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大学是学校抬人,在地方大学是人抬学校”,1995年从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来到五邑大学,他不但深切体会到了这一点,还顶起了侨乡文化研究的大梁。他以坚定的信念、充沛的精力,奔走于侨乡大地;他用学术的眼光、深遂的笔触撰写碉楼、侨批的申遗文本;他以奔放的热情、通俗的语言,宣讲侨乡文化前世今生。他就是五邑人所熟知的侨乡文化研究“领头羊”、五邑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国雄。

2016年11月,国务院侨办国内司和广东省侨办主办“侨乡文化保护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张国雄在会上发言。

手机扫二维码 观看采访视频
2018年2月1日上午,五邑大学南主楼7楼会议室里,《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第一次专家论证会正在召开,来自省市的多位专家学者轮番发言,积极挑刺,张国雄如获至宝地倾听、记录。会议室里的热烈气氛与因放寒假而显得空荡荡的校园形成了显明的对比。去年12月15日才接到通知要完成规划编制任务,仅一个多月的时间,该校就拿出了60多页的总体规划文本初稿。规划文本必须要在2月底修改好上报省文化厅。“近期我们的工作主要是修改文本,时间很紧,工作很多啊!”张国雄说。

2013年,张国雄向国际专家推介侨批申遗项目。郭永乐翻拍
A 转折:抓住江门优势,研究对象由华人华侨转向侨乡文化
谈到侨乡文化研究20多年来所走过的历程,张国雄感慨万千:“我们在学校里边主要是教书育人,还有就是进行学科建设,搞学术研究。江门是侨乡,1995年我来的时候,就是梅伟强老师一个人在做华侨历史研究。我过来以后,梅老师带着我到处跑。但是做了一段时间之后,我自己感觉,可能很难突破,空间很小。”
那时,省侨办副主任吴行锡对江门很关心,经常推荐美加学者来参观。跟国外的学者接触多了,张国雄就发现,他们对于江门本地学者的美国、加拿大华侨华人研究,兴趣不大,他们问的最多的是华侨家乡的情况。“当时我们对侨乡的研究其实并不多,唯独就是1998年按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要求组织写作出版了《五邑文化源流》。没想到这本书出来后,还挺受欢迎。但是,从我自己来讲,觉得还很肤浅。因为掌握的资料不多,很难深入下去。但是国外学者却非常感兴趣。”张国雄从中受到启发:“我们作为一个地方高校,搞学科建设,应该从本地出发,扬长避短。海外华侨华人我们接触很少,没有条件去那里做深入的调查,从资源到话题都不是我们的优势,而做侨乡研究却完全不同。我们就在侨乡,我们可以随时深入乡村,可以从大量的田野调查当中产生自己的话题。这个优势,不仅国外的学者不能比,连国内的那些长期做华侨华人研究的高校也不能比。”
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型。在张国雄的带领下,五邑大学开始把侨乡文化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来开拓。张国雄认为,侨乡文化研究、华侨华人研究是同等重要的两个研究主体,它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华侨华人在海外,是属于世界史的范畴;侨乡研究是在中国,在我们脚下,是中国史的研究范畴。这两个不同的领域,结合非常紧密,其共同研究的对象是“侨”,这个“侨”不仅是指华侨华人,还包括侨眷以及侨乡的民众。
2001年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2年江门市政府建设华侨华人博物馆,时任市委书记蒋进说:“你们先去征集文物资料,博物馆建设最重要的是有文物。”博物馆筹建中大量侨乡文物资料涌现,让文物征集委员会主任张国雄眼前一亮:“这些文物资料为侨乡文化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文本。
2006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推动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在五邑大学挂牌——“广东侨乡文化研究基地”,对该校最早把侨乡研究作为独立研究主体来开拓给予了肯定。张国雄等人对基地建设拟定了一份详细的章程,后来以此为蓝本,省里又陆续推动建设了12个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基地。
B 建功:倾注全部心血,助力开平碉楼与村落、侨批、海丝申遗
2月2日早上,我们如约来到了五邑大学十友楼——广东侨乡文化中心所在地。该中心办公条件十分简朴,只有必须的桌子和电脑,大部分场地都用来展示有关文物和研究成果,楼梯边墙也被布置成了照片墙。张国雄手指一张张照片,如数家珍地介绍,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一步一个脚印的艰辛努力、一点一滴的心血付出。
张国雄心中有一张宏伟的蓝图:站在全国和全世界的角度做侨乡文化研究,要做具有全国甚至全球意义的项目和学科;研究成果要对政府、侨乡、社会有用,在学术上在国际上有影响;要把江门打造成中国侨乡文化研究的高地。
学科的布局、立意决定其未来发展的道路和空间。张国雄团队从实际的工作开始做起,积极参与政府的重大文化项目建设,争取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虽然他们早期也遇到过挫折和质疑,但路遥知马力。侨批档案的申遗文本最初想找省内知名大学研制,未果,后来才找到五邑大学。结果邑大交上了完美的答卷。
“搞学术不能关在象牙塔里,要主动作为,满足社会需求,承接政府项目。老牌、名牌大学经验多、力量大,他们用50%的力量就可以做好的事情,我们可能要付出120%以上的力量。但只要我们主动参与社会服务,每件事情都尽力做好,就能通过工作质量和学术水平获得社会和学界的认可,同时也就慢慢积累和显现出自己的实力。”张国雄说。
五邑大学是地方大学,是由地方和华侨华人捐款出力,用了几十年时间,一砖一瓦建设而成的。因此,服务地方是五邑大学的责任和使命。该校非常重视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的建设,把它作为学校培育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抓手,在政策以及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张国雄团队在做研究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把成果转化为文化生产力,让学术研究成果为国家、省、市的文化建设服务。
2008年五邑大学的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成功申报广东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这是广东省教育厅对该校在侨乡文化研究领域的学科建设水平和学术成果的认可。2013年,该校的“侨乡文化与遗产保护”又被认定为广东省第9轮重点学科。
“我们的成果转化效果在广东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中令人瞩目。完成开平碉楼与村落和侨批档案申报世界遗产文本的研制,就是显示度极高的社会服务成果。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从布展陈列方案设计到解说词的撰写、翻译,都是由我们团队承担。今年3月1日起实施的《广东省侨批档案保护管理办法》也是我们团队历时4年多研制的最新的社会服务成果。又比如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申报,从开始‘不可能、没有戏’到一步步地推进,到由广东省挂牌建设,现在则正积极申报国家级实验区。”张国雄对团队取得的成果感到自豪。

