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雄教授阐释“侨文化”学科发展脉络与未来走向
发布者:吴捷    [发表时间]:2025-10-28    [来源]: 侨乡文化与区域国别研究院

2025年10月27日上午,我院特邀张国雄教授为全院老师作了题为《从“华侨华人研究”到“侨乡文化研究”再到“侨文化研究”》的学术报告。他结合自身近年来的调研与思考,系统梳理了涉侨研究的学科演进脉络,并对“侨文化”概念的兴起及其学术意义进行了深入阐释。

张国雄首先介绍了“侨文化”现象的出现及其初步观察。他指出,“侨文化”这一概念并非凭空产生,而是近年来在侨务工作与学术研究中逐渐形成的表达需求。他回顾了2011年参与江门市党代会报告修改时首次建议使用“侨文化”这一术语的经过,强调其相较于“华侨文化”或“侨乡文化”具有更广泛的涵盖性。随后,他列举了广州市侨联自2013年起连续举办多届“侨文化活动日”的实例,以及福建、广东、海南、江苏、四川等地媒体在报道中频繁使用“侨文化”一词的现象,说明该概念已在地方侨务实践中被广泛接受。他特别指出,国务院侨办在2013年的内部工作计划中已提出“侨乡侨文化研究”的表述,并于2017年在江门组织召开了相关理论研讨会和现场会,发布《侨乡侨文化保护与传承江门倡议书》。尽管2018年机构改革后相关工作有所调整,但“侨文化”这一表述已在实务部门形成一定共识。

其次,他分析了从华侨华人研究到侨乡研究学科发展脉络。他指出,华侨华人研究起源于清末,1883年清政府文件中首次出现“华侨”一词。改革开放后,中国于1981年成立华侨历史学会,1988年创办专业期刊,形成全国性学术平台。与此同时,国际学界也相继成立世界海外华人研究会等组织,推动研究国际化。侨乡研究则起步稍晚。他认为,侨乡社会形成于19世纪60年代,但学术意义上的侨乡研究直至20世纪30年代由陈达等学者开启。长期以来,侨乡研究被视为华侨华人研究的一部分。直至五邑大学在2008年率先设立省级侨乡文化研究中心,2012年“侨乡文化与遗产”将入选省重点学科,才真正推动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他强调,五邑大学在推动侨乡研究独立化、系统化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使其与华侨华人研究并列成为涉侨研究的两大分支。

最后,张国雄分析了“侨文化”兴起的学术动因及其未来趋势。他指出,“侨文化”概念兴起的根本原因在于现有学科范畴的局限性。华侨华人研究以海外移民为重点,属于国际移民研究范畴;而侨乡研究聚焦中国本土的地域文化,属于中国研究范畴。两者虽有联系,但边界清晰。在实际工作中,侨务部门常需统筹海内外资源,单一使用“华侨”或“侨乡”概念均难以全面覆盖工作对象。例如,侨批档案既包括国内部分,也包含海外回批,需用一个整体性概念来统合。他认为,“侨”字作为共同核心,为整合性概念的提出提供了基础。他预测,未来学术界将越来越多地采用“侨文化”“侨研究”“侨文化遗产”等概念,以体现研究的整体性和国际性。他强调,新时代的涉侨研究应更紧密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注重华侨华人在所在国的历史贡献,提升研究的国际视野。构建中国自主的学术体系是未来涉侨研究的重要方向。他鼓励年轻学者在个案研究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范式,推动“侨文化研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增长点。

本次讲座系统反映了张国雄对涉侨学科发展的前瞻性思考,为侨乡文化与区域国别研究的深化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


欢迎关注

五邑大学侨乡文化与区域国别研究院

办公室电话:0750-3299241

办公室电话:0750-3299241

地址: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迎宾大道中99号五邑大学

地址: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迎宾大道中99号五邑大学

联系邮箱:qxwh@wyu.edu.cn

联系邮箱:qxwh@wyu.edu.cn

邮编:529020

邮编:529020

版权所有 © 五邑大学侨乡文化与区域国别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