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共享资料 >> 正文

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简讯第十期

发布者:研究中心 [发表时间]:2015-03-12 [来源]: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广东省社科联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基地

工作简报

二〇一三年(第十期)

20135月)

主 任:王克 编 辑:梅伟强 姚婷

邮 箱:yaoting2001@163.com

联系电话:(0750)3299241 传 真:(0750)3299241

目 录

·要 闻·

“侨批文书整理与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1

“侨乡文化与遗产”入选第九轮广东省重点学科…………………………………1

“华侨文化研究基地”获批为首批广东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2

国务院侨办政研司赵健处长来我“研究中心”考察………………………………3

张国雄教授被遴选为《广东华侨史》编修领导小组成员和

《广东华侨史》副主编…………………………………………………………3

张运华教授为“岭南文化讲坛”作讲演……………………………………………3

“弘扬华侨精神 建设幸福侨乡”座谈会在我校召开……………………………4

我“研究中心”人员有六项成果获2010-2011年度江门市哲学社会

科学优秀成果奖…………………………………………………………………5

刘兴邦教授和石坚平博士主持申报的省社科规划项目均获批立项………………6

《台山历史文化集》荣获“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作品”……………………6

·“中心”动态·

我“研究中心”召开全体会议并拍摄新“全家福”………………………………7

我“研究中心”召开工作会议

——总结2012年度工作 布置2013年度工作……………………………8

·学术活动·

中外学者聚集我校,共育“侨乡文化”研究高地…………………………………9

《广东华侨史》工程第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10

《广东华侨史》编委会正式运作 刘进、石坚平获聘为编委……………………10

张国雄和刘进参加“中国侨批·世界记忆”国际学术研讨会……………………11

“中国首届广侨文化(台山)”学术研讨会在台山隆重举行

张国雄和梅伟强出席…………………………………………………………11

我“研究中心”梅伟强、黄海娟参加“新会历史名人”评选座谈会…………12

我“研究中心”与江门市集邮协会研讨民间银信开发、保护及研究问题………13

谭金花应邀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参加“斯坦福大学北美中国铁路工人研究项目”

启动会议………………………………………………………………………13

谭金花应邀赴台湾金门大学指导“申遗”工作坊………………………………14

谭金花赴香港中文大学参加“东亚建筑研究的当代挑战

——2012东亚建筑文化国际会议”…………………………………………14

石坚平副教授应邀参加“澳门、广东与亚太海域交流史”国际学术研讨会……15

石坚平副教授应邀参加“第四届民间历史文献论坛”……………………………15

刘兴邦教授参加“从孔子到孙中山——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15

刘兴邦教授参加“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16

·友好往来·

美国国会图书馆东亚部主任邵东方博士等一行来访……………………………16

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亚裔研究系向“中心”赠送该系教师著作………………17

我“研究中心”人员陪同来访学者到台山侨乡调研……………………………17

深圳大学移民文化研究所刘志山教授一行来访…………………………………18

【要 闻】

“侨批文书整理与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

2012年12月,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华侨历史研究所合作申报的“侨批文书整理与研究”被立为该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首席专家为张国雄教授。这是我校首次获得该类立项,是侨乡文化研究和学科建设取得的新进展,也是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在协同创新、协同科研上取得的重大突破。

“侨批”为珍贵的华侨华人文献,仅广东、福建侨乡官方机构收藏数量高达16万件之多,2011年成功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12年被列入《亚太记忆遗产名录》。目前,作为中国政府项目正上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记忆名录》,参加2013年6月在韩国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表决。“侨批文书整理与研究”项目的开展将为这一世界珍贵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

************************************************************************

“侨乡文化与遗产”入选第九轮广东省重点学科

2012年12月20日,广东省教育厅公布第九轮广东省重点学科名单,“侨乡文化与遗产”二级学科入选特色重点学科, 这为我校的侨乡文化研究和我“研究中心”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

“华侨文化研究基地”获批为首批广东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

2012年7月,由五邑大学和江门市委宣传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江门分院联合申报的“华侨文化研究基地”获批为首批广东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这是我校在侨乡文化研究方面取得的又一成果,也为我“研究中心”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

