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广东省社科联历史文化研究基地
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简讯工作简报
二○○八年第二期(总第二期)
主 任:王克 编 辑:梅伟强 姚婷
邮 箱:yaoting2001@163.com
联系电话:(0750)3299241 传 真:(0750)3296241
目 录
·要 闻·
胡社军校长到中心进行专题调研……………………………………………………1
中心专家因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受省、市政府记功 ……………………1
张国雄教授、刘兴邦教授荣获首届“江门市优秀社科专家奖”…………………2
张国雄教授、刘进博士入选江门市优秀中青年专家暨拔尖人才 …………………2
我中心7项成果获江门市政府2006—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
我中心5部(集)著作入选江门市“侨乡改革开放30年杰出图书”……………3
·“中心”建设·
吴淡初先生向“中心”赠书 …………………………………………………………4
陈中美先生向“中心”赠书 …………………………………………………………4
·田野调查·
“中心”组织中文系学生参加台山市浮石古村落田野调查 ………………………5
“中心”参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的台山市端芬镇社会调查 …6
·侨批申报工作·
《广东侨批》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作启动………………………………6
刘进博士等参与《广东侨批》申报文本撰写………………………………………7
张国雄教授与省档案局领导赴京汇报申报工作……………………………………7
刘进博士指导五邑侨批普查工作……………………………………………………7
·学术成果·
梅伟强副教授主笔的《广东台山华侨志》出版……………………………………8
谢珊珊副教授的侨风侨情调研被市政府采纳………………………………………8
·专家讲学·
加拿大华人女作家张翎到“中心”进行学术交流…………………………………9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张应龙博士到“中心”讲学……………………………9
·学术活动·
张国雄教授参加“海外华侨华人与广东改革开放论坛”…………………………9
“中心”合办的“叶娉云作品研讨会”在台山市召开 …………………………10
梅伟强副教授出席“中国·信阳梅氏根亲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 ……………10
张国雄教授应邀到广东省侨办做专题讲座 ………………………………………11
“纪念陈白沙诞辰58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11
刘兴邦教授受邀参加“中华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 …………12
石坚平博士、谭金花老师赴澳门参加“省港澳与珠三角地域历史文化国际研
讨会” ………………………………………………………………………………12
曾庆光博士在广东省电镜年会上作有关开平碉楼保护的学术报告 ……………12
张运华教授等参加“《陈宜禧》电视剧故事总纲研讨会”………………………13
“侨乡文化与岭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我中心召开 ……………………………13
“良溪古村落学术研讨会”在我中心召开 ………………………………………14
“中心”参与主办的“李建成摄影作品研讨会”在鹤山举办 …………………15
张国雄教授、谭金花老师等参加“华侨文化与潮汕文化学术研讨会” ………15
谢珊珊副教授在江门市妇女儿童研究中心第四届年会上作专题报告 …………16
刘进博士、石坚平博士应邀参加“新世纪暨南史学博士论坛” ………………16
【要 闻】
胡社军校长到中心进行专题调研
10月26日,胡社军校长与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人员进行座谈。胡校长先听取了研究中心人员对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的现状及其发展规划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对研究中心的作用、发展目标和学校对其进一步支持措施作出阐述和说明。
座谈会上,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人员就引进人才,带动研究中心发展;在全校范围内整合力量,并以此为基础整合研究中心力量;院系合理分配任务,为研究人员有比较充足的研究时间提供保证;增加图书资料,尤其是外文资料的收集,密切关注学术动态等学科建设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对于上述意见,胡社军校长指出,侨乡文化研究是五邑大学的特色之处,只有抓住特色,才能真正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影响。而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多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加入团队,需要引进一批人才,还需要与学校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相结合,设置一些固定的科研编制,让科研人员带项目进出研究中心。