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简讯
2013年9月第十一期
目 录
•学术文章•
地方文献与华侨史研究:从地方史料看五邑地区的“侨乡文化”
•要 闻•
我“研究中心”喜获两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我“研究中心”为“侨批档案”成功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做出突出贡献
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侨批文书整理与研究”开题论证会在京举行
张国雄教授被聘为国务院侨办第四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邑大文化沙龙首期开讲 我“研究中心”人员参与探讨侨乡文化传承与创新
•学术成果•
凤群教授新著《蓝蝴蝶》出版
石坚平副教授著作《创造祖荫——广州沥滘村两个宗族的故事》出版
梅伟强和关泽锋合著的《广东台山侨务志》出版
滕海区所著《美国印度裔移民研究》出版
•学术活动•
我“研究中心”专家在“侨批档案”申遗推介会做主题报告
刘进代表“研究中心”赴泰国参加侨批展览和“中山论坛”
刘进参加厦门大学主办的“华侨华人与中国侨乡现代化”学术会议
刘进和石坚平应邀参加饶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王志润博士随《广东华侨史》考察团出访缅甸与泰国
•友好往来•
山西省侨联考察团到我校交流 参观我“研究中心”
澳门大学中文系师生考察江门、台山 我“研究中心”精心安排考察与座谈活动
美国波士顿州立水桥大学历史系杜荣佳教授来我“研究中心”交流
旅美华人学者于仁秋一行前来我“研究中心”参观考察
澳大利亚澳华历史博物馆历史研究主任柯素菲博士等3人来我“研究中心”交流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物馆学专业本科生王庚午到我“研究中心”查阅资料
【学术文章】
编者按:黎志刚(Chi-Kong Lai)教授为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博士论文获得美国经济史学会颁授的1993年世界最佳经济史论文奖。曾任澳洲昆士兰大学亚洲商业史中心研究主任,现任昆士兰大学中国近代史教授,讲授《中国近代史》、《中国社会史》及《中国近代经济和商业史》。著有《李承基先生访问记录》和《中国近代国家和市场》及有关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方面论文50多篇。曾任香港中文大学访问教授,台北中研院、汉学中心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访问学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及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的名誉研究员,兼任《企业和社会》、《亚洲商业》、《中国商业史》的编委,澳洲国立大学南方华裔研究中心的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黎教授对广东侨乡尤其是中山侨乡有深入的研究。他发表于澳大利亚电子学术期刊《南方华裔研究杂志》(Chinese Southern Diaspora Studies)2013年第6卷的论文《地方文献与华侨史研究:从地方史料看五邑地区的“侨乡文化”》,站在国际学术视野的高度,精要地评介了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近年来的学术成果和学术实践,并提出了今后侨乡研究的路径和方向。现经作者同意全文刊出,供同行参考借鉴。
地方文献与华侨史研究:从地方史料看五邑地区的“侨乡文化”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Wuyi Qiaoxiang Culture
©. 2013 黎志刚和袁子贤
Chi Kong Lai and Tzu-Hsien (Chris) Yuan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lture of the Wuyi qiaoxiang area in Guangdong, China, from a transnational perspective.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research potential of the Wuyi area, we highlight the links between using local materials and applying new methodologies in the context of transnational and integrated global systems. We discuss the literature on regional studies and overseas Chinese studies. We also examine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Research Centre on Qiaoxiang Culture at Wuyi University in Jiangmen and their research outputs. And finally we explore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qiaoxiang studies, discussing new methodologies such as GIS and material culture.
侨乡,是海外华侨的故乡,侨眷聚居的地方。随着华侨的出国与回归,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等因素的影响,经过岁月的推移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侨乡文化。 本文旨在梳理华侨史研究概况,并以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团队的学术发展为范例,进而从跨国(transnational)视角,讨论如何整合侨批、地方文献与碉楼建筑等物质文化与史料,应用于未来侨乡文化的学术研究。
一、区域研究和华侨史研究
在人类学家史坚雅(G. William Skinner)的推动下,区域史是目前中国学术界的发展重点。商业史学者从地方商帮与经济网络的梳理,发掘地方史料建立地域史学,我们可以从黄鉴晖(2002)山西票号的史料中,了解山西商人流动概况与地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鲁商、徽商、及晋商的研究。延伸区域经济史学的脉络,华侨史的学术发展,开始关注华侨与地方消费产业的发展,如黎志刚(2003、2006)、崔海霞、何品(2012)、葛涛(2011)、宋钻友(2011)都聚焦于侨商与上海百货公司的经营概况,黎志刚(2000)透过上海企业家李承基先生的口述历史,帮助我们理解上海企业家在上海的面貌。宋钻友目前更硏究新新公司。此外连玲玲、陈锦江更对上海的百货公司有深入硏究。中山大学的邱捷(2012)则侧重广东士绅与商人群体,也涉及对中山商人的关系。