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是省委、省政府为落实《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制定的“广东文化强省建设十项工程”的重要举措,由省委宣传部和省社科院共同负责推进,此次共评出首批基地9个,包括广府文化研究基地、客家文化研究基地等。

我校自建校以来就重视对华侨历史、侨乡文化的研究,1994年成立“五邑文化与华侨研究室”,并在此基础上于2006年成立“五邑大学侨乡文化研究所”。与此同时,我校与江门市委宣传部、江门市社科联共同成立了“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作为产学研的平台。2006年获批成立“广东省侨乡文化研究基地”,这是省社科联设立的第一个省级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基地;2008年“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获批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10年“广东省社科院江门分院”成立,下设两个研究所,“侨乡文化研究所”是其中之一。多年来,我校在侨乡文化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005年-2010年承担国家和省部级基金项目20项,市级项目9项,从地方政府、港澳、社会获得横向项目20项,出版专著24部,发表论文 103篇;并拥有一个学科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分布合理的侨乡文化科研团队。

“华侨文化研究基地”将重点在广东侨乡史、广东侨乡民间文书、广东侨乡近代建筑文物、广东侨乡专门史等方面集中力量加强研究,努力促进侨乡文化、岭南文化的繁荣发展,为江门“文化名市”建设、广东“文化强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

国务院侨办政研司赵健处长来我“研究中心”考察

2012年12月26日,国务院侨办政研司赵健处长专程来我“研究中心”考察指导工作。“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国雄教授介绍了“中心”的建设情况。赵健处长对“中心”近年来基础研究和为地方文化建设做出的成绩表示肯定。

************************************************************************

张国雄教授被遴选为《广东华侨史》编修领导小组成员

和《广东华侨史》副主编

2012年10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修编《广东华侨史》。这是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亲自出题,经过省委常委会研究作出的重要决策。省委省政府成立了《广东华侨史》编修工作领导小组,朱小丹省长亲任组长,我“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国雄教授担任领导小组成员,同时被遴选为《广东华侨史》副主编,主编为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副院长张应龙研究员,另一副主编为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所长袁丁教授。

************************************************************************

张运华教授为“岭南文化讲坛”作讲演

2012年10月30日,“岭南文化讲坛”学术讲座在我校十友楼国际学术报告厅举行,主讲人为校党委副书记、我“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运华教授,讲演的题目是“五邑侨乡的形成与文化特征”。

张运华教授的讲演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讲述了五邑侨乡国际移民形成的过程:一是从唐宋以来的先辈出洋历史;二是鸦片战争后至今的国际移民过程、方式及移民分布情况。在第二部分,分析了五邑侨乡的特征:一是华侨侨眷人数众多;二是侨汇数额巨大;三是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四是生活方式中西合璧;五是外来语大量使用。

张运华教授认为,五邑侨乡在文化上的特征有外在与内在两方面。外在特征鲜明地表现在方言、建筑和民间习俗三个方面。内在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勇于冒险、开拓而故土意识又极强,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接受新鲜事物而传统意识又很浓。张运华的讲演深入浅出,发人深思,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

************************************************************************

“弘扬华侨精神 建设幸福侨乡”座谈会在我校召开

2012年10月19日下午,由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我“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弘扬华侨精神 建设幸福侨乡”座谈会在主楼七楼会议室召开,会议由《五邑侨史》主编、我“研究中心”副教授梅伟强主持,副校长、我“研究中心”张国雄教授,校宣传部部长、我“研究中心”秘书长戴永洁老师和刘进教授出席会议并分别做了重点发言。来自江门的侨史专家学者、市华侨历史学会、我“研究中心”、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市社科联、市文联、《五邑乡情》社、江门(五邑)炎黄文化研究会等单位的代表共4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

