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金花向各地专家介绍情况。


鸟瞰仓东村。郭永乐 摄

修复之后的秉文谢公祠。
谭金花是香港大学建筑系博士研究生,五邑大学副教授,她身形小巧、思维缜密、性格直爽。为了研究华侨文化,她只身一人到美国重走华侨生存发展之路;为了保护碉楼,她赴港深造;为了实现民间遗产保护的理想,她全情投入实施了“仓东计划”。2015年9月1日,“仓东计划”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2月28日早上10点记者联系采访,谭金花说第二天就要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做3个月的访问学者。不过,她用一贯利落的语气说:“现在过来,我等你们!”
从问题出发:2002年赴美国重走华侨淘金、修铁路之路,2005年到开平碉楼办助力申遗,同年入香港大学建筑系深造,2010年到仓东
做建筑修复时,仓东团队先向村民和负责的工匠了解他们的方法,并跟他们解释文物建筑修复的要求,大家一起沟通,让他们慢慢适应,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去思考和操作。
开始的时候,村民并不完全接受团队的观点。譬如,谭金花不在的时候,泥水工用水泥去修复夯土墙,用水泥去代替石灰作为砌墙的粘合材料。他们说:“以前没有水泥就不用了,现在我们有水泥了,肯定要用水泥啦!”因此谭金花跟工匠们反复强调保育和传承的理念,解释为什么需要这样做,还通过负责工地管理的年轻村民和村干部进行监督,先教育一些容易理解的人,然后通过他们,来跟其他村民沟通。
“村民全程参与仓东建筑的修复和教育活动。他们既是工匠,又是厨房的厨师,他们还参与教育活动,成为老师,教访客当地的传统技艺,如折纸花、做糕点、煮菜、种地、舞狮子、弹唱民歌,以及建筑工艺等。由这些活动而来的外界支持、内在鼓励,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村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谭金花对“仓东计划”取得的效果颇感欣慰。
向未来追寻:希望通过建筑的保护,提高当地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参与活动,来营造社区凝聚力,唤醒大众对遗产对文化的热爱。最终目的是赋予遗产活力,让遗产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为何要保护?为谁而保护?为何要发展?为谁而发展?在实践中,一系列问题促使谭金花不停追问,为理想寻找合理的现实路径。
“‘仓东计划’是以公益为目的的机构,但经营目标是让项目具备造血功能,具有自负盈亏的能力,不成为当地政府或投资者的负担。因此,我们引入‘社会企业’的管理理念,即营运获得的利润将用于该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再发展。”谭金花说,项目初始,即由富有经营经验的邓华先生,及具有国际经验的香港炼金石国际文化交流公司,负责“仓东计划”的经营管理工作和总体项目的营运和策划工作。
“对我个人而言,在‘仓东计划’实践中,角色不断转变:从研究者到实践者,从教者到管理者,从单纯学术研究到参与经营运作。这不但给我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还不断帮我验证,在海外学到的西方保护理念和方法,在中国实施的可行性。”谭金花说。
“‘仓东计划’不但是民间保护的一次实践,更是新的保护与发展模式的一种尝试。我主张赋予遗产活力,让遗产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唯有如此,遗产才能长久传承。”这些年,谭金花对“仓东计划”的规划,越来越清晰和接地气。
在“仓东计划”的带动下,仓东村越来越多出现这样的场景:仓东村民在榕树头唱民歌,在夫人庙举行“净地”“做香功”仪式,春节煮开灯酒,在祠堂举行热闹的寿宴喜宴……“所有这些,不仅是仪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信仰。因之这样的公共参与,社区凝聚力与亲和力有了来源,因而,村落有了精神和灵魂。”谭金花介绍。
“仓东计划”在运营过程中,注重平衡与当地政府、村民、华侨后裔、专家学者、学生、访客、志愿者等各方关系,让各方在项目运营中有合作与对话的机会。比如,村民参与厨房工作,参与教授某些课程,得到收入;当地的孩子皆可免费参与仓东所有培训活动,得到对本土遗产的深刻认识;接待回家乡探访的华侨后裔,加强他们与家乡的联系;与政府单位合作项目,一定程度上为当地政府、遗产保护爱好者和相关从业者提供遗产教育服务;帮助当地政府建立文化遗产保育与发展的详细规范,成立志愿者家庭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等等。
