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是全国外来工第一大省。为解决日益突出的异地务工青年社会融入问题,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完善异地务工人员积分入户城镇、考录公务员、参加社会管理的制度,促进他们逐步融入所在城镇”、“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做到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
去年以来,许多以异地务工人员为服务对象的青年社会组织,在广州、珠海、深圳等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但这些发展伊始规模不大的公益组织,正面临着资金不足、专业性不够、长期运转有难度等问题。在近日由团省委举办的第四期“亲青议事”沙龙上,来自广州、珠海、深圳等10多家专业服务异地务工人员的青年社会组织骨干与该领域学者坐而论道,共同探讨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沙龙上,有专家提出,公益社会组织要立足于服务,除了“雪中送炭”,还应多下一些“及时雨”。
团省委副书记陈宏宇还为这次沙龙带来了好消息:今年7月份将成立广东青年社会组织联合会。“依托这样一个更为开放的平台,广大青年社会组织将有机会承接更多项目,获得社会资源和资金的支持。”陈宏宇介绍。
要从“助人自助”到“促人自助”
论坛现场,珠海新豫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张以山的一份调研报告引起了大家的讨论。在这份针对异地务工青年的报告中,张以山发现,在珠海,有30%的已婚务工青年带着孩子务工,由此引发的子女上学以及计划生育问题成了异地务工者的忧虑。为此,张以山所在的新豫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申请到了就地办理身份证和居住证、提供融资、法律咨询等业务。
这种在政策层面上对异地务工人员进行服务的做法,被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建平看作是“雪中送炭”。他说:“社会组织要立足于服务,应多下一些‘及时雨’”。
映诺社区的副总监谢海娣,在实际调研中发现,由于缺乏精神文化活动,近一半的异地务工人员存在较大的心理问题。而理财知识的缺乏,也常常使他们沉迷赌博。为此,映诺社区开通了“握手工人热线”,为工人提供心理咨询或劳资纠纷的预警处理。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教授万向东把社会组织“助人自助”的理念换了一个字,变成“促人自助”。异地务工青年服务组织的发展,将推动青年从“被管理”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转变,同时推动维权方式向依靠协会和组织依法维权转变。
青年社会组织应走向专业化
沙龙上,许多青年社会组织的负责人坦言,资金少,专业性弱,长期发展动力不足等难题是“在春天里活下去”不得不面临的挑战。
在张以山的调研报告里,他指出新豫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目前还存在两大难题。由于房租、人员工资和活动经费面临困难,造成中心经费不足,人才不足。不仅如此,许多与会人员反映,当下,“80后”、“90后”新生代异地务工青年相比父辈,对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深圳天府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陈代兴就指出:“像遇到心理辅导、社工帮助和法律咨询等较为专业的问题时,仅凭着一颗热心的志愿者往往一筹莫展。”
类似的情况普遍存在,虽然许多青年社会组织有机会承接政府的项目,但由于自身资金和专业性不足,造成了“有项目接不住”的尴尬局面。
陈宏宇介绍,广东青年社会组织联合会成立后,将出台更多扶持青年社会组织的有利政策,促进社会资源的整合,开展社团骨干培训,让青年社会组织承接更多项目,这可在一定程度上解“燃眉之急”。
在资金方面,王建平提议当下的青年社会组织可以借鉴香港的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的理念,即适当开展收费性服务,拓宽收入渠道,形成自己的“造血”功能。此外,他还建议,青年社会组织不能成为“万金油”,要明确目标,专注于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精细的研究和服务。
(本文来源:6月26日《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