村前村后各个神位的香火依然袅袅。更重要的是,作为侨乡,其对祖宗对神灵的敬拜,还增添了对民族国家兴旺发达的祈求。立园泮立楼别墅四楼神龛上,有这样一幅对联:“宗功伟大兴民族,祖德丰隆护国家”。在这里,宗族、民族和国家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关系,高度统一使我们不能不对这些腿上的泥土都还没有洗尽的侨乡农民心生敬意。
第六,方言中的外来语。在开平话中夹杂着英语,这是近代形成的习惯。见面喊“哈啰”,分手说“拜拜”,是当时的一种时髦。这种语言现象延续至今,用开平方言对英语译音的一些外来词汇,依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上了年龄的人可以随口而出。如球叫“波”(Ball),好球叫“古波”(Goodball),冰棍叫“雪批”(Pie),饼干叫“克力架”(Cracker),奶油叫“忌廉”(Cream),奶糖叫“拖肥”(Taffy),蛋糕叫“戟”(Cake),沙发叫“梳化”(Sofa),护照叫“趴士钵”(Passport),夹克叫“机恤”(Shirt),杂货店叫“士多”(Store),球衣叫“波恤”(Ball shirt),帽子叫“喼”(Cap),商标叫“麦头”(Mark),对不起叫“疏哩”(Sorry),面子叫“飞士”(Face)等等。
第七,村落规划和管理制度。开平村落规整的布局,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利用与适应,历史时期形成的管理模式,都是这一文化空间承载的元素。在近代,开平村民在探索运用西方民主的原则和公司股份制的管理方式进行村落管理,很多村至今保留着建村时制定的《立村股份章程》。这种探索是西方管理原则和管理制度对中国传统乡村自治管理的冲击。
二,“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分类保护措施
基于以上的分析,“开平碉楼与村落”所具有的物质与非物质多样属性,就要求我们对它的保护管理要分类分层次分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根据八年“申遗”工作的实践,我们以为应该采取如下的保护措施。
(一)碉楼本体的保护
碉楼是“开平碉楼与村落”文化景观的主体部分,其本体的保护管理好坏,直接影响到这一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能否保存与延续。
现存的开平碉楼集中分布在遗产申报项目提名地所在的塘口、百合、赤坎、蚬冈四个镇,四个提名地共有231座碉楼,占开平碉楼总数的12.6%。早的建于400年以前的明朝中后期,最晚的也建于二十世纪初期。这些碉楼经历了百年或数百年的风雨,绝大多数的结构保存原好。只是一些碉楼的墙、柱和围墙出现程度不同的裂缝。这些裂缝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季节性温差、室内外温差和建筑材料干缩等影响,出现结构的体积变形受约束产生拉应力,它属温差裂缝和干缩裂缝,只影响使用、美观,不影响结构安全。
碉楼本体的保护要遵循有利于保护、展示开平碉楼与村落文化景观的真实性、完整性的原则。维护修复贯彻要坚持可逆性;实行现状为主,加固维修为辅,尽可能少干预。对不得不进行的少量加固维修工作,严格掌握修复的尺度,保存原有的建筑形制、建筑结构、建筑风格,修旧如旧。依靠专家指导,确定最佳的路径和技术。采用多种手段记录保护维修的全过程,积累资料,建立档案,保证开平碉楼与村落项目真实性、完整性的永续发展。
碉楼本体保护在具体实施中,分级分期地展开。目前我们对1833座碉楼进行了等级的划分,共分为五个级别进行保护。其中,一级和二级属于重点保护碉楼。近期(2006—2010),对核心区内的碉楼以保存现状和加强监测工作为主,加固维修为辅。加固维修由结构专家提出方案,然后会同建筑、文物等方面的专家共同确定执行方案,聘请省级专业补强公司施工。同时,启动对缓冲区内碉楼的保护管理工程。中期(2011—2015),完成缓冲区碉楼的现状保存、维护修复,建立制度化的监测管理。启动非提名地一级保护碉楼的维护修复工程。远期(2016—2025),坚持对提名地核心区和缓冲区碉楼现状的保护和监测。完成非提名地一级保护碉楼的维护修复,并展开二级、三级保护碉楼的维护检测。
碉楼本体的保护、监测和修复是一项需要多学科专家参与的工程,即需要建筑、土木方面的技术支持,也需要文物、历史、世界遗产等方面的学科配合;不仅需要高等院校的专家参与,还需要乡村拥有特殊技艺的工匠出力。组建一支相对稳定专家技术队伍,是实施碉楼本体保护的重要的保障。
(二)村落民居的保护
村落民居是当地村民主要的生产、生活空间和非物质文化展示与传承的空间,它还是开平碉楼与村落文化景观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达体现的载体。对它加强保护管理,同样关系到这一遗产项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能否获得永续的保存。
开平的古村落多建于宋代,而遗产项目提名地保存的村落,最早的建于明朝,最晚的建于民国,多数是清朝,有近百年的建村历史,村落民居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稻作农耕文明的特色。由民居、祠堂、碉楼、书室以及河塘、竹林、蕉林、榕树等构成的传统村落格局几百年来没有大的变化,完整地保存着历史的风貌。民居建筑从统一规划建造的年代至今都没有受到大的扰动,单层或两层的传统民居仍然是村落建筑的主体。这些传统民居以及近代出现的西式别墅——“庐”的平面布部,还是在当地流行了数百年的“三间两廊”形式。房间的使用功能安排、甚至神位的布置,也还延续着传统的式样。提名地村落的村巷、排水、通风、采光系统完整保持,古村的肌理依然存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由于农村生活水平提高,村中也出现了个别改造传统民居的情况,或在传统民居上添加或以新的建筑手法进行装饰,其体量、用材、风格和色调等方面,出现了与传统民居环境不和谐的现象。青壮年农民离开农村,出国进城的情况日益增多,致使一些民居或别墅闲置。而且自来水管、各种电线的搭牵和电线杆的敷设比较零乱,影响景观。鸡、鹅、犬等家禽的放养,影响了村落的卫生环境;传统的厕所已不符合现代生活的要求;生活垃圾堆放、填埋场地的建设尚待完善。