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成为教育部人文社科特色研究基地,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要凝炼方向,集中力量,团结队伍,出有深度、高水平、严格遵守学术规范的成果,同时,成果要注意为地方服务、为政府服务,要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胡校长还表示,学校以后还会加大对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的支持力度,每年通过学校对研究中心的投入,加上研究中心人员自己获得的项目经费,以及一些横向项目和侨胞的支助,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得到的总支助大约为100万元。这些经费将用于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图书资料的购买和收集,成果的出版和推广,聘请专家讲学,以及派送研究中心的人员出国进修交流等。总之,五邑大学将尽力推动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
中心专家因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受省、市政府记功
2008年12月24日下午,广东省人民政府在开平市召开“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总结表彰大会,对八年来为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工作做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予以记功表彰。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的三位“申遗”专家受到记功表彰:首席专家张国雄教授、专家谭金花老师因杰出贡献被省政府荣记一等功(共10名),专家梅伟强教授因重大贡献被江门市政府荣记二等功(共20名)。10名一等功人员中,来自科研单位的只有张国雄、谭金花二人。
“开平碉楼与村落”于2007年6月28日在新西兰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1届大会上,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5处世界文化遗产,广东省第1处世界文化遗产,这也是我国第1处反映华侨历史与侨乡文化内涵的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在海外和港澳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000年10月30日,开平市成立“开平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正式启动开平碉楼“申遗”工作。张国雄、梅伟强二人被开平市政府聘为“申遗”工作高级顾问,开始全程参与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申遗”工作。张国雄和谭金花二人为申报文本的写作、英文翻译及保护规划的制定、碉楼资料整理、档案建立等做出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们的工作成果受到了联合国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雷于蓝副省长在大会上讲话时指出,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是载入史册的荣耀,是广东省乃至全国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喜事,标志着我省文化大省建设跨上了新台阶。
******************************************************************************
张国雄教授、刘兴邦教授荣获首届“江门市优秀社科专家奖”
江门市人民政府为激励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决定从2008年起增设江门市优秀社会科学专家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此奖项为江门市政府哲学社会科学奖的组成部分。11月21日公布的首届5名获奖专家有2名来自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张国雄教授、刘兴邦教授荣获此奖项。
******************************************************************************
张国雄教授、刘进博士入选江门市优秀中青年专家暨拔尖人才
中共江门市委统战部主管的《五邑乡情》2008年第一期报道,江门市第四批优秀中青年专家和拔尖人才名单已正式公布,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的张国雄博士、教授和刘进博士、副教授榜上有名。
我中心7项成果获江门市政府2006—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12月23日,江门市人民政府发布2006—2007年度江门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共33项获奖成果中,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获得7项,此次政府奖励特别为《开平碉楼与村落》设立了特等奖:
奖 项
| 成果名称
| 获奖人
|
特等奖
| “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文本)
| 张国雄、谭金花等
|
二等奖(专著类)
| 岭南心学传人——湛若水
| 刘兴邦等
|
三等奖(专著类)
| 五邑侨乡历史文化概要
| 张运华
|
入选奖(专著类)
| 台山历史文化集
| 胡百龙、梅伟强等
|
二等奖(论文类)
| 开启散文多元时代的大书
| 凤群
|
三等奖(论文类)
| 推动科技创新 科技伦理教育不能缺位
| 王克
|
三等奖(论文类)
| 村级权力系统中女村官的地位与作用
| 谢珊珊
|
