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岭南故事,发掘匠人匠心,体味文化传承。
每个民族的文化密码,如基因般留存于人的体内。要了解岭南文化的传承密码,我们以每一位解码人背后的故事,发掘凝聚于这些民俗美物、一饮一食之上的匠人匠心,以及暗藏其间传承至今的文化密码,呈现此卷“解码岭南文化”系列报道。
岭南乡野,华丽而魔幻的碉楼散落,留下一个个关于碉楼及其主人的神秘传说。
他们成为世界遗产,成为各种电影电视中魔幻的场景,成为现代人们好奇的旅游地。然而,在碉楼斑驳光影中那些跨越时空的故事,并没有停止,成为戛然而止的“历史故事”。成为世界遗产,是为了好好地活着。而同样的,对开平碉楼,以及居于其中的常民生活,岭南人有着世界领先的保育理念:一种让碉楼“活着”的保育
《解码岭南文化》纪录片:第二集 复兴 · 光影碉楼
>>>文化名片:碉楼

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2017年12月,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传统】寻根·“活着”的“世界遗产”
每一座碉楼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每次回乡,驱车走过325国道,那些碉楼的前面,主人都会种上几棵棕榈树,每当老远老远看到那高高的挺拔的树身,我都会联想到海边的望夫石,和那些终老也没有见过丈夫一面的侨乡老妇人。”广东省文联理论部主任梁少锋,是土生土长的开平人。碉楼于他,既是生活周边,也是一种文化根源。
开平碉楼始建于清初,大量兴起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碉楼的历史作用主要是防涝防匪之用,最多时达3000多座,现存1833座。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开平碉楼,人们认识它更多的是从不同的影视作品中。在自力村、马降龙拍摄的《让子弹飞》、在赤坎拍摄的《一代宗师》,以及在《风雨西关》《等着你回来》《广州码头》等等众多影视剧集里,以各种姿态跨越时空的碉楼。

五邑大学原副校长、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开平碉楼申遗首席专家 张国雄
在学术专家的眼里,开平碉楼是融合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华侨乡土建筑群,“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长廊”。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拱券,伊斯兰风格的穹窿顶,以及葡式建筑中的骑楼,巴洛克风格建筑,在开平随处可见。他们有中国传统硬山顶式、悬山顶式,也有国外特别是欧洲大陆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式,哥特式、罗马式各有特色,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也是开平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见证,反映了侨乡人民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历史,同时也体现凝聚了当地的民风。
“开平碉楼高于一般居民楼,墙体也比一般民居厚实坚固,铁栅小窗,突角悬堡,是开平碉楼的一大建筑特色。角堡内还开设了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五邑大学原副校长张国雄教授,是开平碉楼申遗时的首席专家,他向羊城晚报记者表示,“清朝末年,人们迫于生计出洋谋生,土匪对侨眷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于是大量产生了这种建筑风格中西合璧的防御性建筑。”

广东省文联理论部主任、开平人 梁少锋
“在海外打拼的华侨,将积蓄一生的血汗钱,和所见识到的建筑样式、建筑材料寄到家乡,建造了这些碉楼。”梁少锋说,“其实也是把自己对未来的一种追求、向往,和对家乡的一往情深,凝聚在碉楼的本体上。”
每一座碉楼里都有一段故事。碉楼里有很多从国外带回来的贵重器皿和豪华的生活用品。然而从民国初年华侨写的书信中,如今的人们可以知道:到了海外打工才知道生活的艰辛,他们被当地人叫“猪仔”,承担修铁路中最危险的活。而那些有西洋风格的建筑,仔细看来还浑身散发着庀的乡土气息,屋檐、门框浮雕的图案,檐上的壁画,各种细节都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的传统审美。
每座碉楼的历史就是它的性格
不同碉楼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姿态与性格,这些就是历史与生活。
人们很容易迷失于碉楼精巧的细节中。无论是建筑学专家、摄影发烧友,还是普通旅游者,都能在这跨越时空的建筑群中,找到各自的兴奋点。