会上,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副院长张应龙研究员应邀作了题为“继承和发扬广东华侨精神 建设文明进步的五邑侨乡”的专题讲座,张院长从广东华侨精神的基本内容、如何建设文明进步的幸福侨乡作了精彩的讲述。他指出,广东华侨精神应该包含以下基本内容,即开拓进取的精神、刻苦耐劳的禀赋、团结互助的品性、笃诚守信的内核、崇文重教的信念、扶贫济困的情愫以及兼收并蓄的胸怀。在他看来,幸福侨乡应该是进步、富足、文明与和谐的侨乡。而弘扬开拓进取的精神是建设幸福侨乡的重要基础,继承笃诚守信的内核是建设幸福侨乡的重要条件,保持兼收并蓄的胸怀是建设幸福侨乡的重要眼界,实践扶贫助困的情愫是建设幸福侨乡的重要内容。

张国雄教授做了重点发言,他指出,省委书记汪洋4月视察江门时提出了“学习华侨精神,发挥华侨优势,争创改革开放新优势”的要求,并用“进取、勤劳、开放、包容”八个字来概括华侨精神的内核。华侨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在海外的结晶,也是带有人类共同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华侨的优秀品质如勤劳、节俭、重视教育等值得我们敬仰学习。

刘进教授提出,省委书记汪洋提出的华侨精神概括得非常到位,现时期要大力做好继承和弘扬工作;戴永洁部长则重点谈了对华侨开放精神的见解。

随后,会议进行了自由发言,《五邑乡情》社主编黄华龙从侨刊乡讯如何更好地服务华侨华人角度谈了看法;江门侨史专家、原侨办主任吴淡初围绕如何更好为侨服务作了论述;江门市侨联名誉主席林子芳将华侨的特征概括为“强烈的求生欲望、强烈的创业意识、强烈的根的情怀、强烈的爱国精神”。

最后,江门市侨联主席、市华侨历史学会会长张国富作了总结发言,他指出,此次座谈会开得非常成功,各位专家学者、侨务工作者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华侨精神,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张主席谈了三点看法,一是要充分发挥华侨优势,推动转型升级,二是要发挥侨史研究的作用,做好华侨华人新生代工作,三是要发挥侨乡文化的作用,提升江门的软实力。

************************************************************************

我“研究中心”人员有六项成果获2010-2011年度江门市哲学

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012年10月,2010-2011年度江门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正式公布。我“研究中心”人员有六项成果获奖,其中专著类一等奖1项,论文类一等奖1项,论文类二等奖3项,论文类三等奖1项,分别是:

专著类一等奖:

刘进、李文照、田在原、赵寒松:《银信与五邑侨乡社会》;

论文类一等奖:

石坚平:《国际移民与婚姻挤压——以战后四邑侨乡为例的探讨》;

论文类二等奖:

凤群:《母性之光:林楚楚的电影生涯》;

姚婷:《侨刊中的侨乡社会与“侨”“乡”网络——基于1949年前〈新宁杂志〉“告白”栏目的分析》;

刘兴邦:《梁启超的“新民”伦理与普世伦理》;

论文类三等奖:

黄建军:《“蔡李佛”创始人陈享的武学思想研究》。

************************************************************************

刘兴邦教授和石坚平博士主持申报的省社科规划项目均获批立项

2012年12月底,我“研究中心”刘兴邦教授主持申报的“白沙心学与岭南化儒学介绍”课题和石坚平博士主持申报的“战后四邑侨乡社会重建研究(1945-1949年)”课题均获广东省社科规划办批准立项。

“白沙心学与岭南儒学”课题以白沙心学为核心内容,主要研究儒学岭南化到岭南化儒学的发展过程和基本内容。儒学以秦始皇统一岭南后逐渐传入岭南,儒学在岭南的传播和发展经历了儒学岭南化到岭南化儒学的不同发展阶段。两汉之际的“三陈”、“四士”,唐代的张九龄、韩愈,宋代的苏轼是儒家岭南化的突出代表。明代陈白沙创立江门学派,建立岭南心儒学思想体系,实现了儒学岭南化到岭南化儒学的转变,白沙心学成了岭南化儒学的标志。陈白沙的弟子湛若水等继承和发扬了白沙心学思想,形成了独具岭南特色的岭南化儒学思想路线,白沙成了明代心学的源头,江门成了岭南儒学的圣地。