******************************************************************************
我中心5部(集)著作入选江门市“侨乡改革开放30年杰出图书”
11月,江门市第五届侨乡书香节评选出“侨乡改革开放30年杰出图书” 30本,我中心有5本“杰出图书”获此殊荣:
序号
| 书名
| 作者
|
1
| 谜船
| 凤 群
|
2
| 台山历史文化集
| 胡百龙、梅伟强等
|
3
| 陈白沙心学价值审视
| 刘兴邦
|
4
| 澳门文化源流
| 张国雄、冈 虎、
张运华、戴永洁
|
5
| 五邑华侨华人史
| 梅伟强、张国雄等
|
【“中心”建设】
吴淡初先生向“中心”赠书
11月,江门市侨务办公室原主任、市侨联原主席吴淡初先生向“中心”捐赠了一批图书资料,计有各种侨界刊物、侨刊乡讯、海外侨团特刊等共344本;图书共162本,其中不少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有近年由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口述或纪实文集,如《回首依旧赤子情:天津归侨口述录》、《赤子丹心——武汉合唱团南洋筹赈巡回演出纪实》、《再会吧南洋》、《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文集》等;梁上苑、蔡建华合著的《华侨抗日游击支队》,《湄江风云——泰国华侨抗日爱国活动回忆录》、《猪仔华工访问录》;多种华侨华人论文集;蚁光炎、洪丝丝、张国基、司徒美堂、孙炳炎、李平、容闳等侨界领袖、名人的回忆录或传记或文集;侨联侨务工作汇编,广东侨务工作专辑,中山、珠海、茂名等市侨界名人录,台湾当局侨务机构与立法等。
吴淡初先生原籍广东省大埔县。1945年12岁时随舅父到越南西贡。1950年归国后到北京中侨委干部学校新闻班学习。1959年起在北京中国新闻社工作。1973年调到广东省佛山地区侨务部门工作。1983年6月调任江门市侨办主任,后又兼侨联主席。直至1994年1月退体。
吴淡初先生任市侨办主任期间,大力协助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发动旅外乡亲捐资献物,创办五邑大学做了大量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对五邑大学怀有深厚的感情,并热心支持我“中心”开展侨乡文化研究。他捐赠的图书资料,即是最好的说明。
******************************************************************************
陈中美先生向“中心”赠书
11月27日,陈中美先生向“中心”赠送他多年来著述及编辑出版的诗集、小文集等,计有《中美散文集》、《台山历代诗》、《中美诗千首》、《中美诗话》、《台山地方志》、《台山小文集》、《台山小诗集》、《金山小诗集》及《明玉楼咏诗》(共9集)。
陈中美先生(本名庭钜),1924年生于台山。1948年参加粤中滨海游击队,改名田军,为解放台山作出了贡献。解放后,先后出任台山报副总编辑。1960年兼任《台山县志》主笔。1978年任《新宁杂志》副总编辑,兼台山革命史编写组长。1980年离休后移居美国,改名中美。他是台山著名的文化人、诗人。尤以新律诗见长。
******************************************************************************
【田野调查】
“中心”组织中文系学生参加台山市浮石古村落田野调查
用优秀的侨乡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培养文科学生的实际能力,是中心学科建设的任务之一。10月以来,中心研究人员组织中文系AP06013班30多位同学利用双休日,到台山市斗山镇浮石村对侨乡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人口、建筑进行资源调查。
斗山镇浮石村是以赵姓为主的古村落群,也是台山最大的古村落,建村数百年,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台山市人民政府为了将其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委托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开展对浮石村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普查。
作为普查员,中文系AP06013班的同学经过培训,在台山市文化局、浮石村委会干部的帮助下,分别对浮石村10个坊进行逐户的调查。他们利用周末休息日的时间深入古村各坊,通过访谈、查阅族谱等文献资料,对民居建筑、人口状况、生活习俗、文献古籍等方面的资源情况逐一调查登记,认真负责地完成了此次资源普查任务,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申报工作提供基础的数据资料。同学们的工作质量和精神面貌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很多村民称赞我校大学生为保护他们村落和家族历史文化所做的努力!经过一个多月的实践,参加普查的同学亲身感受到更加真切的侨乡文化熏陶,增加了对侨乡的认知感和亲切感,锻炼了社会实践能力。
“中心”参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
的台山市端芬镇社会调查
12月5日—8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社会学系Johnson教授、博士后张锋和博士研究生杜俊荣到台山市端芬镇做有关农户和外来工的社会调查。这是Johnson教授在当地进行的跟踪调查的一部分,此次社会调查得到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的积极配合,中心为调查做了前期的人员准备,梅伟强副教授和姚婷老师直接参与了部分环节,由本“中心”选拔推荐的6位台山、开平籍的中文系学生全程跟随。
此次社会电厂的对象是6条村子的村民、5间工厂的工人,以及4户广西农民家庭,调查的主要方式是填写问卷和访谈。
