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二维码 看采访视频

台山市端芬镇海口埠,20根柱子伫立在银信纪念广场之上,守望着当年台山人出洋的重要港口,像是华侨对家乡的浓浓思念,又像是侨眷对海外亲人的久久期盼。一封封华侨书信、一幅幅历史图影被烧制在银信柱的瓷片上,穿越时空,超越纸质载体,以更集中持久和更震撼立体的形态,展示着侨乡的前世今生。刘进作为银信柱文化内涵的设计者,看到多年的研究心血转化为文化广场,为众多海内外乡亲发思古之幽情提供依凭,颇感欣慰。
A 初识银信: 研读华侨先辈心声
刘进出生并成长于大西北的甘肃会宁,那里是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方,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曾感叹这一地区“苦瘠甲天下”。改革开放以来,此处因大量孩子通过勤奋读书改变命运,被誉为甘肃的“状元县”。2003年,刘进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来五邑大学,并主动加入当时还是学术兴趣共同体的侨乡文化研究团队。张国雄、梅伟强两位前辈一有机会就带刘进等青年教师下乡作田野调查。刘进说:“前辈们对青年教师十分关心,给大家创造各种便利和机会,栽培扶持,不遗余力。”
刘进是历史专业出身,历史学研究离不开重要的一手史料,于是他经常徜徉在广州、江门、台山各地的档案馆和图书馆里。2005年3月,“在园文化论坛”在开平举办,刘进提交了一篇利用江门市档案馆银行档案撰写的侨汇研究论文。张国雄鼓励刘进:“写得不错,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筹建中征集到大量华侨银信,你可以专门做这个研究,这是一个有拓展空间的学术领域。”
“侨批”也称“银信”(“批”是广东潮汕和福建闽南方言对“信”的称呼,银信则是说粤语地区的称呼),是近代以来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寄给国内眷属的家书(信)和汇款凭证(银)的统称。
2005年,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以下简称:华博馆)筹建汇报展策划布展,刘进主持“银信”部分的布展工作。读信也是读心,一封封家书,彰显着写信人个性、文化水平的书法,倾诉着华侨和家眷酸甜苦辣的话语,刘进时常犹如乘着时光机与华侨先辈对话,沉浸其中。
2010年,刘进参与了张国雄教授主持的华博馆的学术设计、布展陈列工作。当时珠江电影制片厂一边施工,他们一边参与学术策划、指导。他们经常时戴着安全帽进入工地现场。“这是我第一次深度参与一项重大文化工程,那几年里因为工作繁忙,放弃了作为江门市第四批市中青年专家到西安等知名旅游风景胜地休息的机会。”刘进说:“我当时负责‘碧血丹心’和‘侨乡崛起’(碉楼、侨乡建筑内容除外)两个场馆的学术指导和具体撰写部首语、说明文字,挑选文物等工作,辛苦并快乐着!”刘进对此记忆犹新。
2011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评价该馆为“全国同类博物馆中最好的博物馆”。如今,华博馆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
B 挖掘价值: 助力申报世界记忆遗产
侨汇是侨眷和侨乡的经济命脉,家书是侨乡民众的精神食粮和外界新思想、新观念传播的主要渠道。
“银信作为私人文献具其突出的优点。”刘进娓娓道来:“最重要的是唯一性和真实性。海外华侨与家人的书信,绝大部多数是唯一的,不可能再找到一封同样的信件;其属于家人、好友之间的来往,因此,谈论问题,一般直奔主题,不回避问题和矛盾,真实可信度高。书信中记载的事情、表露的情感都发自写信者的内心,一般不会刻意掩饰,可以说爱憎分明,有血有肉,读来饶有兴味,亦发人深思。”
刘进在银信研究中,发现了不少有趣的故事。“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海外华侨掀起了捐款救国热潮,谈及日本侵略自己的祖国时,他们表现出凛然的民族气节和为国牺牲的精神。刘进对此深有感触:“在我读到的华侨书信中,没有一位华侨因为捐款,向亲人抱怨,‘有国方才有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这个群体的心声。”一位叫胡气和的华侨已年逾古稀,在给儿子的信中说,他因无钱买车票船票而不能回家,当此国家蒙难存亡之秋,华侨们要承担购买公债、飞机和救济难民捐款的义务,而他十分痛惜自己的收入不多,但他写道:“勉强亦要多付,所以于家用一节,虽欲寄多些回家,而力有未逮也。”
