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交通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情、着眼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家《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要求进一步完善铁路先行的措施和方案,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根据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通过近期投资4741亿元实施总里程约775公里的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以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截止到2019年底,中国铁路运营里程达13.9万公里,其中高铁里程达到3.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约70%以上,已经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拥有动车组列车最多、运营最繁忙的国家。同时,我国共有40座城市已经开通运营地铁线路,累计运营里程达6730公里,居世界第一。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为相关科学技术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前景。
1.学校概况
五邑大学是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于1985年设立的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是广东省较早获得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地方高校,具有接收港澳台侨学生、国际学生资格,2017年获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成为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
2.学院概况
学校主动对接和服务区域轨道交通发展重大需求,于2010年筹办轨道交通类本科专业,2011年开始招生,聚焦轨道交通智能运维技术研发,形成了师资队伍优良、教学条件先进、校企协同密切、办学特色鲜明的轨道交通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华南地区培养国家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本科高校。
拥有服务轨道交通行业的省级重点学科群。拥有“轨道交通装备及技术”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该学科是广东省轨道交通领域唯一省级重点学科。同时拥有“机械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材料科学与工程”、“数据科学与技术及其应用”等省级重点学科。
3.师资团队
拥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0余人,拥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市厅级科研平台47个。建有轨道交通综合实验中心等一批工科实验实训基地,其中轨道交通综合实验中心是目前全省该类专业规模最大、综合性最强、功能最全的实验实训大平台。建成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
2017年以来,轨道交通学院新增国内轨道交通一流高校博士1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到15人,现有副教授5人、高级工程师2人,硕士生导师增加到16人。拥有兼职教师58人,涵盖轨道交通设计、建设、制造、运营、维护和科研的代表单位,其中高级职称27人。与中南大学、江门盈骅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组建“轨道交通列车新型吸能材料与结构创新团队”。获推荐广东省高校创新团队,成果已申请PCT专利。与香港理工大学组建“轨道交通综合检测技术创新团队”,以服务中车广东公司、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安全为目标。组建“智慧交通运营创新团队”。以服务江门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综合交通为目标,与广州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
4.研究领域
(1)轨道列车智能运维关键技术与装备。
①列车转向架关键设备故障诊断技术与装备。研究转向架关键部件摩擦副间的接触行为,实现构件安全智能监测及检测设备的开发。目前已针对轮轴、制动系统组建研究团队,有利于平台建设及装备开发。
②列车关键设备智能化装配。研究列车关键部件智能运载与装配。目前承担中车广东公司在列车开闭罩智能化装配方面的重大项目。
③列车智能防护技术与装备。研究列车减/隔(噪)振结构与技术、新型吸能结构与材料。目前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已申请PCT专利。
(2)轨道交通环境安全保障关键技术与装备。
①轨道交通空气动力学与行车环境。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列车运行环境,研究台风/高温/高湿对列车运行安全性影响、车内流场对乘员舒适性影响、车内外降噪技术。已建成数值仿真平台,与空气动力学顶级研究团队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目前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②列车运行安全检测与管控关键技术。研究列车安全运行空间保持技术、列车牵引供电系统安全检测技术与装备、通信信号系统故障诊断与管控技术、车站运营安全技术与装备。目前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三五先进轨道交通专项”任务。
(3)轨道交通智慧运营关键技术。
①轨道交通智慧运营管理技术。研究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短期客流预测方法、高速铁路列车席位分配及动态调整技术、轨道交通票价制定与优化技术。已组建团队,与广州南站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②以轨道交通为骨架的城市智能综合交通运输组织与优化。研究城市交通大数据、智慧公交云脑平台、城市公交线网优化、一站式出行服务平台。已与广州市公共交通集团共建“智慧公共交通联合创新研究院”和“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
5.研究生培养优势
“轨道交通装备及技术”是广东省内唯一轨道交通优势重点学科,也是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
学校与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地铁、东莞地铁、广州地铁、佛山地铁、中车广东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中车广州城市轨道装备有限公司、广州中车轨道交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广东省内著名轨道交通企业以及中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铁道工程机电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等国内重点高校和知名轨道交通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6.优惠政策
(一)全日制学生学费,每生每年8000元,全日制教育硕士学制两年,其它所有学位点学制三年。
(二)第一志愿报考我校全日制并且录取的同学一次性奖励8000元;以推免资格被我校录取的学生一次性奖励10000元;