从国际移民史的大方向来看海外华侨史,费约翰(John Fitzgerald 2007)洗玉仪 (Elizabeth Sinn 2013) 和孔菲力(Philip Kuhn 2008) 等的箸作是硏究华侨史的典范。王赓武(1969)着重于南洋地区的华侨史研究、颜清湟(1995)完成近代中国海外华侨史的综合论述。林金枝(1988)帮助我们了解海外华侨和近代中国企业的投资与发展关系。刘宏(2007)关注新马地区华人的身分建构过程与祖籍地的连系,并对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有深入的研究。刘渭平(1989)整理华侨移民澳洲的发展与侨居地社会之间的关系、郭美芬(2011)运用澳洲悉尼、墨尔本国民党档案,探讨华侨的政治活动与中国政局间的交互影响。林杰(Ling Chek 2001) 梳理华侨对澳洲昆士兰地区农业发展的贡献与影响。周敏(2006)、陈勇(Chen Yong 2000) 则分别关注美国华人社会与旧金山华侨社群的历史变迁。李明欢(2002)、罗晃潮(1994)探寻欧洲与日本的华侨史。海外华侨史的论述,在诸位学者的努力推动下,日趋完整且日渐丰富。在国际学术领域,更有《华人研究国际学报》、《华侨华人历史研究》与《Journal of Overseas Chinese Studies》等重量级期刊,致力推广国际史观的华侨史研究。
侨乡发展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东南沿海广东和福建地区因具区位优势,且受到不同推力与拉力影响,产生人口大量外迁与中西文化交融的区域形态,演变出一种有别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迈向兼容与开放的「侨乡文化」。
广东,是海外移民人数最多的省份,拥有潮汕、中山与五邑等著名的侨乡,为研究侨乡文化的重镇。就学术脉络的发展,华南学派的陈春声(2000)、蔡志祥(2003)则以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分别梳理潮汕地区的商业网络、以及潮汕侨乡与越南华侨之间的关系。1991年成立的“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推动地方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出版一系列“潮汕文库”文史丛书,并发行《潮学研究》刊物,建立潮汕地区侨乡文化研究的学术平台。中山地区侨乡的研究,也在中山市政府包括社科联、珠海市政府、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及上海社科院等学者推动下,丰富了香山文化的研究群体,胡波(2007)对中山商人及香山文化的推动建立起主导地位,黎志刚(2003、2006)则先从招商局档案、《申报》与地方文献中,分析香山地区华侨商人的特色与考察其商业网络的建构模式;再就侨汇与侨报中的广告,帮助我们理解中山地区移民之于家乡建设的贡献。徐元音 (Madeline Hsu 2000) 的Dreaming of Gold, Dreaming of Home 是硏究台山史的力作。她在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的文章更从侨刊放入一跨国视野来分析。此外,五邑,更是海外重要侨乡,本文将着重介绍其研究团队概况。
二、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
五邑地区,是广东最富盛名的侨乡,因台山出洋人口众多 、侨汇影响甚大 、被列为世界遗产的江门开平碉楼保存完善、与丰富的五邑银信档案 及地方文献,具有完整的学术研究条件。2013 年,在广东省档案馆与福建省档案馆连手合作、以及串连相关学术单位,共同进行 16 多万件侨批与银信档案的论述整理,并成功申请联合国世界遗产世界记忆的项目 ; 其中,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团队扮演相当关键的角色。
2006 年开始,五邑大学的侨乡研究团队与江门市宣传部、江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在党委书记兼主任王克、副校长张国雄、梅伟强、刘进与谭金花等的带领下,共同组建省级的“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团队,致力于地方文献与档案的整理,并发展五邑地区侨乡文化的研究。
从系统性的地方文献整理,五邑团队出版具有工具书性质的研究书籍,如:刘进、李文照 (2011b)整理江门五邑侨汇与政府档案、知名的前美国华侨史研究之父麦礼谦(2012)梳理美国华侨与团体的中英姓名对照,帮助我们解决华侨人名英译的混乱问题。在运用地方文献理解五邑地区侨乡文化方面,刘进、李文照(2011a)从银信档案中探讨五邑地区侨乡社会的变迁、姚婷、梅伟强(2009)从侨刊——《新宁杂志》的发展,观看华侨与侨乡之间的关系。在综合性的论述上,梅伟强、李文照(2012)、张运华(2011),论述华侨在中国革命与政治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与贡献。梅伟强、关泽锋(2010)详尽整理广东台山华侨的历史脉络。在大众地方史学的部分,《台山历史文化集》从出洋人口的动机、路线、档案、银信、侨刊乡讯、新宁铁路、宗教与古城镇发展等议题,出版 10 本深入浅出的书籍,对公共史学的推动贡献甚大。此外,在台山市地方税务局与官员黄雄飞先生等热心人士的推动下,成立“侨乡税收历史文化陈列馆”,致力保存、整理与展览台山地方的历史文物与银信档案,提供学术研究资源。
副校长兼常务副主任张国雄,是主持研究广东侨乡文化的核心人物,推动五邑地区侨乡文化的深耕教育,进行广东侨乡历史文化的研究调查工作(2011),并与周敏、张应龙等学者,合作筹办两届“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国际会议。首次于 2010 年9月上旬登场,与会有40多名来自世界各国与两岸三地的学者专家,透过国际移民理论与政策、海外华人移民的专题研究、与中国侨乡案例研究的脉络梳理,会后集结23篇论文,编辑出版《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论文集,其重大贡献在于将华侨史置于国际移民的视野,讨论华侨群体与其他国际移民的共性与异性,突破既往以中国本位主义的研究窠臼,而以社会理论深化侨乡文化的论述,由内而外的连结海外华侨社会与中国内部侨乡间之关系。2012年11月中下旬,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与美国旧金山大学族裔学院亚裔研究系共同合办第二届的研讨会议,就国际移民理论、政策、海外华人移民研究、海外华人与中国侨乡研究、及中国侨乡研究等主题,提出61 篇论文。他们也有计划将文章集结成书,增加我们对五邑地区华侨史的认识。
在江门开平碉楼的研究论述上,具有建筑史专业背景的谭金花,则从城乡发展与建筑文化的视角,重新诠释碉楼之于地方城镇发展的政治、社会、经济与文化意义,并为开平碉楼申请世界遗产的推动做出杰出贡献。
综言之,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团队,大抵从三个脉络进行侨乡文化的学术研究, 分别为:地方文献、侨批和碉楼。