华侨在书信中对子女的婚姻大事也十分关注。1930年,古巴华侨李民奕在家书中对女儿的婚事提出了几点忠告:未来的女婿,如果他有过前妻,一定要没有子女,年纪也要比女儿大8岁到10岁,要有屋、有田、有钱,是商人或者出洋华人。他叮嘱妻子和女儿,一定要仔细查探对方的人品,母女之间要商量,不能逼女儿出嫁,女儿心中要无怨。
解读银信是一件费心费力费时的事。华侨大多文化程度不高,书信字迹潦草的不少。对于错字、不规范的草书字、方言土语,刘进都要下功夫去破解。一个关键字辨识错了,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经过多年的钻研探究,刘进对银信的特点、内容、书写有了基本的认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刘宏教授等在整理华侨书信并将其翻译为英文出版时,聘请刘进对中文誊抄稿进行再一次的审阅校对。刘进的工作得到委托方的充分肯定,英文版华侨书信集即将出版。经过多年的积累,刘进出版了几本研究成果,如《台山银信》《五邑银信》《银信与五邑侨乡社会》等,其中《银信与五邑侨乡社会》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8年,广东省发起“侨批(银信)”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和“世界记忆工程(遗产)名录”工作,刘进从一开始就参与了此项申报的学术工作。2011年,刘进被遴选为我国侨批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的三名专家组成员之一,参与组织学术会议,学术论证,编制申遗文本。2013年6月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会议批准“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侨批成为中国目前仅有的此类13项世界记忆遗产之一,这使近代一百多年来由华侨华人形成的、数量巨大的侨批文书成为全人类共同珍视的遗产。由张国雄、刘进等编制的申遗文本获得了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如今银信虽成为历史云烟,早已淡出侨乡民众和海外华侨华人的生活,但作为历史遗产,正如‘记忆’二字所准确定位的那样,它承载着海内外同胞一百多年的家国情怀、集体记忆、进取精神,其价值不可估量。”刘进说。
C 服务社会: 发挥民间收藏家作用
盛世古董,乱世黄金。侨批的被重视,首先发端于改革开放后勃发的民间收藏热。侨批作为广东、福建侨乡侨眷重视的海外家书和赖以为生的必需品,虽经历近代以来的各种社会动荡,仍然受到妥善珍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民众生活的好转,收藏古玩、字画、邮票等文化爱好逐渐形成风气,侨批最初被民间人士从集邮角度收藏,并在市场流转。
1990年代开始,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不断呼吁、倡导重视侨批研究,先后提出了“媲美徽学”“海邦剩馥”“侨史敦煌”等学术概念,对推动侨批研究、申遗产生了重要影响。侨批的知名度和收藏价值也逐渐受到学术界、文物界等的重视。
在学术研究和侨批申遗过程中,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刘进结识了一些颇有文化情结的民间收藏家,其中就包括江门市的青年企业家罗达全先生。罗达全是土生土长的江门人,其母亲祖上是近代开创华南知名造纸企业——江门制纸有限公司的日本华侨余觉之家族。留学经历、身处侨乡、华侨后人这几重身份使罗达全对侨乡文献文物情有独钟。研究中心与罗达全多次合作举办展览、出版银信文献资料。去年,有一位在美国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来研究中心搜集论文资料,看到刘进和罗达全两人合作编写的《华侨书信抗战史料选编》《侨乡文书抗战史料选编》两套书,爱不释手,一定要带到美国去,她说:“这是我们研究者最珍视的‘粮食’,可以写出原创性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刘进能在半年内完成台山银信纪念广场银信柱和银信博物馆的学术设计任务,与收藏家们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多年来刘进与罗达全、李镜尧、关翌春、李柏达、张嘉晖等收藏家在共同的文化情怀下,相知相携、研讨切磋,他们协同完成了这一盛举。