参与这次社会调查的六位学生均表示,通过几天的活动,他们加深了对台山社会的了解,对台山农村人民和外来工的生活经历有了不同的体会和感受,受益匪浅。Johnson教授等UBC的老师对中心给予的配合和支持表示感谢,对参与调查的学生的工作能力和态度表示满意。
******************************************************************************
【侨批申报工作】
《广东侨批》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作启动
6月中旬,广东省档案局徐大章局长来江门检查工作期间,江门市政府李崴副市长向省局提出五邑侨批与潮汕侨批共同组织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进而申报“世界记忆工程”的想法。我中心张国雄教授受邀对此项工作进行学术论证,6月29日向省档案局提出了可行性意见。7月16日,根据省档案局的安排,我中心张国雄教授随同省档案局吴晓琼副处长、江门市档案局笠局长、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筹建办公室负责人一同前往汕头,与汕头市档案局、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一起召开了《广东侨批》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的工作会议。此次会议就申报项目名称、三大侨乡侨批组合及侨乡排序、申报工作计划安排等事项达成一致意见,进一步明确近期目标是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最终目标是申报世界遗产组成部分的“世界记忆工程”。张国雄教授起草了报省档案局的工作计划草案。
为了更好地配合申报工作,7月28日,张国雄教授给当时省政府分管档案工作的雷于兰副省长发出《关于“广东侨批”申报世界记忆工程(遗产)的反映》信,8月11日雷副省长作出专门批示,省档案局加快了申报工作的协调部署。
******************************************************************************
刘进博士等参与《广东侨批》申报文本撰写
根据省档案局申报工作的安排,8月以来,我中心刘进博士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申报书》进行了撰写,在汕头提交材料的基础上,对广东侨批的总体特征、五邑侨批的内涵和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精练的论述,并做多次修改。张国雄教授对根据省档案局提供的梅州侨乡材料,最后对文本进行了总成和修订。刘进博士为了更好地宣传广东侨批的申报工作,根据申报工作计划的宣传安排,撰写论文在档案专业杂志发表,论证广东侨批的价值和申报意义。
******************************************************************************
张国雄教授与省档案局领导赴京汇报申报工作
11月4日,我中心张国雄教授随省档案局副局长、吴晓琼副处长赴北京,向国家档案局分管副局长、具体负责申报工作的司室主管负责人汇报《广东侨批》的申报工作,张国雄教授为此制作了有关《广东侨批》的专门电子汇报材料。11月12日,国家局主管司的王雁宾副司长受邀前来江门检查申报工作,张国雄教授陪同检查。
******************************************************************************
刘进博士指导五邑侨批普查工作
对五邑银信进行普查,是广东侨批申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刘进博士在7月就对银信普查工作进行前期的准备,设计了五邑侨批普查登记表。江门市档案局组织各市区档案局专职普查人员和负责人培训班,11月12日下午,刘进博士为培训班上课辅导。
【学术成果】
梅伟强主笔的《广东台山华侨志》出版
由香港台山商会有限公司赞助出版的《广东台山华侨志》,已于2009年元月出版。该书由我“中心”副教授梅伟强(台山人)任主笔兼执行主编。全书约90万字,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大事记,上卷台山华侨史,中卷台山侨务志,下卷侨界名人录(共472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余定邦(台山人)撰写了“序言”,认为该书的出版“是台山侨乡的一件盛事,可喜可贺”,“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是一本很好的乡土教材,有助于侨乡广大青年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乡。”
******************************************************************************
谢珊珊副教授的侨风侨情调研被市政府采纳
7月,谢珊珊副教授分别与江门市计生局、《江门日报》社签订协议,合作开展侨风侨情调查研究。截止到发稿时间,已完成《五邑人眼中的江门日报》和《碉楼文化视野下的节育行为与生育观念》调研论文,被《江门日报》社和计生局采纳。
自2008年7月15日起,谢珊珊老师分别组织中文系三年级和一年级20多位同学,奔走在江门五邑四市三区,以登门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五邑读者对江门地方媒体的态度与认识,了解市民对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认识与态度。发放问卷760多份,走访调查上千人次,收集了大量数据,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了解了社会,实践了党委的“知侨情、懂侨心”的号召。
【专家讲学】
暨南大学张应龙博士到“中心”讲学