在开平碉楼中高度排第一的瑞石楼,外观也集众家所长。楼体首至五层,每层都有不同的线脚和柱饰,窗裙、窗楣和窗花的造型和构图也各有不同。六层有爱奥尼克风格的列柱与拱券组成的柱廊。七层南北两面可见到巴洛克风格的山花图案。九层小凉亭的穹窿顶,罗马风格浓重。楼的顶部还有3层亭阁,其中以四周用承重墙接托的罗马穹窿顶和以支柱支承的拜占庭穹窿顶造型最为显著。
位于塘口自力村的铭石楼,为方姓华侨方润文1925年所建,外形壮观,内部陈设十分豪华,楼内至今保存着完整的家具和生活用品,是当时华侨文化与生活的见证。除制作精致的岭南家具外,名贵的“舶来品”也在诉说着中西文化的融合。像铭石楼这样的碉楼遍布侨乡村落,寄托着数代侨眷主人落叶归根的神往。而当我们说起碉楼的英勇威武,赤坎腾蛟村的更楼“南楼”,就曾留下与日军激战了八天七夜的抗日勇士的壮歌。

“这些窗户都是原装的,从这里可以看到赤坎百足山,当年日本侵华时还能看到飞机扔炸弹。”开平市塘口镇三社村,何伯1935年就在碉楼里出生,“我一出生没见过我父亲,我出生时他在美国,每逢4年回一次中国,最后一次走后,日本人打来了,就没再回来了。”
【创新】保育·文化遗产应该“活”在生活当中
保育就是要让碉楼“活着”
上世纪初,大量碉楼人去楼空,新时代到来,如何让碉楼在“活着”?要让世界遗产“活着”,要让人好好生活在世界遗产中。对于开平碉楼的保护、保育,也有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业奖项的理念和方案。
作为世界遗产,碉楼的保护、管理与开发备受重视。从“产权不变,政府代管”焕发新生的立园,到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奖”的“仓东计划”,每一座碉楼都在持续着自己的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曾屡遭日本铁蹄蹂躏的开平立园,日渐荒芜,建筑实体与本土文化均遭受损失。当时碉楼的主人大多已移居国外,产权并非政府所有,连维修都难以进行。开平政府首创了“产权不变,政府代管”的管理模式,寻访业主,由业主委托政府维修和管理。1999年10月10日,谢维立遗孀谢余瑶琼女士在美国与开平市人民政府互订合约,委托开平市人民政府代管50年。开平立园经修葺后对外开放,2002年被评为“AAAA”级景区,每年可接待游客数十万。
“开平碉楼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地方政府加大了保护和改造力度。”站在游客络绎不绝的开平自立村瑞石楼下,广东开平碉楼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黄总开心地告诉记者,当地农行第一时间上门和他们沟通,很快就提供了一套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积极提供贷款支持。据悉,为了支持开平碉楼与村落项目升级改造,当地农业银行则提供了4亿元授信额度支持开平碉楼与村落升级改造,金融活水的注入为碉楼的保护利用带来了长远而强劲的动力。

香港大学博士,五邑大学副教授,“仓东计划”发起人 谭金花
对于碉楼群,政府并非只是单纯托管,而是积极地进行与国际接轨的改建保育新尝试。“‘仓东计划’是绝佳的案例。”张国雄对此十分熟悉,“它的方式应该是未来侨乡的建筑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育的一个方向。”上世纪80年代起,仓东村村民纷纷移民海外,这个昔日辉煌的村落变得破败凋零。2011年,谭金花团队对村落进行了修复。2015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奖”。
重现碉楼的礼乐生活
6月稻花初香,仓东又响起琴韵。“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已经十年,所以“第二届仓东古琴鉴赏交流会”也特别声势浩大。不仅有二十人阵容的南箫王郭家班,还有二十多年历史的广州古茶琴舍团队诗意十足的场景古琴演奏。于田野间榕树头雅集,于民居切磋,于祠堂演出。每年一度,每次两天的琴人雅集,在六百多年历史的仓前村里举行。百年碉楼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似乎都在琴箫呼应中变得温润。
7月盛夏蝉鸣,“2017仓东贯通古今生活体验营”的小学生们,到百年碉楼群里来“接地气”,认识传统村落格局和祖先文化。跟村民学习扎作传统纸花、制作传统糕点,了解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壁画灰雕艺术,还能学习传统的中空24墙砌墙方法。