“战后四邑侨乡社会重建研究(1945-1949年)”课题以战后(1945-1949年)四邑侨乡社会重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四邑侨乡社会发展脉络断裂与重建的探讨,以深化学术界对近代侨乡社会诸多侨乡“独特性”的认识,推动侨乡历史文化的发掘、整理与弘扬。

************************************************************************

《台山历史文化集》荣获“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作品”

2012年12月,我“中心”科研成果《台山历史文化集》被广东省社科联评为“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作品”。

《台山历史文化集》由我校原党委书记胡百龙担任主编,张国雄和梅伟强担任副主编,张运华、张国雄、梅伟强、冈虎、刘进和戴永洁6位专家学者合著而成。该丛书共10册,全书66万多字,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全集从侨乡的形成、侨乡的银信、侨乡的侨刊乡讯、侨乡的洋楼、侨乡洋教、侨乡古镇、广东音乐、新宁铁路等方面作了比较系统、详细的介绍。该丛书充分体现了台山的人文精神和侨乡文化的精髓所在,成为台山这个“中国第一侨乡”的一张靓丽的名片。《台山历史文化集》丛书的出版发行对提升台山文化软实力,宣传台山侨乡文化、弘扬台山人精神,促进台山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

【“中心”动态】

我“研究中心”召开全体会议并拍摄新“全家福”

2012年11月10日,我“研究中心”召开全体会议,校党委书记、“研究中心”主任王克研究员,校党委副书记、“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运华教授,副校长、“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国雄教授均出席会议。

首先,张国雄教授介绍了“研究中心”人员参加第九轮广东省重点学科答辩会的情况。然后,王克书记对近一年来的侨乡文化研究工作做了总结,并对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出要求。王书记指出,目前我校整体已经形成对侨乡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侨乡文化的研究力量已经超过学校的人文社科研究力量本身,对理科和工科的研究力量都进行了整合。如果这次能够获批广东省重点学科,我校的侨乡文化研究将有一个更好的平台,这就不仅要求将研究做得更好,还需坚持继续为地方社会服务,不断推进发展势头。

会后,“研究中心”全体人员拍摄新“全家福”,上一次拍摄是在2008年。目前“研究中心”共有来自政法学院、土木建筑学院、文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艺术设计系、体育部等院系的29名研究人员。

************************************************************************

我“研究中心”召开工作会议

——总结2012年度工作 布置2013年度工作

2013年1月20日,我“研究中心”召开全体人员工作会议,总结2012年度“研究中心”的发展情况,并布置2013年度的主要工作。校党委书记、“研究中心”主任王克研究员出席了会议。

“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国雄教授总结了2012年度“研究中心”的主要成绩和发展概况:(一)“侨乡文化与遗产”二级学科成功入选第九轮广东省重点学科;(二)成功召开第二届“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国际学术会议;(三)“侨批文书整理与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这是里程碑式的事件;(四)完成校第四届学科的总结验收,并开始第五届学科的建设。艺术设计系亦被纳入此届学科建设之中,这与“多学科”的申报规划相一致。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对艺术设计系以项目投入为主,对其他院系的老师则以支持和促进学术成果的出版为主;(五)“研究中心”人员有六项与侨乡文化研究相关的成果获得2010-2011年度江门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成绩不错。他还提出了2013年度“研究中心”的主要工作:第一,配合推进《广东华侨史》工程,派研究人员出国调研和在广府地区收集相关资料;第二,完成五邑银信集成工作;第三,召开侨乡比较会议和银信研究会议;第四,启动硕士点申报工作;第五,研究人员抓紧时间按质完成所主持的课题和项目。