10月19日上午,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张应龙博士到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做题为《外国侨务政策研究》的讲学。在此次讲学中,张应龙教授分别介绍了希腊、日本和印度三国的侨务状况、侨务管理机构与组织、侨务政策的演变和侨务工作的特点,并就此提出了对我国侨务工作的四点启示,即注意侨务工作的整合性与协调性,将外交与侨务工作相结合,加强对海外侨社的支援和扶持,确定海外侨民的工作对象。
张应龙博士是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他对华侨华人(尤其是马来西亚华人)和华侨农场的研究颇深,学术见解得学界同行高度评价。
******************************************************************************
加拿大华人女作家张翎到“中心”进行学术交流
10月25日上午,加拿大籍新移民女作家张翎在省侨办负责人陪同下,访问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与中心研究人员座谈,讨论华侨历史、侨乡文化。张翎以50多幅历史照片为线索,介绍了一位女性华人作家眼中的加拿大华侨历史。
张翎是世界三个最著名的新移民女作家之一,其文学作品多次进入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并获得加拿大文学奖和中国“人民文学奖”。此次,她是受暨南大学和省侨办的邀请前来讲学和考察,并为完成她创作的开平籍加拿大华侨家族历史小说,专程来我校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收集资料,听取中心专家的意见。
******************************************************************************
【研讨活动】
张国雄教授参加“海外华侨华人与广东改革开放论坛”
8月28日—31日,由广东省侨办、南方日报社、东莞市任命政府联合举办的“海外华侨华人与广东改革开放论坛”在东莞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泰国、美国、加拿大、巴拿马以及广东省内的专家学者、侨务工作者、报人、侨商等200多人出席。我中心的张国雄教授应邀参加,并作为18名海内外演讲嘉宾之一在大会上做了“海外华侨华人对广东改革开放观念更新的贡献”演讲。
******************************************************************************
“中心”合办的“叶娉云作品研讨会”在台山市召开
9月20日上午,由江门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和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合办的叶娉云作品研讨会,在台山市文联召开。江门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五邑文学研究室主任凤群、侨乡中心秘书长戴永洁、中文系主任白少玉和江门市作协主席罗田、台山市文联等部分地方作家和文学评论工作者参加了这次会议。
作为土生土长的台山人,叶娉云自幼热爱文学,曾在《广东侨报》、《江门日报》等刊物发表散文、小说,这次研讨会是针对其长篇小说《窗外有春光》展开讨论。会议由凤群副教授主持,参加会议的人员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真诚地与作家交流。此次研讨会是中心五邑文学研究室开展的对本土作家作品进行评论的系列活动之一,以望促进五邑文学的积极发展。
******************************************************************************
梅伟强副教授出席“中国·信阳梅氏根亲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
10月17-19日,“中国·信阳梅氏根亲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在河南省信阳市隆重举行,来自北京、上海、重庆及河南、安徽、河北、湖北、湖南、广东、江苏、江西、浙江等10多个省及中央直辖市的梅氏宗亲近200人出席了成立大会。信阳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宋效忠同志出席成立大会并致词,世界梅氏宗亲总会的代表莅会祝贺。大会通过了《中国信阳梅氏根亲文化研究会章程》,选举产生了常务理事会、正副理事长、秘书长和监事会、正副监事长;之后举行了梅氏根亲文化论坛峰会。这是国内第一个成立的关于中华梅氏文化研究会,其宗旨是:“为弘扬中华传统文明,增强华夏民族凝聚力,挖掘、传承梅氏文化资源,交流梅氏文化研究成果,加强宗亲联谊,共建和谐社会。”
应中国信阳梅氏根亲文化研究会筹委会诚邀,我研究中心梅伟强副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该研究会成立大会,向大会送交了论文《源出汝南堂 脉延全世界——广东台山端芬梅氏源流述评》,并在“论坛峰会”上作了发言。他还向大会赠送了中心出版的著述《台山端芬梅氏》和《五邑华侨华人史》。会后,在研究会领导的安排下,梅伟强副教授还考察了信阳市近郊的梅氏村落,对梅氏的“根”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及认识。
******************************************************************************
张国雄教授受邀到广东省侨办做专题讲座
10月25日上午,我中心张国雄教授受广东省侨办的邀请,给省侨办机关和下属单位的干部做了“侨乡文化资源与广东侨务工作创新”的专题报告。此次讲座是省侨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组织的系列活动之一。