其实,这样贯穿古今的生活体验,在仓东计划实施以来就没间断过。“一类是村民自己在祠堂举办的各种宴会活动,一类是仓东教育基地举办的活动,其中都有本村人和外来志愿者的参与。”“仓东计划”发起人、五邑大学副教授谭金花博士,在羊城晚报记者到访时,还在一边平整村内一块空地,打算复原原先的村中小花园。
七夕夜,大学生建造工作坊学员在仓东秉文祠堂与村民一起过传统“慕仙”活动,村长谢雪暖说:“几十年来仓东的慕仙活动都没有这么热闹过!”春节煮开灯酒,祠堂的寿宴喜宴等煮餐;日常里,仓东村民在榕树头唱民歌,在夫人庙“净地”和“做香功”……“不仅是仪式或劳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信仰。”谭金花说,“这种公共参与,是社区凝聚力与亲和力的来源。”
在羊城晚报记者采访的周末,白天,有古琴社雅集;傍晚,有榕树头歌咏。“榕树头旁的稻田边,夏天傍晚风吹稻谷十分惬意,可以看日落,办音乐会,过真正简朴愉悦的乡野生活。”年青一代的仓东村人谢振润,是古琴爱好者,如今也辞去老师的职业,成为仓东计划中的其中一员。
“对于年青一代,仓东教育基地可以帮助他们整理对于地方文化保护的意识和理解。”仓东计划的骨干黄淑瑜向羊城晚报记者介绍村中不同碉楼建筑特色。
“文化遗产应该活在生活当中,我们保护的,不仅是村中独栋华丽的建筑,而是反映当地生活的整个村落的历史和生态环境,以及当地的文化传统和村人的生活方式,力图保存地方精神。文化遗产的保育不是凝固历史,拒绝改变。”这是谭金花在采访中反复对羊城晚报记者强调的观点。
日出日落,岭南乡野,一幢幢碉楼在日光月色的勾勒下,人出人进的生活中,曾经斑驳的墙面,焕发着人气和生机。
>>>岭南声音

羊城晚报:像碉楼这样特殊的建筑成片地呈现在开平,外人看起来既中西合璧,又带点现实魔幻色彩,你觉得生活在这样跨越时空的建筑群里,对于当地人会带来怎样的心理、民俗、文化上的影响?
梁少锋:开平碉楼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华侨主动吸取外国先进文化的一种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注在千辛万苦建成的碉楼上。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
羊城晚报:开平碉楼里除了建筑艺术上的价值,对人文的影响有哪些?
张国雄:保护侨乡文化,对海外华侨产生很大影响。碉楼其实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也是他们凝聚乡愁的一个载体。海外华侨说碉楼申遗凝聚侨心,凝聚的就是他们对家乡的一种认同和热爱。
羊城晚报:现在老建筑的“活化”是一个很火的概念,在世界不同地方都有不同的做法。你如何理解活化与保育?
谭金花:所谓活化,是功能不在、生命完结的东西,我们再赋予它新的生命,才能用“活化”这个词。但碉楼的生命并未完结。
村中的建筑,是村民及其先辈通过多年辛劳赚钱所建。我们在修复过程中,特别注重村落及住宅的建造传统、风土信仰、生活方式等。我们保护的,不仅是村中独栋华丽的建筑,而是反映当地生活的整个村落的历史和生态环境,以及当地的文化传统和村人的生活方式,力图保存地方精神。文化遗产的保育不是凝固历史,拒绝改变。
>>>碉楼密码

■1833
现存的开平碉楼,从最繁盛时的3000多座,到如今是有数可查的1833座。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开平碉楼不仅作为一栋建筑出现,而是作为一种特殊建筑群以及村落生活而存在。
■碉楼三类
按功能不同,碉楼可分为三种大类:
居楼
居楼数量最多,现存1149座,在开平碉楼中约占62%。它由富有人家独资建造,结合了防卫和居住两大功能。楼体高大,造型多样,外部装饰性强,在满足防御功能的基础上,追求建筑的形式美,往往成为村落的标志。铭石楼、瑞石楼就是其代表。
众楼
众楼由全村或若干户人家集资共同兴建,每户分房一间,为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其造型封闭、简单,外部装饰少而防卫性强。在三类碉楼中,众楼出现最早,现存473座,约占开平碉楼的26﹪。
更楼
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岗、河岸,高耸挺立,视野开阔,多配有探照灯和报警器,便于提前发现匪情,向各村预警,是周边村落联防需要的产物。更楼出现时间最晚,现存221座,约占开平碉楼的12%。南楼是更楼的代表。
来源:金羊网 http://news.ycwb.com/2018-08/22/content_300715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