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27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侨务办公室、广西壮族自治区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广西民族大学和五邑大学主办,广西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和我校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承办的第五届“比较视野下的侨乡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广西民族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广东、福建、海南、广西、云南等省市的近60名高校专家学者和侨务工作者参加研讨。
我校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组织6名教师撰写论文并参与各分论题的研讨。张国雄教授在主旨报告阶段作了题为《试论中国侨乡发展的分期及其形态变化》的学术报告,他认为,中国侨乡从19世纪60年代至今,经历了形成、初步发展、成熟发展、转型发展、全面发展五个时期,蕴含着近代侨乡、现代侨乡和当代侨乡三种文化形态。他特别强调,1949年以来侨乡社会组织结构、经济发展模式、华侨参与侨乡治理和建设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我校其他教师分别在侨乡政治、侨乡经济、侨乡文化和侨乡发展四个分论题参与研讨,他们报告的题目分别是:刘进《排华时代北美华侨与家庭的书信纽带——以广东开平梁叙经家庭书信为中心》,李夕菲《从流亡生涯看梁启超团结引领华侨在晚清大变局中的作为》,杨田《鱼灯的隐喻流变与生命礼俗研究——以新会鱼灯为例》,冉琰杰《全面抗战时期广东侨乡妇女参与抗日救亡运动探析》,钱源初《神仙也移民:近代台山侨乡“绥靖伯”信仰传播港澳与海外考略》。这些报告选题新颖,文献丰富,调查深入,主题突出,视野广博,创新性强,研究横跨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体现出当前华侨华人研究和侨乡文化研究领域多学科交叉、多工具并用的特点,一些教师的发言引起广泛兴趣和热烈讨论。
3月26日,与会专家学者一行还前往广西最大归侨聚居地武鸣华侨农场、华侨城等地进行实地调研,进一步深入了解广西侨乡文化的特质与内涵,以及广西侨务工作的实践成果。
“比较视野下的中国侨乡研究”学术会议由我校发起,并于2013年在我校举办了第一届研讨会。这一学术交流平台得到全国重点侨乡研究机构的热烈响应,其后每届会议由我校与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联合各省侨乡研究机构先后在广西、云南、福建轮流举办。(文/图 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