******************************************************************************
“纪念陈白沙诞辰五百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11月12日上午,由江门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纪念陈白沙先生诞辰580周年大会、陈白沙与宋明理学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十友楼隆重召开,此次研讨会由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和市社科联承办。省社科联副主席李旭明、林有能,省委宣传部副处长吴佳联、广州市文联副主席陈永铿,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晓,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森、副市长李崴,市政协副主席李旭,及我校党委书记、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克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10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上,陈氏后人及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刘兴邦教授、中山大学冯达文教授等专家学者分别发言,表达对陈白沙先生的纪念之情,阐述了对陈白沙与宋明理学的最新学术见解。
陈白沙先生是广东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明代大儒,是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诗人。他汲取宋代理学各家学说的优长,创立了“江门之学”,被称为明代心学宗师。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的刘兴邦、张运华、章继光、罗邦柱、李旭、刘贻群等学者长期以来从哲学、文学、教育学对陈白沙及江门学派持续进行研究,形成了系列成果。
刘兴邦教授受邀参加“中华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
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暨南大学共同举办的“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中华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国际研讨会”,11月21日至25日在广州举行。来自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大陆各省市的15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大会。这次会议是一次高水平的学术会议,有国内外的许多大学校长、著名专家、学者出席,大家就中华文化与当今和谐社会建设进行了交流和对话。我中心的刘兴邦教授应邀出席了该次会议,向大会提交了《论江门学派的和谐文化特质》的学术论文,并在学术会议分会场作了发言。
******************************************************************************
石坚平博士、谭金花老师参加“省港澳与珠三角地域历史文化国际研讨会”
由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中文系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与广东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广东文史馆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省港澳与珠三角地域历史文化国际研讨会”,于11月25—26日在澳门大学召开。我中心的石坚平博士、谭金花老师应邀参加,并向大会宣读了论文。石坚平博士以广州府番禺县沥滘村流传的“御赐屏风”故事为切入点,探讨了珠江三角洲地域社会权力的文化网络的建构过程中所运用的社会机制与文化策略。谭金花老师则从乡村的建筑风格差异入手,深入剖析和比较了造成五邑侨乡与潮汕侨乡在建筑风格差异方面的文化根源。
******************************************************************************
曾庆光博士在广东省电镜年会上作有关开平碉楼保护的学术报告
11月27日,由广东省电镜学会主办,五邑大学承办的2008年广东省电镜年会在我校十友楼国际会议厅举行。在会上,我中心曾庆光博士作了题为“微区分析在碉楼文物材料分析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报告引起许多相关专家的兴趣,获得一致好评,认为这是电子显微镜又一新的应用领域。
张运华教授等参加“《陈宜禧》电视剧故事总纲研讨会”
把中国铁路先驱、台山籍旅美著名实业家陈宜禧先生感人的传奇故事搬上荧幕,不仅是台山而且也是五邑侨乡海内外数百万乡亲长期以来的“梦想”。经北京铮之声影视投资有限公司一年多的前期工作准备,由旅美华裔编剧范昕先生创作的大型史诗电视剧《陈宜禧》(故事总纲)完成初稿。12月3日上午,来自影视界及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和五邑大学、台山市各方面的专家学者20多人参加了总纲研讨会,我中心的张运华、张国雄、凤群、冈虎、戴永洁、梅伟强应邀出席。研讨会上,中共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晓同志发表讲话,希望作品要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高目标地完成摄制工作。我中心人员也就总纲的修改发表了意见。下午,剧作家范昕与我中心专家学者继续就陈宜禧和新宁铁路的历史进行深入研讨。