村落民居的保护除了同样要坚持有利于景观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之外,关键是要严格控制核心区内建设新的楼房,严格控制对传统民居的拆改,严格控制以现代建筑手法对传统民居进行外观的装饰。在尽量少加干预的前提下,对个别不得不进行加固维修的民居,必须保存原有的建筑形制、建筑结构、建筑风格,修旧如旧。对村落民居中所做的修复以及增加的必要设施,也必须具有可逆性,能够恢复原状。
具体而言,村落民居的保护目前应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保持村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现状,维护村落的生态景。进一步提高村落的绿化水平,主要绿化植物采用本地乡村常种植的竹、榕、樟树、凤凰树、杨桃、芒果、黄皮、荔枝、龙眼、芭蕉、木薯、蚁芋、柚子、白鹤芋、紫薇、炮仗花等。绿化种植要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以自然种植为主,强调乡村特点,避免绿化的城市化景观,永续保存自然、恬静、舒适的村落环境。
第二,维护村落池塘原状,保持原有的河流池塘系统。保持水体环境,提高自净能力;注意防洪堤的加固维护。
第三,保持民居建筑在体量、材料、结构、形式、色调等方面的历史风貌,拆除近二十多年来少量添加或新建的不谐调建筑。
第四,规划管网,供水、供电、通讯网线进行下地改造,并与生活排污系统的改造相结合,维护村落传统的景观环境。
第五,改建厕所或在村尾隐蔽的地方增建厕所,注意与村落民居环境的谐调。增设,回收生活垃圾的垃圾箱,提高卫生标准培养村民维护村容卫生环境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三)非物质文化要素的保护
在开平碉楼与村落文化空间中遗存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传统技艺、语言习俗等同样是该遗产项目的组成部分,是项目活的精神灵魂所在,是项目生生生不息传承繁衍的动力,是文化景观背后活的华侨、侨乡历史文化。
今天开平乡村民众的主体是宋代以来多次经过南雄珠矶巷迁移而来内地移民,内地的传统文化与土著文化融合,发展为传统广府文化的一部分。到了近代,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开平所在的五邑地区演变为侨乡,一种新的有别于非侨乡地区的文化形态——“侨乡文化”,出现在珠江三角洲的西缘,这里的侨乡文化实际上是传统广府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的产物。
今天在开平乡村所保留的活的文化遗产就是侨乡文化在各个方面的展示。有的作为碉楼与民居装饰的一部分得到遗存(如门联、壁画、灰塑),表现着这个文化空间中的民众特有的文化视角;有的依然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使用(饮食起居、祭祖拜神、方言),源源流露着主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情结,基本处于原生态的保存状况。从延续角度考察,这些非物质的文化内涵,有的被多数村民在不自觉中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但是我们也看到象壁画、灰塑等专门的乡土技艺已经濒临失传。“开平碉楼与村落”这一文化“场所”,只有与村民的文化行为合为一体才具有真正的遗产意义。因此,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在某种意义上比碉楼本体、民居、村落环境的任务更加繁重,尤其是联系到目前当地民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较深,而对其中的非物质文化的价值了解较少的情况,其保护管理更显得急迫。只有对“开平碉楼与村落”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进行有效的保护,加强管理,这一项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才可能真正得到永续的传衍。
对“开平碉楼与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首先要遵循“抢救第一”的原则,对目前还健在的传统技艺工匠进行摸底调查,将他们作为专门的人才由政府进行保护。组织他们带徒弟,传授传统的技艺。
第二,要对碉楼和民居建筑上的壁画和灰塑作品进行专项普查登记,同样要分级进行保护。开平碉楼和村落的普查,并没有将这些文化内容纳入普查范围,基本情况还没有掌握,研究就更谈不上深入。
第三,组织材料分析专家对灰塑、壁画的颜色成分、材料成分进行高分子分析,为修复提供科学的依据。目前很多壁画已经发霉、褪色甚至剥落,一些灰塑装饰也破损残缺。只有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掌握其材料成分,才能够进行符合其真实性的修复。
第四,对民间的祭祖敬神仪式进行记录,寻找这些民俗活动的传承人,开展口述历史的抢救,挖掘整理存档,为发展乡村民俗活动提供科学的依据。
第五,组织方言学专家进行开平方言的专项调查,尤其是对开平话中的外来语类别、特征整理研究。
第六,对碉楼和民居建筑的楼名开展专项研究,通过楼名去认识近代开平人的文化心理。
第七,向村民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介绍,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的文化价值和开发意义,鼓励村民尽量保留、使用传统的生活方式居家过日。目前,四个提名地中的自力村和马降龙村的村民在旅游开发中,已经认识到了自己普通平常的饮食结构、器具用品对于开展特色旅游的意义,较好的经济回报使他们比较自觉地进行传统生活方式的流传和展示。这是现实对农民的生动教育,在次基础上开展广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宣传教育,是能够获得他们的认可和接受的。只有广大村民参与进来,“开平碉楼与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才有真正的保障。
参考文献:
刘红婴:《世界遗产精神》,华夏出版社,2006。
|
| |
|
|
|
新闻出处:五邑大学-广东省侨乡文化研究中心
|
|
附件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