如今,昔日沉寂的仓东村人气旺了,逐渐焕发生机。村里破旧的老屋逐渐修复活化,越来越多外迁的村人开始回来参观修复后的仓东村,并参加聚会。有的在外的村民还回来办喜宴、寿宴。仓东村民的遗产保护意识也逐渐被培养起来,逐步建立起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自觉参与到保育工作。这样的尝试和变化,也获得了国际认可。2015年9月1日,“仓东计划”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未来,我们希望,某些村民可因项目发展获得就业机会,愿意留在村里,真正让古村落焕发出新生命;某日某地,遗产保育与发展的种子,可以伴随参与者的足迹生根发芽,被更广泛地传播到各地。同时,海外华侨后裔也可通过参与仓东教育基地的活动,获得对中国文化更深的认识,与这片土地建立更深的感情,以延续其与祖国的联系。”说到这里,谭金花眼中一片清亮。
谭金花是土生土长的开平人,她的爷爷是当地有名的“渔王”,对传统文化和中草药也颇有心得。谭金花还记得,4岁的时候,爷爷在客厅的墙上贴了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教导她要“心怀祖国,放眼世界”。
谭金花耳濡目染家乡的一切:“我很好奇这里的建筑为什么与众不同,会建成这个样子?它反映了居民怎样的精神需要?”这个问题,引导她走上了探究之路。
1993年,谭金花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外语系,2003年她来到美国亚苏莎太平洋大学做华侨史研究方向访问学者。谭金花说:“做访问学者可以直接做我想做的事。在这一年中,我走了华侨的生存发展之路,从淘金、修铁路到西部农业开发、唐人街经商。我背着沉重的摄影设备,采访了逾百位相关人物。确实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呵,这些经历和收获让我受用终生。”
回国后,她被调到开平碉楼办工作,此后再到香港大学建筑系读博士。
自1996年开始,她在开平乡间拍摄民居建筑,2000年开始进行收集与建筑装饰相关的资料,同时展开对这些建筑背后的历史与文化的研究。2007年和2008年,谭金花分别获得澳门大学和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科学研究所的项目资助,研究开平庐建筑的调查和建筑装饰。谭金花和她的团队踏足开平全境的3030个自然村,进行地毯式的调查和拍摄,收集图片资料近两万幅,并多方寻访屋主与从事壁画与灰雕创作之工匠。2013年她出版了《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建筑装饰研究》一书。同年,她的博士论文《庐:开平华侨建筑文化研究》获得通过,获建筑系建筑文物保护专业博士学位。
多年来,每次参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遗产保存案例,谭金花时常自问,我们应该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作为文化遗产保护者,她很想寻求答案:是否只有经济发展才叫发展?我们是否可以通过社区营造,来建立村民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达到社会进步和文化保存的目的?于是,到乡村实践的想法在她的脑中越来越清晰。
2010年,仓东村自发捐款修建祠堂,海外后裔谢天佑非常关心祠堂修复工作,不但答应出资,还要求专业修复,并邀请谭金花做祠堂修复的技术指导。由此,谭金花与仓东结缘。2011年夏,在谢天佑和村民小组长谢雪暖的支持与帮助下,祠堂修复工作启动。
2013年初,在香港朋友邓华先生、谢天佑先生、当地塘口镇政府、谢雪暖及仓东村民的支持下,“仓东计划”正式启动。
“仓东村具备丰富而强烈的侨乡特质,是塘口谢姓的始居地。”谭金花的乡村实践有了落脚点。
带理想实践:“眼里有村民,心中有仓东”,依据世界文化遗产保育理念,在仓东实行建筑修复、文化保存和社区营造
11点钟,我们的采访车开到立园附近,上了一条村道,路边有一块不显眼的小木牌,用很细的笔划指引着仓东教育基地的方向。到达村口,谭金花正在与几位艺术系的大学生谈如何给公共厕所穿上“外衣”,画上特别的画。
“很多人跟我提,应该搞个显眼一点的路牌,我们都没有搞。这里首先是村民的家,然后才是游客参观的地方,我们不能喧宾夺主。”看来“心中有仓东”并不是一句空话。
仓东团队把“仓东计划”定性为遗产教育基地——通过实际案例的操作,向社会传播文化遗产保育的理念,培养遗产保护方面的人才,同时使之成为一个遗产保护的范例。“我们希望通过深度参访、生态与文化体验、学术讲座、专业授课、文化游戏、纪实影视片、历史事件重演等不同方式,向来参访的人们传播遗产保护知识和文化传统。”谭金花介绍,他们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颁布的各项关于遗产保护的宣章与宣言为保护准则,尤其重视历史环境的保护和地方精神的保存。
“修复和改造工作,我们一方面遵守国际文化遗产修复理念,另一方面尊重当地文化传统和村民的诉求。如有冲突,则与村民商讨,衡量其利害关系和实际情况,再做决定。”谭金花对此特别强调。她说,仓东团队尽可能在工作中融入村民的建议,让村民有权解释自己——“因为这是他们的遗产、他们的家园。以此,让物质载体真正涵盖这个村庄的深层情感和最真实的记忆。”