(三)全日制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每生每年6000元,覆盖面100%;
(四)享受国家学业奖学金,以推免资格被我校录取的学生每年10000元,覆盖面100%,全日制一年级学生每生每年4000-6000元;
(五)全日制学生每年可以申请国家奖学金,每生每年20000元,覆盖面约5%;
(六)研究生导师每年向每名全日制学生提供不低于1000元的生活补贴。
(七)学校提供助研、助教、助管岗位,按学校核定工作量发放相关津贴。
(八)全日制学生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九)学校与政府和企业建立了多个研究生教育示范基地(工作站),到基地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每月可享受1000-4000元的生活津贴。
(十)企业、社会团体、港澳台同胞和华侨等在校设有奖助学金。
(十一)学校免费为全日制学生提供4人的标间住宿。
(十二)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学生可以申请国家公派留学生的资助标准送国外合作单位学习:
(1)以推免资格被我校录取的学生或一年级学生考核优秀(学业成绩和科研表现);
(2)导师或者团队与境外合作单位有实质性合作项目。
7.部分研究生导师简介
肖 蒙,副教授,硕士,毕业于兰州铁道学院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主要从事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可靠性工程与智能维护技术研究,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省部级及校企合作项目10余项,曾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各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指导硕士研究生8人。
林群煦,博士,副教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信息化制造工程专业,曾在法国洛林大学GREEN团队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目前的研究方向为列车智能化装配、车辆自动驾驶和物流机器人。曾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广东省重大专项、校级博士创新基金等;作为项目第三负责人撰写并申请成功2015年度广东省前沿与关键技术创新专项资金(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精密压铸行业打磨机器人应用示范生产线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研究》,总经费500万;发表论文近50篇(第一作者9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参与发表英文著作1部。曾获西南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博士创新基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等;主持国内第一套径向高温超导磁悬浮轴承样机、超导磁悬浮液氮泵的研制;开发出场冷磁化超导电机样机及自平衡摩托车机器人样机,参与国内首例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环形试验线等。近5年主持江门市科技计划项目、惠州市科技专项、五邑大学博士启动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企业横向项目等,总经费超过160万元。
王前选,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轨道交通学院副院长,“轨道交通装备及技术”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负责人、江门市高层次人才、中国工程院重大战略咨询课题“交通强国战略研究”课题组成员、国家铁路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项目课题组成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组成员、中国空气动力学会风工程和工业空气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江门市质量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致力于轨道交通行车安全与环境、智能检测与运维技术研究,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8篇(其中SCI/EI论文1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获中国铁道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指导硕士研究生5人。
刘吉华,博士,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研究方向为轮轨关系、材料摩擦磨损等,旨在探明轮轨接触机理及防损对策。主持参与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EI论文6票,申请发明专利多项。
李志伟,博士,毕业于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车辆工程)专业,研究方向为列车空气动力学,包括列车明线空气动力特性,列车/环境(大风、隧道、桥梁、路堤等)耦合空气动力特性,列车风,客室及风道等内流场仿真及优化等关键问题。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校企合作项目共计20余项,获茅以升铁路专项奖,铁道科技特等奖等奖励。
黄莎,博士,毕业于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英国伯明翰大学铁路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培养博士,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车辆工程)专业,研究方向为列车空气动力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超高速磁浮列车气动减阻降噪研究、车-隧耦合气动效应研究、列车环境安全研究、车内流场品质及舒适性研究等,聚焦国际前沿湍流流场主动/被动控制技术,旨在解决制约列车进一步提速的关键空气动力学问题,促进列车高效、安全、节能、环保发展。发表学术论文16篇,其中SCI检索论文8篇,EI检索论文3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教育厅创新强校青年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校企合作项目共计2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项目2项、技开发重大课题2项等;获得茅以升铁路专项奖、铁道科技特等奖(26/40)等多项专业奖励;参与授权发明专利3项。
李鹏,博士,毕业于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车辆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基于机器视觉原理的轨道交通线路存在的限界变化、外物侵界以及轨道车辆的动态偏移、速度测试、车体轮廓扫描等,发表学术论文近10篇,参与申请发明专利多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校企合作项目共计10余项。