侨批申遗文本。
C 开拓:开放视野和胸怀,搭建国际化研究平台,确立学科领先地位
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作为地方大学的一个学术机构,力量不足,人才有限。2016年以前,所有人员都是兼职的。做大事,就必须要搭建大平台。在张国雄看来,搞学术研究不能单打独斗,孤芳自赏,要广交朋友,有开放的胸怀。
张国雄首先想到了我国这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2009年,他带队到北京的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进行拜访,主动介绍江门的情况,希望他们更多关注侨乡。
从2010年开始,五邑大学与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共同举办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每两年一届,今年12月份将举办第5届研讨会。“从国际视野来看,侨乡就是国际移民迁出地,包括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印度、墨西哥等国家都有国际移民迁出地,都有侨乡。我们把侨乡放在国际视野之下,在比较之中看中国侨乡的发展,看国际移民与家乡的关系。比如说,侨批研究最早是广东潮汕地区发起的,而五邑大学则引入国际移民书信概念,在比较当中看其作用和特点,而不是把它看成中国独有的现象。”张国雄说。
侨乡在国内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地方文化现象。五邑大学与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联合成立了中国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搭建中国侨乡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学术平台,并共同积极推动广西、云南、福建、浙江、海南、黑龙江成立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形成全国联动的侨乡文化研究机制,不仅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还真正地投入真金白银给予资助。“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张国雄感叹。
近年来,五邑大学还搭建研究成果发表平台,推出了“侨乡研究丛书”,办有学术期刊《中国侨乡研究》,面向国内外开放,推出研究成果。“我们希望把江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提升至全国前列。学术文化是一个城市文化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内涵。去年国务院侨办有关侨乡文化保护两个重要的会议都在江门召开,就是我们这个城市在侨乡文化的研究和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体现。”
张国雄心中的远大目标,引领侨乡文化研究中心走上了高端快速的发展之路。该中心的另一块牌子很有说服力:广东省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协同共建单位包括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广东省考古研究所等)。这块牌子是2014年通过竞争获得的,该中心从100多个申报单位(涉及文理工农商医等各个领域)中脱颖而出,成为广东省第一批20家被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之一。现场汇报由张国雄担纲,十分钟演讲,然后答辩。2016年全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期绩效检查,参评的单位除了省里的,还有8家是教育部评出的。“评委全是外省专家,广东一个都没有,所有的评委我们都不认识。最后有7家获优,其中文科只有两家:中山大学港澳研究中心和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这个优拿得很不容易,完全是靠做事情,靠实打实的成果。”张国雄对当时的激烈竞争记忆犹新。