三、侨乡研究的论述发展与考察:地方文献、侨批和碉楼
(一)、从地方文献梳理《广东台山华侨史》与台山历史文化集丛书
篇幅长达613页的《广东台山华侨史》是五邑团队从地方文献整理华侨史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探寻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一个多世纪中台山华侨国际移民的奋斗故事;透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台山侨乡的历史成因,以及其国际移民的动机、历程、路线、方式与移民地的生活状况、社会与政治环境。海外华侨的贡献,并不仅限于其与侨乡之间的关系,更在于对移民地的贡献,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的角色。本书第二篇从美洲与大洋洲的华侨史进行考察,归纳华侨之于移民国的贡献为:1.开采金矿;2.参与重大建设;3.从事商贸活动;4.开发新城镇;5.参加反法西斯战争。作者从跨国视野,再拉回到华侨与侨乡发展,透过侨批数据梳理,深刻地描绘侨乡社会的日常生活,不仅衣食住行、甚至语言与思考模式都呈现深化的中西文化交融过程。本书亦讨论台山侨乡与中国东南沿海和香港、澳门之间的关系、并就晚清至民国时期台山的侨务工作进行政策上的梳理、第五篇则介绍台山侨界的名人志略。
此外,《台山历史文化集》丛书,提供一个大众视角的地方文化概述,从多元的地方文献中,探讨侨乡的历史背景、形成原因、考察华侨出洋的动机、过程与网络、并介绍在地的城乡发展、音乐与宗教,以及华侨对侨乡文教与建设的贡献,如侨刊、新宁铁路……等。透过这十个不同主题的系列丛书,读者可以概括性的了解台山侨乡文化的不同面貌。
(二)、侨批的社会意义《银信与五邑侨乡社会》
华侨汇款回国,有“银”必有“信”,银是华侨的血汗钱、信是华侨对亲人的思念;所谓银信,就是结合侨汇与书信的“侨批”,承载着华侨对家庭的责任,寄托侨眷的希望。 银信紧密的连结海外华侨与在地侨乡的政治、社会、经济与宗族的网络,也反映着中西文化交融的方式。《银信与五邑侨乡社会》从丰富的银信档案中,梳理五邑地区侨乡文化形成的历史脉络,以及探究侨乡文化所反映的历史意义。传统中国乡村社会是一种静态的体系,但侨乡则透过银信作为媒介,展开动态的延展与融合过程;换言之,侨乡文化的形成,象征着社会体系从封闭移转至开放,人际网络突破地缘的限制,以业缘作为连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思考的视角也从单一发展至多元,是东西方文化在跨国环境下日常生活的反照。
就世界体系的发展而言,银信的流动亦展现西方价值体系,透过人与人亲密的互动模式,进入中国社会,呈现一种中西文化互动与植入过程。《银信与五邑侨乡社会》一书不仅分析银信背后的政治经济意义,更从文化遗产的价值去重新理解华侨华人的集体记忆。
(三)、碉楼建筑与侨乡文化
2010 年电影《让子弹飞》,不但在票房上表现亮眼,其取景的开平碉楼场景,更吸引广大游客的莅览,也炒热侨乡文化的旅游风潮。类似于炮台、炮楼的碉楼建筑是广东地区建筑的一大特色之一,兼具住宅与抵御海盗来犯的建筑型态。一座碉楼,如同一座堡垒,集居一群家族,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与文化现象。五邑团队中心主任张国雄与谭金花,是推动开平碉楼成功列入世界遗产的重要功臣,张国雄从中国碉楼的历史与分布进行完整的考察,并比较五邑碉楼与其他地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中西合璧的建筑模式,亦反映侨乡文化中,西方思维对地方建筑的影响。 谭金花(2007),则从建筑学与城乡发展的角度,理解碉楼如何影响地方社群的日常生活。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不仅将碉楼运用于学术研究的范畴,更成功的以碉楼形塑地方文化,亦增加地方旅游与观光的经济效益及侨乡艺术文化的深入探究。
四、地方文献和跨国华侨史研究
五邑侨乡,是华侨社会的一个缩影,能帮助我们观看近代中国与世界连结的过程。五邑团队在地方文献的整理、保存与解读上,都有极为显著的贡献。本节将从跨国史(transnational history)的角度 ,跳脱区域疆界与国家框架,整合多样化的文献,讨论如何更动态的进行华侨史研究,并提出一些未来学术研究的建议。
(一)、整合不同形态的地方文献,观看华侨与侨乡的跨国体系
现阶段侨乡文化的学术研究,多侧重于地域性的发展,或以单一侨居地华侨会刊的史料为文本进行分析,本文建议未来可结合侨乡与侨居地的地方文献、刊物以及侨批档案做整合性的探讨,将有助我们理解侨居地与侨乡的感情联系,且能更细致的凝视两个端点所建立的国际网络。
以1936年澳洲台山县华侨邝修录致其儿女的两封信为例(附录一、二) ,家书中详细记载侨汇流动的过程与路线,以及币制、金市与物价的关系,字里行间亦流露出父亲的叮嘱之情,并反映侨居地的生活,以及华侨从世界观的角度分析中国政局与外交环境的问题。此外,在“我中国人要个个坚心团结起来,定制某国之死命,勿使他压迫我中国人太甚也”等文字中,亦能够理解在离散(diaspora)环境中,华侨如何形塑他们的国族认同,以及其爱国精神与对中国的实质贡献。
侨批记录个人与家庭的跨国经济流动与情感联系,但是我们可以再透过侨乡与侨居地的档案、侨刊、同乡会与商会等社群组织,更完整的描绘侨居地与侨乡,两者间构联的政治、 经济、社会与商业网络,并探讨不同机制(agent)在跨国网络中的角色与意义。(见图一)
图一、侨批网络示意图
(二)、从侨刊侨讯进行跨国连结的分析
侨刊、乡讯是华侨的集体家书,亦为联系沟通海内外乡亲的桥梁和纽带。 五邑地区侨刊、 乡讯的资源丰富,在海外大学图书馆 及五邑地方档案馆,皆能查阅以下重要侨刊:《台山旬报》、《文疆月报》、《南社月刊》、《赤溪月报》、《台山今昔》、《沙浦月刊》、《浮山月报》、《东坑月刊》、《新宁铁路月刊》、《紫阳月刊》、《四邑旬报》、《新宁杂志》、《风采月刊》、《自治杂志》、《三省月刊》、《甘声》、《北坑杂志》、《南村月刊》、《四邑侨报》、《海晏民报》、《楼光月刊》、《颖川月报》。
从侨刊乡讯中的广告、文讯与出版发行网络,都能作为侨乡与侨居地铺陈国际网络的各个端点,值得进一步深究。再者,透过侨刊与相关档案,如五邑地区档案馆藏有的《新宁铁路档案》、《新宁铁路公司节略》的整合研究,我们也能以新宁铁路和交通做为范例,理解侨汇之于侨乡发展的运用与贡献,以及华侨如何参与侨乡经济的建设。
(三)、运用物质文化、口述历史与城乡研究的学术取径观看跨国网络的建构
在跨国史研究的脉络下,侨乡不再只是地域的文化,而是一种帮助我们观看或建构一种跨国的“网络”。因此,我们必须整合不同的学术研究取径,从国际的视野,重新理解华侨史。学者可从物质文化去了解侨批、碉楼与五邑华侨博物馆、侨居地的旧金山华侨博物馆、墨尔本澳华博物馆与本迪戈的金龙博物……等保存的华侨历史文物、衣服、船票、轮船时间表、照片、娱乐与宗教活动用品……等,来建构物品传记,并帮助我们了解五邑地区华侨的穿著式样与生活习惯,以及理解侨乡与侨居地的交通运输方式与动线、再透过侨刊广告讯息的辅助,亦能厘清船票的波动与消费物价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侨汇与运输都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跨国体系的构建。
