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报考五邑大学轨道交通学院2022年硕士研究生

作者:轨道交通学院时间:2021-11-15点击数:

一、学校简介

五邑大学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腹地、“中国第一侨乡”——广东省江门市,是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于1985年设立、省内较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具有接收港澳台侨学生、国际学生资格和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现为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000余亩,总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现有专任教师1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高级职称占比达40%,博士学位占比达51%;拥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1人(其中包括院士5人、长江学者5人、国家“杰青”4人等),省级高层次人才22人,海外各类优秀人才67人。学校现有10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5个专业硕士授权类别,各类在籍学生近2.4万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近2万人,研究生1000余人。


二、学院简介

轨道交通是大湾区互联互通建设和国家交通强国战略的重点领域。学校2010年主动响应区域经济建设需求,筹办轨道交通类专业,2011年开始招生,2014年组建成立轨道交通学院,集中学科专业资源,着力培养高素质轨道交通专门人才。学院现有教职工3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6人,高级职称教师7人,硕士生导师16人;聘请来自骨干企业、科研院所的58名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学院现有交通工程(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交通工程(轨道交通运营管理)2个本科专业,分别为广东省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和广东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广东省“轨道交通装备及技术”优势重点学科(省内轨道交通领域唯一省级重点学科);建有广东(江门)轨道交通研究中心、广东省轨道交通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门市“轨道交通安全测控技术”工程技术中心。

近三年来,学院承担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广东省质量工程与教学改革项目8项、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一等奖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十三五先进轨道交通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子项目4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他横纵向科研项目30余项,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为轨道交通建设及科技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学科方向

近年来,面对轨道交通产业的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学院聚焦轨道交通智能维护与智慧运营领域,形成了以下学科研究方向。

列车智能运维关键技术与装备

▋列车转向架故障诊断技术与装备。

▋列车关键部件智能运载与装配。

▋列车减/隔(噪)振结构与技术、新型吸能结构与材料。

② 轨道交通安全保障关键技术与装备

▋轨道交通空气动力学与行车环境影响。

▋轨道车辆关键零部件摩擦损伤机理研究。

▋列车运行安全检测与管控关键技术。

③ 轨道交通智慧运营关键技术

▋轨道交通与列车席位分配动态调整、票价定价优化。

▋轨道交通运营大数据与客流预测。

▋智能综合交通运输组织与优化。

招生专业

学科代码与名称

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

复试科目

培养类型

拟招生人数*

081104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01(全日制)轨道交通智慧运营与管理

02(全日制)轨道交通车站安全监测技术

03(全日制)城际铁路智能化客运营销技术

04(全日制)轨道交通大数据技术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专业基础课809 C语言程序设计

专业综合课

学术硕士

2人

085500

机械

01(全日制)轨道车辆关键零部件损伤与修复

02(全日制)轨道车辆性能优化与运行环境安全

03(全日制)轨道车辆运行安全检测与智能管控

04(全日制)工程机械与智能交通

①(101)政治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专业基础课828机械设计

专业综合课

专业硕士

28人

*最终招生人数以国家下达的计划人数为准。

*学校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https://www.wyu.edu.cn/yjscx/info/1084/2385.htm


四、奖助政策

1.第一志愿报考我校并第一志愿录取的研究生获得一次性奖励8000元(以推免资格被我校录取的研究生获得一次性奖励10000元)。

2.研究生享受国家助学金6000元/生/年,覆盖面100%,具体发放细则按照相关文件执行。

3.学生每年可以申请国家奖学金,标准为20000元/生/年,以国家下达指标为准,具体评选和发放细则按照相关文件执行。

4.学生第一学年享受国家学业奖学金,4000 ~ 6000元/生,以推免资格被我校录取的学生国家学业奖学金标准为10000元/生,学业奖学金覆盖面100%。具体评选和发放细则按照相关文件执行。

5.企业、社会团体、港澳台同胞和华侨等在校设有奖助学金。具体评选和发放细则按照相关文件执行。

6.优秀学生经选拔后获得公费全额资助国境外高校学习半年至一年的机会。具体实施则按照相关文件执行。

7.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还可以承担学校提供的助研、助教、助管等岗位工作,按学校核定工作量发放相关津贴。此外,研究生导师亦提供一定数额的生活补贴。

8.学生进入校政行企共建的研究生教育示范基地(工作站)开展实践,每月可享受1000 ~ 4000元的生活津贴。

9.免费提供住宿(带空调4人间)。


五、导师简介

王前选,博士,副教授,毕业于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广东省“轨道交通装备及技术”优势重点学科负责人、江门市高层次人才、中国工程院重大战略咨询课题“交通强国战略研究”课题组成员、国家铁路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项目课题组成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组成员、中国空气动力学会风工程和工业空气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江门市质量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轨道交通行车安全与环境、智能检测与运维技术研究。主持纵向、横向科研项目11项,发表学术论文23篇(其中SCI/EI论文1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项,获中国铁道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李志伟,博士,副教授,毕业于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车辆工程)专业。研究方向为列车空气动力学,包括列车明线空气动力特性,列车/环境(大风、隧道、桥梁、路堤等)耦合空气动力特性,列车风,客室及风道等内流场仿真及优化等关键问题。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5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校企合作项目20余项,获茅以升铁路专项奖、铁道科技特等奖。

