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简讯 >> 正文

石坚平教授作“江门海丝申遗工作的回顾与展望”的学术报告

发布者:吴捷 [发表时间]:2022-10-04 [来源]: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

根据江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统筹安排,2022年9月27日下午四点,石坚平教授应邀在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鹤山楼104室作了五邑文化讲坛第二讲。他围绕江门“海丝”申遗工作,为我校师生作了一场生动、形象的学术讲座。

首先,讲座从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出发,引导听众积极思考什么是“海上丝绸之路”,进而阐述海上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海上丝绸之路既是中外海上交通上的航行之路,又是中外经济交往中的贸易之路;既是中外人口迁徙中的移民之路,又是中外文化交往中的交流之路。

从这个基本含义出发,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世界上古老的海上交通之路、移民之路、贸易之路和文化交流之路。

其次,讲座围绕“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四个基本内涵,讲述了江门地区与我国海上丝绸之路之间的渊源关系。石教授以讲述唐、宋、元、明、清时期历史故事的方式,将官冲窑遗址、“南海Ⅰ号”沉船点 (台山水域)、慈元庙和杨太后陵、广海卫城城墙、紫花岗烽火台炉膛、紫花岗摩崖石刻、大洲湾遗址等被江门市列入第一批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名录9处史迹的历史渊源与遗产价值娓娓道来。

再次,石教授结合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曲折历程,以亲历者的身份,生动形象地回顾了自2014年初以来,江门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积极参与我国“海丝”申遗的艰苦历程。

2014年初,在张国雄教授的积极推动下,江门市积极加入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同年9月,广东江门便成立了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申报史迹点所在市(广东江门台山)也相应成立了申遗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分工,五邑大学负责学术研究,组织市内外专家学者挖掘、整理江门海上丝绸之路文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江门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遗申报书》撰写工作。

在张国雄教授的带领下,五邑大学组织了科研骨干团队集体攻关,专门从事江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先后出版《江门海上丝绸之路文献资料汇编》《江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图录》《江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舟睦天下——江门海事文化研究》等多部学术著作,承办了“海上丝绸之路江门遗迹遗物展”等大型展览。在此基础之上,2015年5月,五邑大学编纂的《江门海上丝绸之路(广东段 江门站点)申遗文本》上报省文物局,受到省文化局的好评。

为配合申遗工作,台山实施了遗址保护工程、环境整治工程、上川贸易岛大洲湾遗址保护展示(设施部分)工程、上川贸易岛海丝展示馆建筑改造及展陈工程、遗址环境整治和维修保护工程等一系列海丝史迹保护工程。2016年8月31日江门市人民政府公布《江门市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办法》。

由于种种原因,2017年1月23日,国务院召开专题协调会议,研究确定2018年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调整为“古泉州(刺桐)史迹”。此后,我国继续推进海丝申遗工作,形成以广州为龙头的申遗城市联盟。参与的城市越来越多,被列入预备申遗点的史迹点也不断增多。

在这种形势下,江门市不仅颁布了《江门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使办法上升为地方性法规,成为海丝申遗城市中率先完成立法保护工作的城市;还持续推进以台山海丝文化为主导的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公布了第一批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名录。近年来海丝申遗的工作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的难点不仅在于“目前国际上在世界遗产的语境下,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定义尚无共识”,需要持续的中外学术对话与文化交流,还在于必须走联合申遗之路,联合沿线国家共同申遗。在国内其他城市纷纷加入申遗队伍,苦练内功的形势下,江门市应该不仅要继续推进江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深入研究,还需要花大力气去发掘、整理和研究新的海丝史迹资源,推动更多的史迹点,被国家纳入预备申遗点之中。(文/图 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