王克书记肯定“研究中心”在2012年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并提出今后需要考虑“研究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在继续研究工作的同时,“研究中心”要更加重视教书育人和服务地方。2012年,五邑大学在原来的四本阐述侨乡文化的辅助教材的基础上,再增加了《院士精神》和《五邑文化精典选读》两书,2013年将会在全校开设一些关于侨乡文化的通识课程,这需要“研究中心”人员的努力和投入。目前,艺术设计系在服务社会方面做得很不错,“研究中心”应支持此类工作的开展,坚持走“根植侨乡,追求卓越,服务社会,地方发展”之路。

************************************************************************

【学术活动】

中外学者聚集我校,共育“侨乡文化”研究高地

第二届“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国际学术会议于2012年11月19日上午在我校十友楼国际会议厅开幕,会议由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和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亚裔研究学院共同主办,得到江门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此次会议的主题是“比较视野下的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

参加本次会议的国内外学者共有80余名,提交学术论文62篇。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西班牙、日本、马来西亚等国的学者有23名;来自中国大陆地区的主要侨乡广东、福建、浙江、广西的学者,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学者有60余名。

此次会议以历史学者为主,同时还有社会学、人类学、人口学、政治学等多学科学者共同参与。论文主题非常广泛,包括国际移民理论、政策研究,各国国际移民历史和现实研究,海外华侨华人研究,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侨乡互动关系研究,中国侨乡历史与现实研究。

多年来,我“研究中心”在侨乡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为学术界和社会所认可的成果,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无论是海外华侨华人问题,还是侨乡问题的研究,其实都属于国际移民问题的范畴。因此,海外华侨华人研究、中国侨乡研究具有超越边界和跨国历史的特性,需要打破以往的自我封闭状态,在国际移民的比较视野下,通过国内外学者之间、不同学科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国际移民研究之间的交流,才能深化华侨华人研究、中国侨乡研究。

此次会议有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多种学科的学者对印度移民、菲律宾移民与家乡经济关系的研究,有对移民与发展问题的专门探讨。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本次会议论文,对华侨华人、华侨华人与侨乡关系的研究选题多样,地域多元。譬如,有对世界各地华人如巴布亚新几内亚、马来西亚、柬埔寨、澳大利亚、巴西、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研究。中外学者在研讨中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将大大推动国际移民和中国侨乡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会议持续三天。通过11月21日的五邑侨乡考察,与会学者增加了对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的感性认知。

************************************************************************

《广东华侨史》工程第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012年11月20日上午,“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现状评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五邑大学主楼举行,这是广东文化强省重点建设工程——《广东华侨史》编撰工作启动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广东华侨史》领导小组主办,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承办。

广东是全球华侨华人最大的祖籍地,是中国最大的侨乡。省委省政府决定编撰一部系统、科学、权威的《广东华侨史》,是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从更充分地发挥我省侨力优势,以史为鉴推动广东新一轮发展的高度,做出的重要决策。为了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用新的资料、新的视角、新的理论方法,编撰一部“资料翔实、观点全面、定性准确、结论权威”的《广东华侨史》,领导小组筹备召开了这次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广东、福建、广西、浙江、香港、澳门等地高校、研究院所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华侨华人历史研究、侨务研究的专家学者30余人与会,集中深入地对国内外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的现状、新资料、新方法、热点问题和理论特点进行评估和研讨,并对《广东华侨史》编修面临和需要突破的理论及实践问题展开热烈的分析和讨论。与会代表共同认为,必须汇集省内外、国内外的力量,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方能不负使命。

会上,《广东华侨史》领导小组向第一批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颁发了顾问聘书。

************************************************************************

《广东华侨史》编委会正式运作 刘进、石坚平获聘为编委

2013年12月28日和29日,《广东华侨史》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佛山召开,这标志着该编委会正式运作。我“研究中心”张国雄、刘进、石坚平、姚婷等研究人员参加了会议。

会议讨论了《广东华侨史》编写大纲、《广东华侨史》编写工作总体安排、2013年工作计划、编修工作管理制度、工作规范等内容,并为各编委颁发了编委会聘书。刘进教授和石坚平副教授获聘为编委。