其次,我们也能应用GIS的研究方法,从数据的整理与分析中,描绘侨乡与侨居地的地理概念,以商品流动、人口分布、交通运输等图层分析,更全盘的观看华侨跨国网络的建构。在网络的研究上,学者可从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探讨不同侨居地与侨乡之间的关系,并透过侨刊的经销地点、销售数字等信息中,理解移民的分布及其构建的社群网络。
再者,如何更细致的理解侨居地与侨乡的日常生活,五邑研究团队已关注到这方面的议题, 取径华南学派的历史人类学方法,走进地方社会里进行考察。学者可进行更全面的口述历史及田野调查,从访问数据中凝视其集体记忆,并理解华侨群体观念与文化上的改变,让华侨史研究的朝向细致化与动态化的发展。
另一方面,庶民经济的档案,也能帮助我们了解华人文化在侨居地中的调整,墨尔本大学博士生 Barbara Nichol (2012),在其博士论文中,就以墨尔本的餐馆为例,从五邑华侨建立的广东菜系与食谱在澳洲的适应、改变与转型。从这样的研究中,我们亦能看到以文化做为一种事业,在异国环境中,如何进行生存的改变。
(四)、侨居地与中国侨乡的分层研究
目前华侨史的研究,多着重于个别侨乡的发展,缺少一个宏观的视野,将福建、广东各地的侨乡,放在同一个人文与经济地理的概念上,进行横向的整合讨论。我们建议学者可透过各地中华总商会、华侨投资事业的发展历程,了解不同侨乡群体的竞合关系,也就是周敏与张应龙指出的社会网络的建立与社会资本的累积。 同时我们也可以社会科学分析的方法,探讨在侨商团体介入或主导的慈善与宗教活动中,不同社群网络之间的复杂性。此外,华侨的移民与归乡的移动经历,带给侨乡社会的教育与文化上的影响,诸如各华侨宗亲会成立的地方图书馆,都能帮助我们理解地方宗族与出洋华人,是如何集体型构地方的侨乡文化。最后,从微观的角度,以家庭与个人的经验,理解华侨落地生根的心理认同转变,与跨国婚姻在亲密关系中的意义。此外,华侨的日常生活更是不容忽视的课题。
侨乡文化是理解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资产,本文归结以上四点学术研究的建议,期待华侨史的同行好友共同合作,能有更崭新的学术风貌,共同合作构建一动态的华侨史研究。
五邑大学学术团队出版的研究丛书
Herman B. Chiu(赵汝诚)著,邓武译《旅居者与移民:美国太平洋铁路华工与爱尔兰劳工报纸形象分析》(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王克主编《广东侨乡历史文化调查集》(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1)。
冈虎《台山历史文化集第十编:广东音乐之乡》(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7)。
林涌双《五邑九章——“红段子”系列之“为江门喝彩”短信征集活动优秀作品汇编》(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姚婷、梅伟强编《百年侨刊:新宁杂志历史文化论》(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
麦礼谦编《美国华侨华人姓名、团体名称中英文对照表》(广州: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2012)。
梅伟强、李文照《五邑华侨与辛亥革命》(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
梅伟强、关泽锋编《广东台山华侨史》(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梅伟强《台山历史文化集第六编:侨刊乡讯》(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
梅伟强,戴永洁编《台山历史文化集第八编:台城古镇》(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
梅伟强《台山历史文化集第一编:“金山伯”的故乡》(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
张运华《五邑华侨与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
张国雄、周敏、张应龙编《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
张国雄《台山历史文化集第二编:口供纸》(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7)。
张国雄《台山历史文化集第五编:台山“洋楼”》(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
张运华《台山历史文化集第七编:台山“洋教”》(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
张国雄《台山历史文化集第九编:广海古镇》(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
刘进、李文照著,田在原、赵寒松译《银信与五邑侨乡社会:汉英对照》(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a)。
刘进、李文照编《江门五邑侨汇档案选编》(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b)。
刘进《台山历史文化集第三编:台山银信》(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
戴永洁《台山历史文化集第四编:陈宜禧与新宁铁路》(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
本文所引用华侨研究参考书目
上海市档案馆、中山市社科联编《近代中国百货业先驱:上海四大公司档案史料汇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
王赓武《南洋华人简史》(台北:水牛图书,1969)。
王远明、胡波、林有能编《被误读的群体:香山买办与近代中国》(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王远明编《香山文化:历史投影与现实镜像》(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王远明《风起伶仃洋——香山人物谱》(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林金枝《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概况》(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
李明欢《欧洲华侨华人史》(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2)。
邱捷《晚清民国初年广东的士绅与商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周敏著、郭南译《美国华人社会的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胡波《香山买办与近代中国》(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陈春声《近代华侨汇款与侨批业的经营——以潮汕地区的研究为中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第四期,第57-66页。