张国雄在开平侨村做田野调查。 梅伟强 摄
D 传承:长江后浪推前浪,大力培养年轻一代,让学科之树常青
近年来,五邑大学从事广东侨乡文化研究的一批年富力强的博士、教授脱颖而出,如刘进、石坚平、谭金花、张万胜、张超、王纯阳、王传武、索其山等,都成熟起来,担纲重任开展工作。
2013年侨批档案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成为我国第8项“世界记忆”遗产;2015年“仓东教育基地”(位于广东开平塘口镇)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优秀奖;2016年7月,台山上川岛大洲湾遗址—方济各·沙勿略纪念墓园成功入选国家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推荐项目“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首批申遗遗产点名单。这些成果就是由年轻的团队成员担纲完成的。
同时,五邑大学还积极推动国内侨乡文化研究后备力量的扶持工作。他们举办侨乡文化研究工作坊,面向全国年轻学者开放征集课题,组织全国顶级专家对年轻学者的学术论文进行严肃认真的学术批评,培育高质量学术成果。活动一年一届,今年将举办第三届。该中心还开展了研究生资助计划,对境内外研究生开放,只要是研究侨乡文化(不只限于江门),论文一开题就给予经费支持,今年已经是第五年了。
采访过程中,有不少电话打进来,都是联系各种学术活动的。张国雄作为侨乡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可以说是非常忙碌。“江门的文化资源太好了,搞学术研究的氛围也很浓厚。多年来,省、市各级给了我各种荣誉,包括省人大代表、首届江门侨乡杰出专家奖、广东省文史馆员、江门市文化名家等等,我感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在这里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发展,只要想做事、能做事,就能出成绩。我很幸运,同时也十分感恩五邑侨乡这方沃土。”张国雄满怀深情地说。
同样幸运的是江门五邑地区。23年来,张国雄对侨乡文化研究孜孜以求。他说,自己最喜欢的就是跑乡村,做田野调查。早年的小伙已年过六旬,头发也染上了白霜,唯一不变的是十足的干劲。他的一言一行无不散发出令人感动的学术情怀。“建设‘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创造性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根、魂、梦’思想的重要举措,也是广东省今年文化领域的一件大事。”张国雄谈起今年的工作,声音铿锵有力,充满了紧迫感和使命感。
评价
五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运华:
在中国侨乡文化研究中,他是海内外学术界不可忽略的人
说起中国侨乡研究,目前在海内外学术界不能忽略的一个人,就是五邑大学原副校长、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国雄教授。
他对中国侨乡的研究,我认为主要有几大特色:一是力促侨乡文化遗产的挖掘、研究、保护及利用;二是注重多学科的交融和学术团队的组建;三是将侨乡文化研究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四是提倡比较研究;五是推动侨乡研究学科建设。
国雄教授对中国侨乡研究的成就,与他对学术事业的执着、专注密不可分。仅我所知,“开平碉楼与村落”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雄教授做为首席专家,专注于此项工作就整整八年。在此期间,从行走乡村对文物的调查、申遗工作的提出、论证,到碉楼的维修,再到碉楼与村落的环境整治等,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这种执着和专注可能和他成长的经历有关。国雄教授名片的背面有这样一段文字:“宜兴后裔,重庆仔儿,湖北知青,武汉学子,北京学人,广东碉民”。简洁明了,不乏情趣,从这段文字也可看出国雄教授的风格。
来源:江门新闻网 http://dzb.jmrb.com:8080/jmrb/html/2018-03/03/content_5142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