仓东团队花了很多时间在村里“玩”——即所谓的社区营造,譬如跟村民拉家常,听他们讲故事、唱民歌等;村民工匠做建筑修复时,也不如其他建筑工地那么有效率——因为他们有很多更重要的理由需要停工,如农忙的时候不来,村里有红白二事不来,家里有人探访不来,还要照顾家里老人小孩等……
点评
“村长”谢雪暖:她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
以前村里不少房子都要倒了,人也少了。仓东计划实施以后,一些房子照原貌得到了修复;村民可以参加活动,帮助煮饭、搞卫生,提供需要的米和菜,增加了收入,还可以当老师,很开心。谭金花博士很专业,为人随和,尊重村民的意愿。事无大小,她都与我和村中父老商量,接受村民提意见,对大事或涉及数字的,则贴布告进行公示。她没有酬劳,义务做顾问,自己出交通费,付出了很多心血,牺牲很大。
链接
已完成的基础设施工作
调查了村中51座建筑,详细调研和分析周边建筑,完成了主要建筑测绘工作;
查阅族谱和历史文献,做村民口述史,现在进入第二轮深度调查阶段;
记录了村中的动植物生长状态和特性及其跟当地生活方式的关系;
修复了四座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普通民居,以及一座碉楼、两座祠堂,重建了一座庙宇,新建了一座洗浴间及杂物间,修复了村道及晒谷场;
种植了一个草药园,开垦了一个菜园,修复了一个果树园;
开通了往后山的山路和清理了村民通往社稷之神和玄武神位的山路;
出版了中英文宣传册,印发了“仓东计划”理念的宣传单张和仓东建筑明信片;
两年跟踪拍摄,完成了普通话、广州话、英文三语一体的纪录片(2011—2014年);
完成了多个内容的展览,包括塘口谢族人民迁徙历史、仓东华侨历史、侨乡社会发展史、历代村落及建筑变迁沿革、仓东教育基地发展策略等,展览文字为中英文版本。
遗产教育工作坊
2014年1月开始,仓东教育基地尝试遗产教育工作坊活动。两年来,他们联合国内外大学和文化机构,为大中小学生、政府官员、遗产保育者、学术机构等社会不同群体,策划了几十场工作坊活动和学术研讨会。这些工作,无论对开平本地,还是在全国范围内,都产生了一定社会效应。与该基地合作过的海内外大学,包括五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财经大学、佛山科技学院、美国斯坦福大学、加拿大卑诗省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台湾大学等。课程根据参与者不同年龄、不同专业背景而有不同设计,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甚至针对政府人员等,都有不同的活动内容和上课方式,教授人员也来自海内外各个领域。
记者手记
以留住乡愁为标准
在城镇化进程中,发展与保护是一对矛盾,人们往往会为此纠结不已。怎样才能既不因发展而丢掉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又不因保护而阻碍发展?仓东教育基地发展与保护兼顾的探索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启示:以留住乡愁为标准。
我们对家乡记忆最深刻的是什么?我们外出旅游,最想看到的又是什么?是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是地方民居外衣下的现代卖场和高级酒店?还是原生态的生活环境、风俗民情、手工艺品?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拆是斩断根,迁是移除魂。简单粗暴的处理,见效快,管理易,同时也会对文化遗产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因此,对于特别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更要保护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村落环境、村民的生活方式。这些东西虽然不起眼,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在文化遗产工作的语义中,传统村落是指传统文化活态聚集的空间,是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持有人的结合体。在《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中,传统村落的价值更为明确——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寄托着中华各族儿女的乡愁。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刻地指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留住乡愁就是守住文化,守住精神家园。
来源:江门新闻网 http://dzb.jmrb.com:8080/jmrb/html/2018-03/24/content_5165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