************************************************************************

张国雄和刘进参加“中国侨批·世界记忆”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2年12月11-12日,由福建省档案馆和福建省华侨历史学会联合举办的“中国侨批·世界记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福州召开。我“研究中心”张国雄和刘进两位教授应邀参会。中外侨批专家学者就侨批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国内外侨批业及侨批业政策、侨批文献的价值、保护与开发等课题进行深入研讨。张国雄教授与日本知名学者、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院长滨下武志教授为大会作主题演讲,张教授的演讲题目是“侨批档案整理、研究展望”。张国雄和刘进都担任了分组讨论的评论人。

************************************************************************

“中国首届广侨文化(台山)学术研讨会”在台山隆重举行

张国雄和梅伟强出席

由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台山市委市政府主办,台山市委宣传部、台山市文广新局承办的“中国首届广侨文化(台山)学术研讨会”,2012年11月15日在台山市隆重举行。与会专家学者20人,有周义(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党组书记、主任【馆长】)、黄伟宗(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司徒尚纪(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博导、珠江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谭元亨(省政府参事、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导、珠江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韩光辉(北京大学历史地理中心教授)、刘康杰(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博士)等。五邑大学副校长、我“研究中心”教授张国雄出席研讨会并作了发言。新华社、中新社、凤凰卫视中文台、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江门日报等十多家媒体与会作采访报道。

研讨会由司徒尚纪主持。黄伟宗教授作主题发言,题目是《保护开发“侨圩楼”遗存 开拓研究“广侨文化”——关于台山侨乡文化的调研报告》。“报告”介绍了笔者等学者多年来在台山市考察侨乡文化——侨圩的重要发现,即“侨圩楼”遗存与“广侨文化”,深刻分析了其文化价值与文化内涵;论述了开拓研究“广侨文化”的依据和意义,认为台山的“侨圩楼”是“广府文化与侨乡文化融合,从而形成广侨文化的典型地域”,并把台山的文化“定位”为“广府文化之乡”;“报告”还对台山的“侨圩楼”文化遗存提出了具体的保护与开发建议,其中提出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报告”引起了与会专家与媒体的极大兴趣。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侨圩、侨圩楼、广侨文化的概念、内涵、文化价值、保护与开发等问题各抒己见,发言十分热烈。我“中心”梅伟强副教授也作了发言。研讨会对台山侨圩文化的挖掘、保护、宣传,起了积极的作用,其影响将是十分深远的。

************************************************************************

梅伟强、黄海娟参加“新会历史名人”评选座谈会

2013年2月4日,“新会历史名人”首批评选座谈会在新会区广播电视台会议室举行。我“研究中心”梅伟强、黄海娟两位老师应邀出席座谈会,并就如何弘扬与传承新会历史名人的精神及如何利用名人名片塑造新会崭新形象作了发言,为“新会文化强区”建设建言献策。

2012年8月至12月,在新会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由新会区档案局、《新会侨报》等部门承办,举办了首批“新会历史名人”评选活动,共推出30位历史名人,由广大市民评选出15位历史名人。这次评选活动充分展示了新会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再现了历史名人的风采,进一步弘扬了新会人精神,为推动新会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受到了新会广大市民的热情赞扬和积极参与。

************************************************************************

我“研究中心”与江门市集邮协会研讨民间银信

开发、保护及研究问题

2012年10月20日,我“研究中心”联合江门市集邮协会,召开民间银信文书的开发与保护研讨会。江门市档案局局长李文照、“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国雄教授、刘进教授和江门市集邮协会的部分会员出席。

李文照局长表示,档案部门将竭尽所能支持民间银信文书的征集与保护工作。张国雄教授呼吁广大收藏爱好者积极加入“五邑银信”开发、保护及研究工作中来。他说:“对银信进行抢救是一项紧迫的工作,我们希望能与各收藏协会及收藏爱好者合作,在不影响文物收藏质量的情况下,对文物进行扫描,以助于学术研究和申遗工作。”市集邮协会会员罗达全提出,目前民间“五邑银信”的保存状况不容乐观。他说,由于银信封原先长期留存民间个人手中,没能得到妥善保管,加上时间久远,许多银信封存在虫蛀、霉变、破损等问题。另外,不少银信收藏者着重研究银信信封的集邮价值,无形中也造成信封破损、内信残缺、信封和内信不符等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损害将更加严重且不可逆转。因此要积极主动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学术研究单位对民间银信予以保护和利用。

