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进区域国别视野下的华侨华人研究,广东华侨历史学会于2025年10月24日至26日在肇庆学院举办“区域国别视野下的华侨华人研究”学术研讨会暨广东华侨历史学会八届三次理事会议。我院石坚平、谭金花、冉琰杰、钱源初四位老师组团参会,并在会议上宣读论文。同时,他们作为与谈人,与各地学者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石坚平以《区域国别视野下海外华侨的家国情怀研究》为题,围绕战后缅甸台山籍华侨黄礼胜寄回的一组侨批展开探讨。通过分析二战结束后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变幻莫测的缅甸局势以及重新燃起的中国内战这一时代背景,他揭示了一位普通海外华侨通过侨批银信所表达的内心独白。这些侨批从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到对海外华侨社会整体生存状况的忧虑;从对家人的谆谆教诲,到对国内侨乡货币政策、物价水平等经济状况的密切关注,生动展现了一位普通华侨在战后重建时期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感。石坚平提出,在区域国别研究视野下,除了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国际经济等宏观层面探讨议题,也应重视微观层面的个体研究,关注特定区域与历史语境中普通人的情感与心态。
谭金花的论文题目为《从居住国的社会发展看海外唐人街华人思维的变迁——以芝加哥唐人街俊彦李秉枢家庭的生活轨迹为例》。她通过考察开平市塘口镇李秉枢家族四代人的经历,从参与家乡建设、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转向参与唐人街社区、落地生根的变迁历程,探讨了海外华人从“华侨”到“华人”的社会身份与文化认同转变及其动因。
冉琰杰以《跨国网络带动乡土教育:近代广东四邑海外华侨与侨乡女子教育的兴起》为题,研究了20世纪上半叶广东“四邑”(台山、新会、开平、恩平)地区海外华侨如何借助跨国民间网络,推动侨乡女子教育的兴起。她指出,“四邑”女子教育不仅受国内新思潮影响,更与侨乡特有的社会经济结构密切相关:男性出洋谋生,女性留守持家,促使华侨家庭更加重视女性的文化素养与持家能力,从而形成“重实用、为家计”的教育目标。华侨通过侨汇资本与社会动员,积极参与家乡女校建设,形成“海外筹款—本土兴学”的双向机制,体现了跨国力量驱动下侨乡教育现代化的多元面向。
钱源初以《斐济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研究》为题,系统梳理了斐济华侨在祖国抗战期间的大力支持。从早期的军费捐助、献机运动,到全面抗战爆发后的各类救国捐、伤兵救助、劳军活动,乃至捐献战斗机等举措,斐济华侨以实际行动支援祖国,成为抗战事业的重要支撑。他们的贡献不仅提供了关键的物资与资金支持,更彰显了海外侨胞与中华民族休戚与共的凝聚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