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共享资料 >> 正文

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简讯 第1期

发布者:研究中心 [发表时间]:2013-03-14 [来源]:

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

简 讯 第1期

编辑: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9月 日

“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成为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我校“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经过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实地考察和综合评议,5月28日被批准成为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这是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第五批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增的七个基地分别在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商学院、五邑大学,我校是唯一的省会城市外的高校基地,也是第一个省市共建模式的基地。

研究中心现有兼职研究人员21人,校内占18人,校外有3人。校内人员中,博士8人、硕士4人、教授4人、副教授7人。校外兼职研究人员分别来自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和开平碉楼研究所。研究中心与“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和“开平碉楼研究所”建立了长期的实质性的合作关系。

研究中心目前设立侨乡遗产、侨乡文化、侨乡社会、五邑妇女儿童、五邑文学和港澳文化共6个研究室,开展侨乡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经若干年的努力,为广东侨乡文化研究做出更多贡献,努力建设成为中国侨乡文化研究的重要学术平台,使五邑大学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突出。

张国雄教授谈“五邑华侨华人及侨乡研究概况”

2008年1月4日,在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承办的“合作与开拓:广东华侨华人研究的成果与展望——岭南大讲坛·岭南学术论坛”(第30期)上,“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国雄教授向与会学者介绍了五邑华侨华人及侨乡研究的概况。他说:

“相对于其他著名侨乡,五邑华侨华人和侨乡的研究相对比较迟后,但是到今天,五邑地区的研究力量初步已经形成。九十年代中期广东华侨华人、侨乡研究界比较多关注东南亚,五邑侨乡的华侨主要是在美国、加拿大,而大学对这些方面的研究不太够。

到九十年代中后期,我们就开始研究五邑华侨华人史了,最初我们也是走华侨华人这样一条道路。2000年后,研究就有了一个转型,对华侨华人的研究转为侨乡的研究,有几个重点的研究领域。研究顺序来说,一个是五邑华侨华人史的研究,是从五邑侨乡的角度来看海外五邑华侨华人群体的特征,同时我们对新移民初步有一些涉及,当时新移民研究主要是靠民政局涉外档案。在研究的时候,既注意了五邑侨乡华侨华人群体的行为特征,也有意识地比较中国著名侨乡,不同侨乡的华侨华人群体会有怎样的特点。

第二个方面是侨乡遗产的研究,2000年开平市政府准备启动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我们作为当地大学参与到其中,把研究的注意力放到了文化遗产的研究方面去了。《开平碉楼与村落》,《开平碉楼与村落研究》等等是我们的一些成果。我们也关注到侨乡其他建筑、五邑侨乡城镇化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是侨乡文化的研究。我们做的工作现在是很具体的课题,但是,2000年之后,感觉到侨乡文化研究有必要从华侨华人研究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课题,或者说一个研究的领域。我们对五邑侨乡本身的文化进行了梳理和探索。

五邑侨乡在研究工作当中的特点。2000年我们主要对华侨华人迁出地侨乡进行研究,这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点。侨乡研究应该成为广东人文社科研究当中的特色领域,侨乡研究可以多角度,我们把侨乡放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坐标下做工作。

研究的路径主要是从具体问题入手,尤其是2000年之后。目前我们做的都是很具体的课题,比如说碉楼的研究、侨乡教育研究、侨乡交通研究等等,我们一定要考虑到整个侨乡文化理论。

在研究风格上我们比较注重产学研的结合,现在教育部非常推动产学研的问题,不仅仅是工科,文科也有这个问题。教育部、教育厅现在对资源的投入,单纯对课题已经很少,主要是平台,主要目的是推动产学研。我一直有一个感觉,改革开放以后,人文社科成果的转化重视不够,我们很多研究人员比较多的都是在我们自己的领域里做得很深,但是如何把这个很深的东西变成政府可以听得进去、用得了的政策,这些需要我们做一些思考。开平碉楼这件事推动了我们,我们必须为地方服务。还有五邑的华侨华人博物馆,文物的征集、布展,五邑地区的华侨华人研究者都有积极的参与。这两个事反过来也是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广阔的天地。这是我们的几个研究特点。

最后我想说一下关于侨乡研究的展望。侨乡文化的研究是我们中国学者最有学术资源优势和话语权优势,能够形成自己核心竞争力的领域之一,而且最有助于我们和国外学者开展学术对话。过去我们做华侨华人研究,总是吃别人嚼过的馒头,成果不大,研究海外的华侨华人我们不能长期去,这是国外学者的长项,而且他们最关心的是侨乡,而恰恰我们在侨乡,我们掌握的资源是外国学者掌握不了的,你有了第一手资源,提出话题就带有原创性,那么你最早提出,观点就有话语权了。尽管关于侨乡文化的学科理论建设大家还没有怎么做,大家都在做具体的课题,但是我们一定要思考侨乡文化的学科理论建设,应该是华侨华人研究分离开来。