此次研讨会加深了“中心”学者与民间收藏家的了解与情感,为今后进一步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

谭金花应邀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参加“斯坦福大学北美中国铁路

工人研究项目”启动会议

2012年9月7日—9日,美国斯坦福大学召开关于“斯坦福大学北美中国铁路工人研究项目”(Chinese Railroad Workers Project at Stanford University)启动会议,来自美国 、加拿大、中国大陆及香港和台湾等地的学者云集斯坦福大学参与这一盛事。我“研究中心”谭金花老师是唯一被邀请参加此会的中国大陆学者。谭金花于十年前开始赴美研究华侨历史,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与五邑当地都做过较多的田野调查及个案访问,对五邑华侨及侨乡发展的历史较为了解,因此被邀为此次研究项目启动工作会议的学者。

谭金花根据她在中国的研究经验,在会议上作了题为Possible Resources in China的四十五分钟演讲,就本项目相关的国内研究资源、范围及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会后,她还引荐斯坦福大学与五邑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充分利用双方的资源优势。

************************************************************************

谭金花应邀赴台湾金门大学指导“申遗”工作坊

2012年10月5-7日,应台湾金门大学建筑系邀请,我“研究中心”谭金花老师作为指导专家赴台参加由该校与金门县文化局主办的“金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坊。期间谭金花老师先给工作坊参与人员及金门各界进行讲座,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程序与要点,如何把金门的遗产进行包装申报等,然后带领工作坊人员实地考察,对文化遗产的遴选标准、价值认定、保存现况与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受到参与者和主办方的好评。

************************************************************************

谭金花赴香港中文大学参加“东亚建筑研究的当代挑战

——2012东亚建筑文化国际会议”

2012年12月10日—12日,谭金花赴香港中文大学参加东亚建筑文化国际会议:Convergence in Divergence: Contemporary Challenges in East Asian Architectural Studies。来自东亚各国和地区的一百多位学者欢聚一堂,分别参加了三个大方向的建筑研讨(分别是:东亚建筑历史、乡土建筑的丰碑价值、实践中的建筑保护)。谭金花在本次会议中发表了题为“The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Lu Mansions in Kaiping of Guangdong”的演讲,以开平建筑为例,讲述五邑侨乡地区华侨建筑装饰的风格、文化涵义及其形成因素。

************************************************************************

石坚平副教授应邀参加“澳门、广东与亚太海域交流史”

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2年12月4日—5日,我“研究中心”石坚平副教授应邀参加澳门大学中文系、广东省社科院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与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研究所、日本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联合举办的“澳门、广东与亚太海域交流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向大会提交了会议论文,与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

************************************************************************

石坚平副教授应邀参加“第四届民间历史文献论坛”

2012年12月15日—16日,我“研究中心”石坚平副教授应邀参加厦门大学历史系举办的“第四届民间历史文献论坛”,并向会议提交了《侨乡之链:战后四邑侨汇网络的恢复与重建》的论文,引起与会学者的热烈讨论。许多学者在会上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并提出了不少建议和设想。这将大大促进侨乡社会侨汇问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

刘兴邦教授参加“从孔子到孙中山——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

学术研讨会

2012年9月20日—23日,由孙中山基金会、台海国父纪念馆、上海中山学社主办、孙中山基金会承办的“从孔子到孙中山——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在江门市举行,来自两岸三地的专家学者60人出席了这次会议。我“研究中心”刘兴邦教授应邀出席了会议。刘兴邦教授在大会上作了“明代心学源头,岭南儒学圣地”的大会发言,他向大会报告了陈白沙先生在岭南儒学发展历史进程中,创立江门学派,形成白沙心学思想体系,实现了儒学岭南化到岭南化儒学的转化,从而使白沙心学成了明代心学源头,使江门成了岭南儒学圣地。刘兴邦教授的报告论题新颖、感染力强,在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加深了与会代表对江门历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及对江门学派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地位的认同和肯定。