徐志彪,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五邑大学高层次人才,2018年6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2019-2020年在华南理工大学从事访问学者工作。目前主要围绕轨道车辆关键性零部件安全服役行为、金属材料摩擦磨损、列车智能运维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厅、江门市科技局等项目各一项。迄今为止,已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Wear、Proceedings of the iMeche, Part 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Tribology、摩擦学学报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SCI/EI论文十余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5篇)。承担课程:轨道车辆制造工艺、机械工程材料。欢迎机械、材料、力学等专业同学加入,希望具有吃苦耐劳、积极上进的精神。
何成刚,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2018年西南交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并调入五邑大学轨道交通学院任教。一直从事轨道交通轮轨关系与服役行为研究,主研并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17篇(其中SCI9篇、EI 8篇),申请专利5项(其中授权专利3项、实质审查2项)。主要从事研究方向:(1)轮轨界面黏着行为与调控技术;(2)轮轨材料损伤行为及表面处理技术。
李永健,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2018年1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主要从事高速列车走行部关键零部件的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致力于列车轴箱轴承等旋转机械的健康状态特征提取技术研究,结合智能化的模式识别方法实现轴承的损伤识别。在此期间,多次去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合肥车辆段以及成都动车所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及轴承试验,参与了多条线路上高速列车运行状态安全服役测试。研究方向:智能化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机械信号分析与处理。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铁联合基金2项,中车集团横向项目1项。在国际、国内期刊上发表论文近10篇,其中SCI、EI检索4篇。
苏焕银,中共党员,博士,讲师。2016年在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并于2018年3月到五邑大学工作至今。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旅客出行行为及出行需求分析、动态客流分配算法研究、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方法和收益管理在高速铁路中的应用等。主研和参与了包括国自科重点、面上等7项公路和铁路方面的研究课题。目前主持在研的项目两项,科研经费100万。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SCI两篇(一作),申请发明专利13项(排名第一)。
黄尊地,博士研究生(在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轨道交通学院副院长。江门市高层次人才,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江门市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轨道交通空气动力学、真空空气动力学及轨道交通装备开发等,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专项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联合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轨道交通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性课题、广东省教育厅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江门市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以及企业横向课题等科研项目;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授权2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8篇;主持省级教改项目2项,荣获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荣获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及获得省部级奖励10余项。
王文宪,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研究方向为铁路运输组织优化,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主研各类面上项目、自然科学基金6项,包括《高速铁路旅客列车停站方案与运行图协同优化研究》等,在国内铁路运输领域高等级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EI期刊6篇、CSCD期刊12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
杨笑悦,博士,毕业于中南大学自动化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方向为,包括动车组牵引传动系统、各类电气设备、网络控制系统等健康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问题。发表学术论文7篇,其中中科院一区论文3篇,申请发明专利10多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 申请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重大项目研究工作,项目期间与中车株洲所合作设计高速列车实时故障诊断仿真平台,并完成相关的软硬件调试工作。
刘成沛,博士,毕业于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机器视觉的轨道交通行车安全状态检测、复杂机电液装备系统设计与控制等。先后主持或参与8项国家级、省市级或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课题,目前主持在研科研项目经费100万元。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篇,其中SCI、EI检索6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
8.招生代码及专业、考试科目
(1)08110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学术型硕士学位点
考试科目:政治、英语一、数学一、专业课(信号与系统、电路分析、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数据库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中任选1门)
(2)085500 机械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
考试科目:政治、英语二、数学二、专业课(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中任选1门)
联系方式
王前选老师(电话:18026792459 邮箱:wqxzndx@163.com)
范宗灿老师(电话:13822469983 邮箱:497707980@qq.com)
欢迎有志投身轨道交通行业的同学,报考轨道交通专业研究方向的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