******************************************************************************
“侨乡文化与岭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我中心召开
12月13-14日,由广东华侨华人研究会、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究中心和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侨乡文化与岭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我中心召开。来自广东五邑、潮汕、梅州三大侨乡高校的专家和广东社会科学院、广州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韶关学院以及澳门大学的学者40多人出席。
广东是岭南文化的核心区域,广东又是最大的侨乡,是中国侨乡文化的典型代表。两种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文化在广东交汇,相互影响,形成了广东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是广东科学发展,增强文化资本的宝贵资源。
岭南文化在广东是一个传统的学科领域,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侨乡文化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近年获得快速发展。但对于侨乡文化与岭南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尚未得到很好的理论上的解决。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第一次就两种文化的关系尤其广东侨乡的形成、丰富的侨乡文化遗产、如何促进岭南文化的近代转型展开了多学科的深入探讨。广东华侨华人研究会吴行赐副理事长认为,侨乡文化是学术研究的宝库,可以把侨乡文化放到岭南文化的大框架中来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究中心的左鹏军教授认为侨乡中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习惯以及对外在世界把握的方式都有独特性,不对侨乡文化加以研究的话,岭南文化是不完整的,学者应从更加完备和理性的角度来进行两者的研究,两者是应该可以融合的。澳门大学的郑德华教授指出,广东侨乡的地域网络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开始建立,对其研究,不能脱离近代广东地域文化的大环境,因为侨乡是广东地域文化网络的一部分。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谢放教授提出,侨乡文化的深入研究是岭南文化的一个突破口,一个学术增长点,可以以侨乡文化推动岭南文化研究,而如何开拓新文化,保留传统文化,则是侨乡文化中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我中心的梅伟强、张运华、刘兴邦等专家学者也在会上发表了自己的学术意见。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的关注点不仅限于岭南文化与侨乡文化的学科发展、相互影响的学术价值,也思索着它们对今天广东文化发展的现实意义,并对如何保护、利用广东这两大文化资源提出了学术界的思考和建议。
******************************************************************************
“良溪古村落学术研讨会”在我中心召开
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商学院和五邑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12月21日齐聚五邑大学十友楼,对江门市蓬江区良溪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和旅游价值从文化学、建筑史、历史地理、家族史、旅游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学术研讨。
此次研讨会是由江门市蓬江区宣传部、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为了开好这次学术研讨会,广州和本地的专家学者们先后多次到良溪古村进行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并做口述历史的调研。
良溪古村被发现后,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开发利用其旅游价值,一直是学术界和旅游业界关注的主题。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从珠玑移民历史、移民领袖罗贵、拓殖广府的历史背景、良溪古村的历史地理环境、罗氏家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开发对策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思路和对策建议。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山大学的黄伟宗教授介绍说,近年来良溪古村在海内外的影响日益扩大,他建议成立后珠玑巷联谊会。华南理工大学的吴庆洲教授详细介绍了良溪罗氏大宗祠的建筑特点,指出罗氏大宗祠是珠江三角洲清代祠堂建筑的典型代表,再加上良溪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罗氏大宗祠是值得推荐成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祠堂建筑。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郭声波教授分析了良溪成为千年古村的多种因素,并认为这些因素可以给良溪村的乡村规划、文物保护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广东商学院旅游学院的吴建华教授从良溪村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欣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三方面论证了其所具有的旅游开发价值。我中心的石坚平博士对良溪村罗贵传说的文化构建历史和文化学意义发表了独到的看法。张国雄教授认为,罗贵传奇是广大珠三角珠玑移民后裔共同创造的,良溪是一个形成过程中的珠玑移民的文化心理中心。