黄莎,博士,毕业于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英国伯明翰大学铁路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培养博士,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车辆工程)专业。研究方向为列车空气动力学,包括:超高速磁浮列车气动减阻降噪研究、车-隧耦合气动效应研究、列车环境安全研究、车内流场品质及舒适性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16篇,其中SCI检索论文8篇,EI检索论文3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教育厅创新强校青年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校企合作项目共计2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项目2项、技开发重大课题2项等;获得茅以升铁路专项奖、铁道科技特等奖(26/40)等多项专业奖励;参与授权发明专利3项。

林群煦,博士,副教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信息化制造工程专业,曾在法国洛林大学GREEN团队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列车智能化装配、车辆自动驾驶和物流机器人。曾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广东省重大专项、校级博士创新基金等;作为项目第三负责人撰写并申请成功2015年度广东省前沿与关键技术创新专项资金(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精密压铸行业打磨机器人应用示范生产线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研究》,总经费500万;发表论文近50篇(第一作者9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出版英文著作1部。曾主持国内第一套径向高温超导磁悬浮轴承样机、超导磁悬浮液氮泵的研制;开发出场冷磁化超导电机样机及自平衡摩托车机器人样机,参与国内首例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环形试验线等。近5年主持江门市科技计划项目、惠州市科技专项、五邑大学博士启动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企业横向项目等,总经费超过160万元。

刘吉华,博士,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研究方向为轨道车辆关键零部件摩擦损伤机理研究。主持参与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EI论文6票,申请发明专利多项。

李鹏,博士,毕业于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车辆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基于机器视觉原理的轨道交通线路存在的限界变化、外物侵界以及轨道车辆的动态偏移、速度测试、车体轮廓扫描等。发表学术论文近10篇,参与申请发明专利多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校企合作项目共计10余项。

徐志彪,博士,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2019-2020年在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从事访问学者工作。目前主要围绕轨道车辆关键性零部件安全服役行为、金属3D打印成型技术、金属材料摩擦磨损和列车智能运维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主持及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厅、江门市科技局等项目。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Wear、Proceedings of the iMeche, Part 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Tribology、摩擦学学报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SCI/EI论文十余篇。

何成刚,博士,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研究方向为轮轨界面黏着行为与调控技术、轮轨材料损伤行为及表面处理技术。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市厅级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17篇(其中SCI 9篇、EI 8篇),申请专利5项。

李永健,博士,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主要从事高速列车走行部关键零部件的智能化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机械信号分析与处理。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铁联合基金2项,中车集团横向项目1项。在国际、国内期刊上发表论文近10篇,其中SCI、EI检索4篇。

肖蒙,副教授,毕业于兰州铁道学院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研究方向为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可靠性工程、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发表论文12余篇,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省部级及校企合作项目10余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各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

苏焕银,博士,毕业于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研究方向为旅客出行行为及出行需求分析、动态客流分配算法研究、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方法和收益管理。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7项,主持江门市科研项目2项和五邑大学科研启动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SCI、EI检索5篇),申请发明专利19项。

黄尊地,博士,副教授,毕业于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车辆工程)专业。研究方向为轨道交通空气动力学、真空空气动力学及轨道交通装备开发。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专项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联合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轨道交通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性课题、广东省教育厅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江门市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以及企业横向课题等科研项目;主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申请发明专利5项,授权2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篇;主持省级教改项目2项,荣获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荣获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及获得省部级奖励10余项。

王文宪,博士,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研究方向为铁路运输组织优化。主研各类面上项目、自然科学基金6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EI期刊6篇、CSCD期刊12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

杨笑悦,博士,毕业于中南大学自动化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方向为动车组牵引传动、电气设备、网络控制系统的健康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发表学术论文7篇,其中中科院一区论文3篇,申请发明专利10多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

刘成沛,博士,毕业于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研究方向为基于机器视觉的轨道交通行车安全状态检测、复杂机电液装备系统设计与控制。主持或参与8项国家级、省市级或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课题,在研科研项目经费1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7篇,其中SCI、EI检索6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


六、联系方式

联系人:王老师、范老师

电话:0750-3296295

手机:18026792459、13822469983

邮箱:wqxzndx@163.com3020403178@qq.com

学校研究生学院网页:https://www.wyu.edu.cn/yjscx/

轨道交通学院网页:https://www.wyu.edu.cn/gdjt/

快速发展中的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建设,需要更强有力的人才技术支撑。经过近10年的建设,学院形成了学科体系完备、师资队伍优良、教学条件先进、校企协同密切、办学特色鲜明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毕业生已广布大湾区地铁、城际、高铁装备制造和运营维护企业,成为华南地区行业专门人才培养的主要高校。“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为青年学子施展学习报国、交通强国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和广阔发展空间。


欢迎有志投身轨道交通行业的同学,报考五邑大学轨道交通学院2022年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