还有侨乡遗产的研究,开平碉楼本身更多是侨乡文化遗产。我们看到在梅州、五邑还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都值得我们做工作,而且大量的田野调查非常的鲜活,你做出来就是原创了。

侨乡社会的研究,侨乡在中国近代的乡村建设当中,我的看法是它最早带来乡村的社会变革、社会转型,最早与世界接轨。举一个例子,传统的乡村是以家庭、组长处理乡村事务,但是在侨乡它的建设方式和建设以后的管理方式完全是按照章程,法制观念非常强,这些文献都大量完整的保存下来。通过这些文献,我们看到了传统的侨乡如何由一个传统乡村变成近代侨乡,在社会转型、社会自治、社会管理方面做了很多探索,这个探索跟社会主义新世界农村的建设是有极大的启发意义,甚至某种意义上我认为现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些建设还赶不上民国时期的模范村建设,尤其是法制观念的建设。

还有侨乡移民史的研究。除了历史上的移民还有新移民。现在侨乡的概念发生变化,我们说新侨乡,还有都市侨乡的问题,但是传统的侨乡都保持着强劲的持续力,也就是新移民。关于新移民的研究,广东最有条件、最有优势,就是做单独的,或者是类别性的研究都可以开展,资料也比较好收集。到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八十年代以来就有涉外婚姻的每一个人的登记,这个研究也是很好的切入点。还有新移民的研究,到边防,出入境事务局收集原始档案,凡是新移民出去都有原始档案。

还有侨乡文化史的研究,刚才我们说遗产也好,或者社会转型都是物质的,还有观念形态的东西,侨乡的社会形态、观念形态跟非侨乡地区是很不一样的,它的形态和观念对我们今天的乡村建设、乡村发展应该说很有启发意义。

侨乡教育史的研究,所有的侨乡都是在近代中国教育发展最繁盛、发育水平最高的地方,五邑侨乡来说,鹤山县在三十年代中小学有150家,华侨回来建的,台山从小学到高中是完整的成系列,现在这些资料大量的出现。我们研究侨乡的教育史,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史中我觉得领了风气之先。

侨乡民间金融史研究,这些方面我是外行,不敢多说,但是我感觉民间金融史的研究,潮汕、梅县的侨批等等是一个宝库,今年我们也想召开五邑地区的银信与侨批的比较研究会。

侨乡文献研究,现在做的是侨批内容所反映内容的研究,还有侨批文献的研究,像侨刊乡讯就是一部百科全书,现在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利用,但是恰恰对我们研究侨乡是非常好的东西。大量海外华侨华人的信息都在这里。对它本身文献的研究,比如说侨刊乡讯对中国近现代新闻史的影响,现在没有人研究。

侨乡比较研究,现在广东最有资源,广东是最大的侨乡,全国最大的四个侨乡有三个是在广东。

最后一点感想吧,广东是中国最大的侨乡,我们研究工作者有义务对侨乡文化研究,现在政府部门和学术规划部门很关心,而恰恰我们本身的侨乡文化资源非常丰富,这些资料并不难收集,就在广州的中山图书馆、档案馆去泡很容易找到这些资料,还不要说田野调查。如果大家共同努力,侨乡文化的研究一定会成为广东人文社科的特色优势学科。

“台山历史文化集”出版

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台山历史文化集”,于今年7月全部印刷完毕并正式发行。“台山历史文化集”共10编,名称及撰著人如下:

第一编:“金山伯”的故乡 梅伟强

第二编:口供纸 张国雄

第三编:台山银信 刘 进

第四编:陈宜禧和新宁铁路 戴永洁

第五编:台山“洋楼” 张国雄

第六编:侨利乡訉 梅伟强

第七编:台山“洋教” 张运华

第八编:台城古镇 梅伟强 戴永洁

第九编:广海古镇 张运华

第十编:广东音乐之乡 冈 虎

台山市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华侨文化和侨乡文化的资源十分丰富。为了大力弘扬台山侨乡的历史文化资源,提高台山的文化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文化交流,服务于台山侨乡文化大市的建设,打造台山的文化品牌,2005年9月,时任中共台山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的谭国渠同志、副部长马福荫同志,同五邑大学原党委书记胡百龙同志以及张国雄教授、梅伟强副教授共同策划出版这套历史文化集。之后,双方组成以谭国渠、胡百龙同志为组长的课题小组,由张国雄、张运华、梅伟强、冈虎、刘进、戴永洁6位教授、副教授组成编写小组,决定从10个方面去揭示台山侨乡历史文化的内涵,凸现“中国第一侨乡”的文化之魂。这就是历史文化集第一至十编的由来。