唐宋以来,“珠玑移民”洪流波澜壮阔,奠定了今广东人口(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基础和基本格局,在中国古代移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对广府的开拓、广府文化的形成,贡献尤其卓著。罗氏家族创建良溪古村,是这场移民运动带动广府开发的缩影、典型代表。研究良溪古村和罗氏家族历史,对展示珠玑移民运动、整理广府开发的历史、梳理广府文化的发展脉络,有重要的学术推动意义。同时,良溪古村落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对丰富江门城市的文化形象,带动古村文化旅游的开展也有明显的现实价值。
******************************************************************************
“中心”参与主办的“李建成摄影作品研讨会”在鹤山举办
12月21日下午,由五邑大学中文系、江门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李建成摄影作品研讨会”在鹤山甘棠的色色会所隆重举行。研讨会由江门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凤群主持,江门市文联副主席罗再田、江门摄影协会主席黄沃鑫、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戴永洁、中心五邑文学研究室的全体老师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出席这次研讨会的还有江门蓬江区文联和江门市作协部分领导。
李建成先生出生于摄影世家,现任色色摄影集团董事长,是杰出的民营企业家和优秀的摄影家,近年他以侨乡建筑和古村落为题材出版了系列专题摄影集。本次研讨会主要对李先生拍摄的五邑风情、风光、花卉、婚纱相、人像等作品进行研讨。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对他的摄影作品发表了各自的见解,从摄影的专业角度及作品表现的深刻内涵方面等进行评论。
******************************************************************************
张国雄教授、谭金花老师等参加“华侨文化与潮汕文化学术研讨会”
12月25日,由广东华侨华人研究会主办、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协办的“华侨文化与潮汕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汕头市举行,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的张国雄教授、谭金花和姚婷老师参加了这次会议。
来自潮汕三市、梅州、海南、广州和江门的3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广东侨批文化、海外潮人在居住国以及对家乡的贡献、海外潮人知名人物等主题展开讨论。在会上,张国雄教授提出,广东侨批是国际移民文化的独特见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是世界记忆遗产的历史珍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谭金花老师也对潮汕侨乡和五邑侨乡的文化面貌进行了比较研究的发言。
此次研讨会是华侨华人研究会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为广东侨批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
谢珊珊副教授在江门市妇女儿童研究中心第四届年会作专题报告
2008年12月26日下午,江门市妇女儿童研究中心第四届年会在五邑大学十友楼召开,会议回顾了该中心2008年的妇儿儿童研究工作、对外交流情况及所取得的成果。我中心谢珊珊副教授参加了此次会议。作为侨乡研究中心五邑妇女儿童研究室的主任,谢珊珊副教授今年开展了《村级权力系统中的女村官地位与作用》的专题调研,并赴日本城西国际大学开展女性学交流与合作,达成“中国、日本、挪威合作开展女性问题研究”的意向。在本届年会上,谢珊珊副教授做了专题研究报告。
******************************************************************************
刘进博士、石坚平博士应邀参加“新世纪暨南史学博士论坛”
12月27—29日,我中心刘进、石坚平两位博士参加了由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主办的“新世纪暨南史学博士论坛”。参加论坛的有近年博士学位获得者和在读博士研究生30余人,主要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暨南大学和日本兵库县立大学。刘进博士担任了论文评论人。
|
| |
|
|
|
新闻出处:五邑大学-广东省侨乡文化研究中心该新闻被xcb编辑过
|
|
附件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