郭美芬《二十世纪初澳洲都市化下华裔社群的“华侨”叙事与政治结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11),第七十一期,第157-202页。
葛涛《环球百货光影录——上海先施公司盛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宋钻友《永安公司与上海都市消费(1918—1956)》(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宋钻友 《中山人在上海史料汇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黄晓坚《广东潮汕地区海外移民形态的新变化》,《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期刊》第一期(2013),第20-30页。
黄鉴晖编《山西票号史料》(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
蔡志祥《汕头开埠与海外潮人身分认同的建构:以越南西贡市的义安会馆为例》,《海外潮人的移民经验》(新加坡:八方文化企业,2003),第502-520页。
崔海霞、何品《四大百货公司上海滩风云史》(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2)。
刘泽彭、张应龙、徐云编《互动与创新:多维视野下的华侨华人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刘宏《原生性认同、祖籍地联系与跨国网络的建构:二战后新马客家人与潮州人社群之比较研究》,《台湾东南亚学刊》(2007), 第四卷•第一期, 第65-90页。
刘权《广东华侨华人史》(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刘渭平《澳洲华侨史》(台北:星岛出版社,1989)。
黎志刚《近代中山地区移民与家乡建设》,《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研究》, 朱荫贵、戴鞍钢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第 253-264 页。
黎志刚《中国近代的国家与市场》(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03)。
黎志刚《李承基先生访问记录》(台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
罗晃潮《日本华侨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龚伯洪《广府华侨华人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Chen Yong, Chinese San Francisco1850–1943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Fitzgerald, John, Big White Lie: Chinese Australians in White Australia (Sydney: UNSW Press, 2007).
Giese, Diana and 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Beyond Chinatown: Changing Perspectives on the Top End Chinese Experience (Canberra: 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Canberra, 1995), http://pandora.nla.gov.au/pan/128224/20110722-0001/www.nla.gov.au/pub/ebooks/pdf/beyond+chinatown.pdf.
Hsu, Madeline Yuan-yin, Dreaming of Gold, Dreaming of Home, Transnationalism and Migra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outh China, 1882–1943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Kuhn, Philip A., Chinese Among Others: Emigration in Modern Times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2008).
Ling, Chek, Plantings in a New Land: Stories of Survival, Endurance and Emancipation (Brisbane: Society of Chinese Australian Academics of Queensland and Cathay Club, 2001).
Nichol, Barbara, “The Breath of the Wok: Melbourne’s Early Chinese Restaurants – Community, Culture and Entrepreneurialism in the City,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to 1950s” (Ph. D. dissertation, Melbourne University, 2012).
Pan, Lynn and Chinese Heritage Centre, The Encyclopedia of the Chinese Overseas (Singapore: Archipelago Press/Landmark Books, 1998).
Ryan, Jan, ed., Chinese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New Delhi : New Age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95).
Sinn, Elizabeth, Pacific Crossing: California Gold, Chinese Migration, and the Making of Hong Kong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3).
Tan Jin-hua, “Kaiping Diaolou and its Associated Villages” (Masters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7).
Yen, Ching-huang, Studies in Modern Overseas Chinese History (Signapore: Times Academic Press, 1995).
************************************************************************
【要 闻】
我“研究中心”喜获两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013年6月26日,第五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颁奖大会在广州召开,对2010-2011年度全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进行奖励,我“研究中心”的两项科研成果获奖。刘进教授等完成的著作《银信与五邑侨乡社会》获得二等奖,石坚平副教授完成的论文《国际移民与婚姻挤压——以战后四邑侨乡为例的探讨》获得三等奖。这是我“研究中心”继2009年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国雄教授等完成的《开平碉楼与村落》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以来的又一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突破。
近年来,我“研究中心”重视第一手侨乡文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在侨批文书、侨刊等史料的搜集和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就,并承担一系列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在侨批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等重大文化工程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本次获奖的两项成果即是以侨乡文书为主要研究史料所取得的成果。
************************************************************************
我“研究中心”为“侨批档案”成功申报
世界记忆遗产做出突出贡献
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全罗南道光州市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国际咨询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中国政府提交的《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项目获批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它的成功申遗,标志着自然遗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记忆遗产四大类世界遗产,广东已一应俱全。
在侨批档案申遗的7年中,我“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深入挖掘、整理与研究侨批档案,先后获得侨批研究的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和广东省社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的资助,成果多,水平高,为申遗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因此,承担了《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申遗文本的撰写和翻译任务。2013年4月19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侨批档案•世界记忆”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申遗首席专家、我“研究中心”张国雄教授代表专家组做主题报告,直接为申遗推介助力。侨批档案申遗成功,是我省高校人文社科注重学术研究向文化生产力转化的又一成功实践。
************************************************************************
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侨批文书整理与研究”
开题论证会在京举行
2013年3月22日,由五邑大学和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联合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侨批文书整理与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侨联副主席李卓彬,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姜培茂,我校党委书记、“研究中心”主任王克等领导和北京大学教授梁英明、印红标,厦门大学教授李明欢,北京联合大学教授陈文寿,国家档案局副司长王雁宾等专家学者和课题组部分成员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所长赵红英主持,我“研究中心”项目首席专家张国雄教授汇报了课题的背景、意义、研究思路、内容和整体框架。
姜培茂副主任代表国家社科规划办对开题论证会在北京举办给予肯定。他说,侨批文书是有特别研究价值的民间文书,该项目完全符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大力扶持对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有重大作用的基础研究”的要求。他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推出代表国家水准的力作;二是加强成果宣传,扩大项目影响力;三是通过项目培养人才,努力建设一支能够协同攻关的学术队伍,特别要注重发挥青年研究人才的作用。
王克书记代表学校发表讲话,她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我校主持此项目,是对侨批文书整理与研究成果预见性的认可,也是对我校长期坚持侨乡文化研究,把创新论文写在侨乡大地上努力的肯定。该项目的获得,将极大地推动侨批文书研究,为侨批申遗和持续抢救奠定学术基础。我校将和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协同努力,按时保质予以完成。
************************************************************************
张国雄教授被聘为国务院侨办第四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日前,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发出文件,我“研究中心”张国雄教授被聘为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第四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同时受聘的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共20名专家学者。
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是提升政府侨务部门决策水平的重要渠道,历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自身所长,对侨务工作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咨询和参谋作用。我“研究中心”张国雄教授长期开展华侨历史与文化、侨务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此次受聘为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将能更好地促进我校文化资源力量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
邑大文化沙龙首期开讲
我“研究中心”人员参与探讨侨乡文化传承与创新
2013年3月15日下午,由校党委宣传部和校党校联合举办的邑大文化沙龙在十友楼一楼贵宾厅举行。本次沙龙主题为“侨乡文化传承与创新”,邀请学校党委书记、我“研究中心”主任王克,学校党委副书记、我“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运华,学校党委副书记康绍华,副校长、我“研究中心”常委副主任张国雄,及我“研究中心”和文学院、艺术系、团委、科技处等院系和相关单位的研究侨乡文化的教授和学者出席,对如何传承、丰富和创新侨乡文化进行有益的探讨。
我“研究中心”凤群教授首先介绍了他对民国早期电影人黎民伟、胡蝶的研究,认为侨乡文化中“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特质不仅仅体现在商人身上,也体现在文化人身上,希望对侨乡文化的研究能多涌现一些泉眼,多挖活水,丰富内涵。谢珊珊教授则重点阐述了她对侨乡休闲文化和侨乡女性独立意识的理解,认为江门是个休闲特别浓厚的地方,休闲精神变成文化辐射在运动、时尚和文学创作等各个方面。此外,她表示对侨乡文化的创新,要建立在完全吸纳、梳理和掌握现有文化的基础上。张运华副书记谈了自己对侨乡文化和陈白沙研究的四点启发。王克书记认为侨乡文化很好地体现了其兼容性,比如说旧时期体现在建筑融合上,如今则体现在人才吸纳等方面。她认为文化展示是文化创新重要的一步,首先要挖掘、展示、擦亮,才有下一步的创新。摸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脉络,关键是善于发现,找到亮点。
************************************************************************
我“研究中心”“碉楼旅游”专业镇专家顾问团赴开平塘口镇考察交流
为了深入了解开平塘口镇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地方提升旅游品质的需要,找准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着力点和切入口,4月16日,我研究中心“碉楼旅游”专业镇专家顾问团一行11人赴开平市塘口镇进行考察交流活动。塘口镇党委书记余洛荣、副镇长叶绍聪,开平市科技局局长张如炎、副局长谭灼坤等陪同考察交流。
塘口镇位于广东省开平市中部,面积73.5平方公里,人口3万余人,是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全镇有各式碉楼600多座,数量之多为开平之冠,其中著名的中国华侨园林一绝——“立园”和“开平碉楼与民居”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主要项目“自力村碉楼群”即位于该镇。
顾问团首先与塘口镇政府在荣桂坊举行了“广东省旅游专业镇转型升级工作五邑大学专家顾问团产学研工作站”揭牌仪式,并考察了荣桂坊的村落建筑群和村落自然环境。荣桂坊位于塘口镇宅群村委会,是一条拥有田野、河流、鱼塘和碉楼、居庐的原生态的自然村。塘口镇政府计划打造20余个像荣桂坊这样的自然村落,作为与自力村碉楼群和立园相得益彰、差异化发展的特色旅游村落。
在座谈会上,来自我“研究中心”专家学者分别从各自的专业领域畅谈了对于发展塘口镇旅游产业的思考和建议。余洛荣书记介绍了塘口镇发展旅游业的设想,并希望专家顾问团在塘口镇整体旅游形象设计、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建设一个基地和活化一个历史建筑作为示范等四方面予以探索。张如炎局长则希望专家顾问团从小处着手,通过凝练切实可行的具体项目,带动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资金的投入,循序渐进地推动旅游产业升级转型。
************************************************************************
【学术成果】
凤群教授新著《蓝蝴蝶》出版
我“研究中心”凤群教授继学术专著《黎民伟评传》和中短篇小说集《红碉楼》后,又一部新著《蓝蝴蝶》,由新华出版社于2013年7月出版。该书是一个电影文学剧本自选集,收入作者所写电影剧本六部。作者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历史与现实,地域与风情。剧本内蕴丰厚,渗透着诗性的特质。其中取材于江门五邑地区的两个电影剧本《黎民伟》《碉楼迷情》,引起本地读者的关注,并受到广泛好评。
************************************************************************
石坚平副教授著作
《创造祖荫——广州沥滘村两个宗族的故事》出版
在我“研究中心”的资助和帮助下,石坚平副教授的博士论文经过多年的反复修改,最终定稿,被列为本“中心”的侨乡研究丛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于2013年7月份正式出版。
该书试图在区域社会史研究视野下运用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把握明清以来沥滘宗族的文化建构和地方社会的发展变迁。本书探讨了沥滘乡民如何以宗族为手段,在不断强化地方社会与国家整合的同时,又倚赖祖荫,参与竞争,捍卫权益,建立起地方社会秩序,创造出新的祖荫,形成乡村权力的文化网络。
************************************************************************
梅伟强和关泽锋合著的《广东台山侨务志》出版
由我“研究中心”梅伟强副教授和台山市外侨局原副局长关泽锋撰写的《广东台山侨务志》,于2012年11月由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共19万字、50多张珍贵的历史照片。
该书分五章,记述了晚清至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台山的侨务工作,改革开放时期台山旅外乡亲爱国爱乡新篇,并对台山侨乡的侨汇、新移民潮及涉外婚姻等社会现象做了透视分析。
该书是2010年5月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广东台山华侨史》的“姐妹篇”,是了解有“中国第一侨乡”誉称的台山市自晚清以来100多年侨务工作历史的读本。
************************************************************************
滕海区所著《美国印度裔移民研究》出版
由我“研究中心”滕海区博士著作的《美国印度裔移民研究》一书由中国华侨出版社于2013年8月正式出版,字数为27.6万。此书是滕海区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经过修改后完成的,主要研究美国印度裔族群的发展问题。具体而言,书中除了第一章对跨国移民、国家与国际关系之间的互动关系展开理论分析外,主要探讨了印度人移民美国的独特历程、印度裔族群的全面发展及对美国的贡献、美国印度裔移民与印度的崛起、美印关系发展中的移民作用等内容。作者认为,美国印度裔族群之所以在过去短短40余年时间就取得瞩目的成就,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美国印裔移民大部分都来自于印度社会的中高阶层,存在着很强的社会精英性质,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具备着较高的族裔素质和社会适应与发展能力,从而为印裔移民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绝大部分移民美国的印度人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并充分意识到社会融入的重要性,因而他们在努力发展族裔经济的同时,还积极在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向美国主流社会不断融入,这不仅赢得美国当局的重视与认可,而且也完善了自己,并推动自我的进一步发展。再次,由于强烈的传统文化认同和情感联系,美国印度裔移民一直都密切关注着祖籍国印度的全面发展。他们在为祖籍国的崛起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在经济、政治和道义上得到丰厚的回报,从而不仅在彼此间形成一个积极的良性互动,也为其自身的不断提升提供了动力。最后,积极涉入美印关系的发展,并为之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在充分显示其族裔力量的同时,更加赢得国家当局的重视和提高族裔自身的政治影响,从而为他们的深入发展提供夯实的条件。
因此,全面而言,美国印裔移民之所以短期内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功,除自身素质、能力和艰苦奋斗外,还在于他们比较完美地将积极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加强与祖籍国印度间的密切联系,以及全力推动美印关系的靠拢和深化等方面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形成一个复合的严密整体。在此进程中,美国印裔移民尽管因文化认同而积极推动祖籍国印度的快速发展,但其根本性目的还是在忠诚于美国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努力谋求实现自身利益和发展的最大化。不仅如此,美国印裔移民的发展历程也充分证明了跨国移民、国家与国际关系之间互动理论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
【学术活动】
我“研究中心”专家在“侨批档案”申遗推介会做主题报告
由国家档案局、广东省人民政府、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侨批•世界记忆工程国际研讨会”于2013年4月1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我“研究中心”张国雄、刘进、石坚平、王志润等专家受邀与会。张国雄教授作为项目的倡导者、推动者、申遗文本撰写的组织者向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做了《侨批文书的遗产价值》主题报告。
我“研究中心”是此次侨批档案申遗的主要承担单位,申报文本由“中心”专家学者撰写和翻译。多年来我“研究中心”一直开展侨批研究,承担了侨批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和广东省社科基金项目,为侨批档案申遗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刘进代表“研究中心”赴泰国参加侨批展览和“中山论坛”