作为史学工作者,刘进对作为独特史料的民间文书具有天然的敏感性,侨批申遗成功后,民间收集和买卖银信等侨乡文书的现象更加突出,价格也涨得很快,一些极具代表性、展示性的宝贵侨乡文书被转卖到北京、广州等地的博物馆。谈到这一点,刘进沉默了一阵,说:“侨乡文书既是文献资料,更是侨乡‘文物’,是侨乡的‘敦煌文书’。我们江门正在塑造‘中国侨都’‘中国第一侨乡’城市文化形象和品牌,如果彰显其文化内涵的珍稀文献和文物从我们这里流散四方,过去‘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那样的历史是否会在我们侨乡重演?我们侨乡文化核心竞争力是否会受到冲击?”刘进呼吁社会各界协同努力,尽力设法把民间流转的珍稀文书安全、完整地保藏在我们的公共文化机构中。
D 担当重任: 主持银信博物馆学术设计
作为记忆遗产的“五邑银信”,大多是纸质文献,如果不能以生动、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示其内涵,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很难广为公众所感知。
2016年初,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到台山调研时,看到海口埠及附近保存完好的古银号、古村落,萌发了将其纳入南粤古驿道建设计划,并在海口埠建设银信纪念广场和银信博物馆的设想。他指出,银信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物,很多做人的道理、历史故事、中华传统美德都包含在银信里面,要古为今用。许瑞生副省长亲自绘图设计用20个立柱、其上镶嵌648块烧制银信图像的瓷片,从而直观、艺术地展示银信的内涵。
刘进主持了纪念广场上银信柱和银信博物馆的学术策划、内容设计与布展工作。他的设想是,紧紧扭住银信这一主线,按照历史逻辑,通过相互关联的不同的主题,以历史图像、历史文物来阐释银信所蕴含的海外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侨乡与世界的脉动。
银信柱是银信纪念广场的灵魂,刘进要赋予银信柱上每一块瓷片具体的历史文化内涵。他设计了源远流长、世界汇归、银信递送、血浓于水、桑梓情深、投资兴乡、赤子之心7个专题,从上万件五邑银信中精挑细选了数百封烧制到瓷片上,以此对各个专题予以诠释。对于台山银信博物馆,刘进做了差异化设计,增添了家庭最大、复兴之梦、文明之魂等内容,使观众直观地感悟不同年轮、不同情景和主题下的历史气息。
2017年5月24日,银信纪念广场正式启用,银信柱、银信墙、银信博物馆等同日开放,吸引了珠三角等地3000多人前来参观。
“在江门市委、市政府和五邑大学的大力支持下,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在国内侨乡文化研究领域已居于引领的地位,拥有省重点学科、省级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等重要科研平台,这为我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环境。”谈到未来的计划,刘进说:“今后几年,我将致力于整理出版数十卷的《五邑银信集成》,这是学术界期盼已久的事情。我希望通过这些基础性的学术工作,在侨乡文化领域为侨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尽一份责任和力量。”
相关链接
获得荣誉:
2007、2014年被评为江门市第四批、第六批优秀中青年专家和拔尖人才。
2010年被评为江门市第五届优秀社科专家:
2013年被广东省教育厅授予“广东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称号:
2012-2016年,入选广东省普通高校“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期终考核获评“优秀”评价。
名词解释:
世界记忆遗产(Memory of the World),又称世界记忆工程或世界档案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启动的一个人类文献保护项目,其目的是对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通过国际合作与使用最佳技术手段进行抢救,从而使人类的记忆更加完整。它与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组成为世界遗产。
图片说明:
1、2017年5月24日,台山银信博物馆开幕。
2、台山银信博物馆开幕当日,刘进为嘉宾进行讲解。
来源:江门新闻网 http://dzb.jmrb.com:8080/jmrb/html/2018-07/14/content_5290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