编写小组的老师们在一年时间里,多次深入台山侨乡进行调研和阅文献资料,得到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各撰著人还阅读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著述。在编写过程中,他们以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选用大量历史图片,努力做到历史性、真实性、知识性、可读性兼具。每编的初稿写出后,撰著人亲自到台山听取当地的文史研究工作者的意见,然后再作认真修改。

台山旅居美国的乡亲、实业家陈泽洲、麦艳贞伉俪十分关心并资助本书集的编写工作,令我们非常感动和感激。

台山隆重举行“台山历史文化集”首发式

8月5日,中共台山市委宣传部和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在台城园林大酒店举行“中国第一侨乡《台山历史文化集》首发式。台山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黄伟红同志,五邑大学原党委书记胡百龙同志、本书集撰著者,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张国雄教授、张运华教授、梅伟强副教授、冈虎副教授以及台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有关部门负责人,《台山历史文化集》各编审稿人,台山电视台等共80多人出席了首发式。台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台山历史文化集》副主编之一马福荫同志主持首发式。

黄伟红和胡百龙同志先后在仪式上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高度评价《台山历史文化集》出版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黄伟红同志指出,该书集的出版为台山侨乡文化大市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对五邑大学的教授们两年多来为书集的编写和出版而付出的艰辛劳动表示由衷的感谢。她希望五邑大学的教授们一如既往地关注台山、研究台山、继续宣传台山,为台山的发展与进步做出更多的贡献。

首发式上,向与会的机关单位负责人及审稿人赠送了套装《台山历史文化集》(1—10编)。与会同志接受赠书时显得异常兴奋。邝阜双、陈文俊、梁金华等老一代文史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连声赞曰:“五邑大学为台山的文化事业做了一件大好事。台山人民感谢你们!”

张国雄和刘进博士参加第二届侨批文化研讨会

为期三天的第二届侨批文化研讨会,于2007年12月9日在潮州市潮安县举行。研讨会由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联袂主办。来自泰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和福建、广东侨乡的120位嘉宾和专家学者莅会,提交的论文有60多篇。研讨会的主题为“侨批与金融”。

我校“广东侨乡文化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张国雄教授和科研人员刘进博士应邀与会。刘博士向会议提交的论文:《巡城马初探》被收进了《第二届侨批文化研讨会论文选》,并受到会议的好评。王文同志在《将侨批文化研究引向深入——第二届侨批文化研讨会述评》中指出:“值得关注的还有,五邑大学的刘进就晚清民国时期广府地区巡城马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谓巡城马是指定期在广州及附近乡镇之间穿梭往来,像马一样地奔波,为客人送书信、包裹的精壮男子。后来。随着侨乡的逐渐兴盛,它们的业务自然而然地转移到为侨批和侨眷服务上,与在不同境遇产生的水客的职责形成某种对接,成为联系海外侨胞与家乡眷属的较为重要而独特的职业。它的外延虽较水客狭窄,在水客的含义之内,但巡城马一词应早于水客一词的出现。”

新会区举行系列活动纪念梁启超诞辰135周年

今年是梁启超诞辰135周年和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同康有为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是梁启超变法图强、振兴中华的壮举。为了纪念这两个大事件,新会区于6月13日隆重举行内容丰富的纪念活动,包括书法展览、纪念大会和学术研讨会。我“中心”刘兴邦教授、梅伟强副教授应邀参加了上述系列活动并为学术研讨会写作了论文。刘兴邦教授还在研讨会上作了发言,重新审视梁启超的解放思想观,高度评价说:“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先驱,他在中国近代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一项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近代人民的思想解放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我国今天的新一轮思想解放的宝贵精神和丰厚的文化资源。”

张运华编著的《五邑侨乡历史文化概要》出版

张运华教授编著的《五邑侨乡历史文化概要》,于2007年9月由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为五部分:一、悠悠岁月——五邑行政建置的历史沿革和侨乡的形成;二、碧血丹心——五邑华侨与中国民主革命;三、群星闪耀——五邑籍历史文化名人;四、异彩风情——五邑地区风情民俗;五、世界遗产——开平碉楼。

五邑大学党委书记、“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克教授为本书作“序”,指出编写这本书目的“主要为教学辅助之用,而且要面向各个学科的学生”进行侨乡历史文化的教育,“希望通过这种教育,让我校的侨乡特色不仅仅是一走进校园所见到的以五邑华侨华人名字或社团命名的各种楼宇那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体现在我们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生活中那一股扑面而来的精神风貌,让侨乡文化精髓实现最高价值,这是我们对侨乡人民厚爱的最好回馈。”


新闻出处:五邑大学-广东省侨乡文化研究中心该新闻被研究中心编辑过

附件下载: