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大学
科学研究
澳门大学邵蒙蒙博士等到校交流
浏览: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08日

7月5日,应学校邀请,澳门大学邵蒙蒙博士、吉林大学王光霞博士到校进行学术交流,并在陈瑞祺科学馆201室作材料学的最新学术报告分享。

邵博士作了《用于高效光催化制氢的新型助催化剂负载的氮化碳Fabrication of novel co-catalysts for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报告,主要关于光催化制取氢能源(H2)对于克服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以及减轻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负载助催化剂是提高光催化性能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但如何设计出一种廉价,稳定,能够高效催化制氢的光催化材料一直是该领域的一个最艰巨的挑战。石墨状氮化碳(g-C3N4)作为一种新型的不含金属元素的半导体材料,因其成本低,结构稳定,被视作理想的具有广阔工业应用前景光催化制氢材料。邵博士同时还分享了自己科研成长之路。

王博士作了《Cu基氧化物/硫化物的设计及其储能研究》报告, 主要介绍了新能源环境下,在电池能量存储技术中正极材料的研究已经进入瓶颈期,提升空间较小,科研工作者已经把目光转向了提高负极材料性能及开发钠离子电池。铜基氧化物(Cu2O和CuO)存储丰富,化学稳定性好,理论容量高,适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但是,此类材料在储锂过程通常伴随着较大的体积变化和结构变形,导致较差的循环和倍率性。通过多种物质与特殊结构同时制备的方法,在用菲林试剂制备Cu2O的基础上,将Cu2O分散到水溶液中,加入Ti F4,采用水热法,同时获得了Cu2O结合TiO2缓冲层的空心纳米笼结构。此方法中Cu2O为自模板,Ti F4水解释放的HF为蚀刻剂。将Cu2O-CuO-TiO2空心纳米笼应用于锂离子电池中,电池的循环性能和稳定性得到了很大提高,综合多个对比实验和表征,储锂性能的提升可归因于TiO2的缓冲作用,Cu基氧化物的高比容量和空心结构等的协同效果。

本次系列报告为五邑大学应用物理与材料青年教授论坛的活动之一,针对我校新材料与元器件学科,加强与兄弟院校学科的合作与交流。(科技处/社科处、五邑大学科协、应用物理与材料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