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介绍
柔性传感材料与器件研究团队现有师资10人,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3人、中级职称5人,其中省杰青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省级青年人才1名,南粤优秀教师1名,江门市优秀科技工作者2名。团队依托于“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广东省高校新型材料及元器件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柔性传感器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开展柔性传感材料与应用、柔性电池、柔性显示器件等前沿科技及交叉学科的研究。
团队在上述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包括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60篇;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8项;授权美国专利4项、发明专利42项;获得第七届、第十届广东省专利优秀奖、2023年度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二等奖、2023年度“无限创新”江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1年首届江门市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金奖、2020年第八届澳门国际创新发明展金奖等。

罗坚义教授,应用物理与材料学院院长,“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负责人、广东省柔性传感器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南粤优秀教师。
罗坚义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在触觉传感器、智能变色窗户、气体传感器等技术领域,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美国专利4项。主持或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其中杰出青年基金1项、面上项目2项)。并获得第七届、第十届广东专利奖优秀奖,2023年度国家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二等奖2023年度“无限创新”江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江门市2021年首届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金奖,江门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等。
研究领域
1. 柔性多功能触觉传感器
通过构建量子隧穿机制模型和杂质散射机制模型,设计合成成本低和稳定性优异的新型碳纤维材料,发明基于碳纤维径向压敏和轴向温敏的温度与应力集成传感器制备技术,有效解决了柔性传感材料-柔性基底集成难度大和传感功能单一的问题,实现柔性多功能触觉传感器,并开展相关应用研究。
2. 新型柔性储能器件
探究热电、压电和太阳能光伏等柔性能源转换器件与能量存储电池的协同供能的技术,实现能量收集、转换及存储一体化的新型柔性储能器件,为可穿戴电子设备开发出安全性能高、低能耗和长续航的供电系统。
3. 柔性显示器件
探究高质量缓冲层的低温制备技术,实现柔性塑料、织物等衬底与电致变色、电子纸等显示技术相兼容;掌握高致密薄膜封装技术,有效隔绝水氧对显示器件的侵蚀, 开发出高稳定性、可水洗、可穿戴柔性显示器件,为可穿戴电子设备提供高质量人机交互平台。
突出成果介绍
一种碳基柔性触觉传感器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利用单根碳纤维材料实现感温感力功能,基于该科学发现开发出“一种基于碳纤维束的柔性触觉传感器技术”。该技术以一种全新的传感结构和机理为传感器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以同一种碳纤维丝为“积木”单元,通过构建不同的受力和感温结构,制备出不同感知类型的传感器。目前围绕该技术已研发出柔性应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弯曲传感器、气压传感器等,并且验证了这类器件在中医远程诊疗系统的脉搏检测、电子皮肤、运动肌肉检测、高铁表面气流动力学测试等方面的潜在应用。
成果应用案例/前景
(1)智能监护床垫
基于碳基柔性传感器技术,与广州碳思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生命体征采集系统,通过4个体征传感器的协同工作,算法智能巡检各区域体征信号,使得监护过程不受睡姿、位置局限,实现真正的无感实时检测。设备内置自研学习算法能够从心率、呼吸、体动、姿态等多个维度、多个变量评估用户的身体状况,结合长时间的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为用户量身订做身体评估方案,在异常出现时最快检测报警,为健康保驾护航。
(2)舌肌压力测定仪
基于碳基柔性气压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前景,与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共同合作开发一款舌肌压力测定仪,该测定仪可定量监测口腔舌肌压力指标(可测试舌部运动的最大压力、平均压力、持续时间等舌肌压力参数),并具有指导改善吞咽障碍训练的功能,从而实现用于分析和强化舌部肌力及协调力,后续将进一步推广用于口腔、耳鼻喉、神经科、康复等医疗领域。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梁老师/胡老师
联系电话:(0750)3299557
联系邮箱:wyucsm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