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此二维码分享

电子信息工程(光电工程)专业介绍

发布日期:2021-12-29 16:01 阅读次数:

1.专业定位

本专业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建设和现代科技发展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微电子材料与器件方面人才的需求,培养思想品德高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国际化视野、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在该领域从事光电材料与器件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技术研发与检测、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品德高尚、视野开阔;具有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专业知识和工程技能;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和工程技能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复杂工程问题;具有国际视野、团队合作能力强,在工作中能进行有效的沟通,能承担相关的组织和管理工作;能在光电材料与器件、驱动电路设计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等领域,尤其是光电材料与器件的制备、电路设计与驱动,胜任技术研发、设计、制造、检测等工作,适应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卓越人才。

3.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制为学分制加弹性学年制。标准学制4年,最长学习年限8年。总学分要求:至少取得 158 学分,其中必修课 134 学分,选修课 24 学分。

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如下:

➢  知识方面:具备系统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掌握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专业知识和工程技能,特别是微电子材料与器件行业中所必须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熟练使用现代工程和信息技术工具,熟悉行业发展需求和前沿科学技术。

➢  能力方面: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分析和解决行业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能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尤其是微电子材料与器件相关行业中从事生产管理、技术管理、技术研发与检测、科学研究等等工作。

➢  素质方面: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工程师的职业道德以及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化视野、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能够有效沟通和交流,能够通过终身学习实现知识更新与能力提高。

4.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专项实践课程和个性培养课程大模块构成并建立“多样化、多平台、多层次”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见下图

 

 

 

5.师资队伍

五邑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光电工程)专业隶属于应用物理与材料学院,学院成立于2009年,是目前学校重点支持建设和发展的学院。学院近年来从牛津大学、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日本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山大学等海内外科研单位引进大量高层次人才。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3人,均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具有博士学位25人,占比75%35岁以下15人;具有高级职称11人,占比33.3%;具有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15人,占比45%。实验技术人员6人。大部分专任老师来自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等985重点高校或者研究所,还有国外顶级高校,例如英国牛津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美国东北大学、日本东京大学、韩国首尔大学。另外学院还聘请香港科技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国内外科研院所的国家级人才7人作为学院的特聘教授。教学及科研人才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精力充沛、素质优良、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6.教学条件

应用物理与材料学院设有基础物理实验中心、光电子技术实验室,实验室90多间,面积约5000平方米;设备近4500台套,价值超过1亿元。实验室具有齐全的、先进的教学科研设备,配备先进大型精密仪器和设备,如透射电子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镜、量子效率测试仪、聚焦拉曼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

 

7.专业特色

本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具有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主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导向,依托基础实验实训平台、专业实验教学平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以及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训练平台等四个平台,面向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搭建了“创新驱动、分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将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有机融合,建立“课程、项目、实践平台、社团、竞赛”多样化的创新人才训练体系,采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分层次、分阶段有效培养;建立了“师生协同、目标导向”的创新人才评价体系;组建了“校企协同、专兼结合”的创新教育师资队伍,建立起了与区域经济紧密互动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关闭

联系我们

行政办公室:0750-3296401

学生办公室:0750-3296408、3296031

学院公众号
常用下载

Copyright © 2024 | 五邑大学应用物理与材料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