************************************************************************

刘兴邦教授参加“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3年1月18日-20日,我“研究中心”刘兴邦教授应邀参加了由深圳大学主办的“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韩国、马来西亚、俄罗斯、台湾、香港、澳门及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130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围绕“儒家思想与中国社会的变迁”、“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儒学”、“儒学的当下境遇和未来发展”等议题展开了讨论。刘兴邦教授向大会提交了论文《白沙儒学“诚信”伦理与当代伦理生活》,并在会上作了发言。

************************************************************************

【友好往来】

美国国会图书馆东亚部主任邵东方博士等一行来访

2012年11月5日,美国国会图书馆东亚部主任邵东方博士、斯坦福大学图书馆东亚图书馆代理馆长邱欣博士一行到我“研究中心”访问交流,商谈“关于与斯坦福大学合作开展华工修筑中央太平洋铁路史料的收集和研究计划”事宜。“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国雄教授接待了客人,并签订了合作协议。江门五邑地区华侨为修筑美国太平洋铁路做出了极大贡献,是筑路华工中的主力军。之后,刘进博士陪同邵东方博士一行与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馆长王冬青女士进行了洽谈。

************************************************************************

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亚裔研究系向“中心”赠送该系教师著作

2012年11月20日,在第二届“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国际学术会议闭幕式上,会议主办方之一的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亚裔研究系向我“研究中心”赠送该系教师著作。书名如下:

1.the Guide to the Pronunciation of Asian Pacific Names

2.This Is All I Choose to Tell: History and Hybridity in Vietnamese American Literature

3.the Chinese in America: A History from Gold Mountain to New Millennium

4.Nation, Language, Culture: A Collection of Oral History

5.the First Suburban Chinatown: the Remaking of Monterey Park, California

6.San Francisco Chinatown: A guide to its history & architecture:

7.Faithful Generations: Race and New Asian American Churches

8.at 40: Asian American Studies

9.Chinese America History and Perspectives: Special 20th Anniversary Issue (Branching out Banyan Tree : A Changing Chinese America) (榕华风貌:美国华人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10.Branching out: the Banyan Tree(榕华风貌)

11.Canton Footprints: Sacramento’s Chinese Legacy

上述著作进一步丰富了我“研究中心”的英文文献,为“中心”学者了解美国华人研究的最新进展提供了宝贵途径。

************************************************************************

我“研究中心”人员陪同来访学者到台山侨乡调研

2012年11月16日和18日,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博士陈忠平在我“研究中心”查阅资料。11月21日,陈忠平博士和香港大学人文社会研究所李培德博士,在“研究中心”梅伟强、黄海娟、王传武三位老师的陪同下,前往台山都斛镇圣堂村调查叶春田的情况、在冲蒌镇桥头村调查李是男的情况。叶春田为加拿大太平洋大铁路西段(又称卑诗铁路)的建造做出了贡献。李是男是美国华侨民主革命家,为辛亥革命的元勋。

11月22日,梅伟强和刘进两位老师陪同李培德博士和日本神奈川大学村井宽志副教授,在台山白沙镇对马叙朝的族系进行调研。马叙朝是香港著名实业家,对家乡的实业发展贡献良多。

************************************************************************

深圳大学移民文化研究所刘志山教授一行来访

2012年10月25日,深圳大学移民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志山教授一行到我“研究中心”参观交流。

由深圳大学与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联合申报的“深圳特区文化——移民文化研究基地”与由我校和江门市委宣传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江门分院联合申报的“华侨文化研究基地”同获首批广东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刘志军教授希望能就基地发展的规划和措施等问题与我“研究中心”进行交流。

刘进教授向对方介绍了我“研究中心”的发展理念、流动科研编制、经费筹措途径、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国际交流、为地方服务、参与编写《广东华侨史》和申报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等情况。双方表示加强交流合作的意愿。


新闻出处:五邑大学-广东省侨乡文化研究中心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