2013年6月9日-12日,由泰国中华会馆等五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侨批展览在泰国曼谷开幕。此次为期九十天的展览,主题为“声援侨批申列世界遗产,见证华侨爱国爱乡历史”。泰王国枢密院大臣陈国光博士、中国驻泰王国首席馆员张益民公使、联合国申遗资深专家鲁佳雅亲王、各华侨会馆侨领等500余人出席开幕典礼。刘进博士应邀泰国中华会馆董事长许茂春先生邀请,代表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参加。
此次侨批展览由泰国中华会馆理事长、著名侨批收藏家许茂春先生和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福建省档案馆三家机构提供展出侨批和银信的实物与图片,并分别设立展览专区。五邑银信主要展示了来自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和澳大利亚的银信,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
开幕典礼后,中华会馆举办了第十八次中山讲座论坛,来自中国、新加坡和泰国的九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热烈的研讨。刘进通过探讨银信与华南侨乡社会流动问题,阐释了银信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并主张在国际比较视野下进一步提升侨批研究的学术水准。
侨批展览和研讨会引起老一辈华侨华人的情感共鸣,他们认为侨批是中华民族百余年来悲情史的见证,是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壮丽诗篇,要使年轻一代继承侨批所彰显出的感恩、孝道、爱国、爱乡等中华文化的精华。
************************************************************************
刘进参加厦门大学主办的“华侨华人与中国侨乡现代化”
学术会议
2013年5月15-17日,刘进博士参加在厦门大学召开的“华侨华人与中国侨乡现代化”学术会议。此次会议由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和德国马克斯•韦伯基金会(Max Weber Foundation)共同主办,来自德国、美国、新加坡、台湾、香港、中国大陆的十余位学者提交了学术论文,并展开了热烈讨论。
************************************************************************
刘进和石坚平应邀参加饶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3年7月28-29日,我“研究中心”刘进教授、石坚平副教授应邀参加由韩山师范学院、香港饶学研究基金、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和饶宗颐学术馆之友会联合主办的饶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他们分别向大会提交了会议论文,并在分组研讨会上进行小组发言,与各地专家学者进行了热烈友好的交流和讨论。
************************************************************************
王志润博士随《广东华侨史》考察团出访缅甸与泰国
2013年6月15至7月14日,我“研究中心”王志润博士随《广东华侨史》考察团出访缅甸与泰国,在缅甸访问了曼德勒、蒲甘、仰光三个城市,在泰国访问曼谷、彭世洛府、清迈、合艾、宋卡、普吉岛等城市,走访众多侨团、会馆与坟山,对有代表性的人物做口述录音资料,查阅拍摄大量史料,收获颇丰。这些资料对于两国华侨华人历史与社会现状的研究,以及对撰写《广东华侨史》,将大有裨益。
【友好往来】
山西省侨联考察团到我校交流参观我“研究中心”
2013年5月9日,在江门市侨联专职副主席林春晖的陪同下,全国侨联常委、山西省侨联副主席范安龙一行6人到五邑大学考察交流,学校党委书记、我“研究中心”主任王克在十友楼贵宾厅接待了来访客人,介绍了学校的发展情况,并就我校侨乡文化建设和接受社会捐赠等情况进行了交流。我“研究中心”刘进教授参与了座谈。
会后,该考察团参观了我“研究中心”。
************************************************************************
澳门大学中文系师生考察江门、台山
我“研究中心”精心安排考察与座谈活动
2013年3月16、17日两天,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中文系的师生,其中包括本学期修读了研究华南历史文化的同学、中文系学会干事及各级代表,一行共40人,在澳大研究侨乡文化著名专家郑德华教授和负责学士课程的谭美玲老师带领下,前来江门五邑侨乡进行“文化考察之旅”参观、交流活动。其主要活动有:在江门市区参观陈白沙故居纪念馆、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院士路群雕、长堤历史文化街区,在台山参观梅家大院(汀江圩)、浮月村洋楼、斗山镇陈宜禧纪念广场及旧街区和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浮石村。
受张国雄副校长兼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的指派,“研究中心”刘进教授和梅伟强副教授对澳门大学中文系师生的五邑侨乡“文化考察之旅”的食、住、行作了精心安排和热情接待。梅伟强老师合程陪同在江门和台山进行参观考察活动。16日下午,澳门大学师生们还安排了一个多小时同我“研究中心”刘进、石坚平、黄海娟、梅伟强等老师座谈,并参观了我“研究中心”图书资料室。郑德华博士谈了他对五邑侨乡“侨”文化资源的看法,使与会人员深受启发和教育。
郑德华教授回到澳门后,给梅伟强老师打来电话,对我“研究中心”为其此行所作的安排和接待深表谢意。他说:在回程中,学生们纷纷说,这次“文化考察之旅”时间短、内容丰富,对五邑侨乡深厚且丰富的华侨文化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收获很大。
************************************************************************
美国波士顿州立水桥大学历史系杜荣佳教授
来我“研究中心”交流
2013年5月13日,美国波士顿州立水桥大学历史系杜荣佳教授来我“研究中心”参观,并同梅伟强、刘进、姚婷、黄海娟等人员进行座谈交流。
************************************************************************
旅美华人学者于仁秋一行前来我“研究中心”参观考察
2013年7月3日,旅美华人学者、纽约州立大学珀切斯校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于仁秋博士,在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巡视员陈玉环女士、中山大学教授程美宝博士的陪同下,前来我“研究中心”参观考察,开展学术交流。在我中心科研人员的陪同下,于仁秋一行还参观了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和开平碉楼。
************************************************************************
澳大利亚澳华历史博物馆历史研究主任柯素菲博士等3人来我“研究中心”交流
2013年8月28日,澳大利亚澳华历史博物馆(位于墨尔本唐人街中心)历史研究主任柯素菲博士等3人,在谭金花博士陪同下到我“研究中心”访问交流。梅伟强副教授接待了来访客人。
************************************************************************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物馆学专业本科生王庚午到我“研究中心”查阅资料
2013年3月31日至4月4日和4月8日至4月10日,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物馆学专业本科生王庚午同学两次到我“研究中心”查阅《新宁杂志》和《白沙侨刊》等资料。该同学曾于2011至2012学年度赴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交换学习。在学习期间,他到西雅图的陆荣昌亚洲移民博物馆(Wing Luke Museum of the Asian Pacific American Experience)实习,参与翻译了一批中文书信。这批书信共342封,全部来自一个曾经居住在西雅图唐人街的黄姓家庭(祖籍广东台山)。以这批中文书信为素材,王庚午完成了其本科毕业论文《从书信资料看一个华人家庭的跨国互动(1912—1938)》。在查阅资料期间,“中心人员”梅伟强、刘进、黄海娟三位老师与王庚午同学就该华侨家庭情况研究进行了交流探讨,并协助王庚午到白沙进行田野调查,对其毕业论文初稿提出修改的意见。王庚午对我“研究中心”给予的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
| |
|
|
|
新闻出处:五邑大学-广东省侨乡文化研究中心
|
|
附件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